中国知识分子的声望最高。几百个机构教几千个医生,按道理,想出一个能让人接受的名字并不难。但是中国大学的名字很有学问,往往不尽如人意。
现代社会最有学问的地方无疑是大学。但是中国的大学经常担心自己的名字。
东华大学的过去和现在
新千年出生的第一批孩子今年已经进入大学。但他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他们出生的前一年,著名的“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并被大学的名字所困扰。
我不是中国纺织大学的学生,但是我和这个学校有很多缘分。
1992年,我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录取。我们当地的中学生当时偏爱北京和东北的大学,在上海却不受欢迎。因为信息差,不知道还有一个同学在同一所中学,在两站外考上了中国纺织大学。我以为我会代表我的中学在上海做四年“独行侠”。
有一天中午在宿舍午睡。这时候有人轻轻敲门,我的铺位离里面很近。在外面睡觉的同学起身开门,但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一边睡得迷迷糊糊一边起身开门。原来是卖胶带的包。
正要送他走,我定睛一看。这不是中学隔壁理科班的陈昌明吗?
这次相遇是一次冒险。华东师范大学有几个男生宿舍,但是他刚进我们宿舍;一个男生宿舍几百个房间,他敲的却是我们宿舍;我不应该开门,但我开了。
我们都愣了两秒:“你怎么了?”然后就是一段热闹的对话:我不知道他在方大,他也不知道我在华东师范大学,但我就是这么接触的。
后来我经常去方大陪常明玩,他也经常来华东师范大学找我。我熟悉他们宿舍的同学,我们宿舍的同学也熟悉他。
▲东华大学(图片/图片虫创意)
中国纺织大学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1960年是国家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首批授予博士学位的学校之一。90年代,纺织大学成为“211工程”大学。
但在90年代,中国纺织业有一个不利的环境,就是纺织业大规模破产。单在上海,就有50万纺织工人下岗,上海从第一国棉厂到第三十七国棉厂相继破产或改制,纺织行业的前景似乎一片黯淡。这又反过来影响纺织师生的心情——谁想和一个夕阳产业扯上关系?因此,1999年9月,中国纺织大学迫不及待地更名为东华大学。当时我已经在四川农村教书了,看到这个消息我深感遗憾。
其实当年的“师范学校”也不好,竞争力很弱。曾经有人提议以简陋学校的名义去掉“师范学校”,但据说得到国家照顾后还能保留下来,也算幸运了。
但经过这几年的市场化转型,社会很快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和需求能力,纺织和教师都找到了自己的路,改名为“东华大学”的尴尬很快就出现了。
自“东华大学”成立以来,“北华大学”(1999年)、“南华大学”(2000年)和“西华大学”(2003年)在中国先后出现,但只有一所“中华大学”(上文提到的“华中师范大学”,其前身之一是“中华大学”)。
▲东华大学校徽(图片/网络)
到了这一步,东华大学怕肠子都悔青了——北华大学,原名吉林师范学院,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医学院;南华大学,原名中南工学院,衡阳衡阳医学院;西华大学,原名四川理工学院、成都师范大学,位于四川成都。
就像一个班里有一个叫李建国、王建国、张建国、陈建国的人,他们肯定会觉得尴尬,偶尔会被自己的名字困扰,尤其是另外三所“中国大学”,基本都是普通本科和专科合并的模式。对于一些中学考生和用人单位来说,他真的能说出四所“中国大学”的区别吗?分不清的话,东华大学岂不是损失很大?
在中国大陆名声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你应该用“中国”这个名字,不是想不想要,而是想不想要。我曾经问过东华大学的相关人士,当然是“中国纺织大学”哪个好,为什么不改回原来的名字,这么容易?尤其是又戴上了“中国”的帽子。恐怕只有川大可以改名了。
至于我作为一个局外人,偶尔会在东华大学的校园里走走,但不知道是东华大学还是中国纺织大学。
四川大学的名字
中国大学如果把强者和弱者合并,一般会保留强者的名字,这样自己人的名字就不会吃亏,弱者自然很开心,可以得到一些好处。
而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的合并,在题目上费了不少功夫,让外人眼花缭乱。
1993年,原国家教委和四川省政府决定将四川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合并。
今天,很少有人再提起成都理工大学,它在1978年被确定为重点大学,在全国理工科大学中排名第九。1993年作为国立大学合并试点,第一家以此为运营,与四川大学强强联合。
如何以强强联合命名?我想照顾成都理工大学的面子,所以取了四川联合大学的名字。在中国大陆,“联合大学”很少见。好像只有北京有联合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的前身是依托30多所大学的分校成立的。可以说真的是一所联合大学。
▲四川大学(图片/图片虫创意)
但是四川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合并了,不是联合,而是有独立,只有独立才能说是联合。
恶名,恶言。过了几年,我以为毕业生走了,人事调动了,人进进出出了。没有人会在意“成都理工大学”这个名字,于是在1998年,四川联合大学再次更名为四川大学。
如果两个强队联合起来,就得吃掉另一个强队——华西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1978年也是重点大学,1996年是211工程大学。2000年并入四川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短短几年,三所重点大学合并成一所。除了1952年大学的调整,这在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名字最后也没改,操作手法无疑很高明。
但如果这三所大学不合并,各自都会有很大的进步。今天,成都高等教育的地位恐怕更高了。
大学还是学院?
高校应该叫大学或者学院。据说世界上有一种共同的方式。总之综合的叫大学,专业的叫学院。所以两者没有区别,应该也没有区别。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这些经常位列世界前20的学府,这些著名的学府,即便是清与华北复交之后,也是难觅踪影。
但是关起门来说,中国的大学明显高于中国的学院。中国大陆排名前200的高等院校不叫“学院”,排名前300的叫“学院”,大概只有一两所,排名前400的大概有10所。越往后,越不叫“大学”,越叫“学院”
▲东莞理工大学,2017年全国300强高校中唯一的学院,但请注意东莞理工大学的英文名使用“UNIVERSITY”
也许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有很多不知名的学院。问题是我们没有知名的学院,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可能有知名的学院,因为除了缺乏办学能力之外,学院已经迫不及待的想成为一所有点办学成功的“大学”。这么多年来,很多“大学”都是这样过来的。
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反正有些学院为了成为大学,不惜任何代价买了很多新的专业人员。但实际上,如果他们急功近利的话,很多人会一时热起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新专业没有给学校带来额外的好处,工作人员只会享受吃点冷猪肉的乐趣。
为什么学院等不及要成为大学?除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恐怕还是“大”“全”。
今天的中国人,军事思维还是很强的,教育也是。大的总是比小的好,所有的总是比缺少的好。一个教授100人的学校在另一个教授300人的学校面前总是缺乏自信;一个专注于某个教育领域的学校,总是缺乏话语权。就像在军队里打仗一样。人少将军少是不可能的,哪怕是一次兵役也不行。
如果你追随自己的名字,与国际社会合作,你会发现把一个学院改成大学基本上是没有用的。
和你见面
时间
地点
王巧亭
13649160039
用户终端
15988667525
王盘书
富勒烯
用户终端
13816086510
卢娜
国际的
用户终端
18657495805
里
金刚石切割器
用户终端
13903023390
刘晓宇
中国超硬材料网
用户终端
13837111415
乐骋
中国超硬材料网
用户终端
15538357516
结束
本文来源|冰川智库任大钢
本文编辑| DT翔博士
1.《中国纺织大学 东华大学的前生今世: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中国大学改名的套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纺织大学 东华大学的前生今世: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中国大学改名的套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52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