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改革开放后的宁波第一代企业家致敬”
盛俊海:罗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生格言:诚实、正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经营理念:创新永无止境,优质有保证,诚信装在用户心中占领市场
爱好:看书增强智力,和同事聊天
创业史:1967年至今
1967年至1979年,任盛家村生产队长;
1980年至1984年2月,任盛家村主任、服装厂厂长;
1984年3月至1993年4月,任奉化罗蒙服装厂厂长、党支部书记
1993年5月至1994年11月,任罗蒙服装集团公司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
1994年12月至1998年11月,任奉化市江口镇党委副书记、罗蒙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1998年12月至2004年,任罗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2004年至今,任罗蒙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罗蒙的前二十年属于盛俊海,他让罗蒙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和品牌沉淀。他从种地一路走来,饱受白眼和嘲讽,然后深入培养罗蒙,把握品质繁荣品牌跑市场,用智慧和勇气掀起了“红裁缝”的传承;他用双手创造财富,但他并不重视。他首先思考了企业的传承命题,成功完成了“罗蒙式”的转变,带领企业在有序稳定的道路上前行。
盛俊海:“红帮裁缝”的传承
蓝色衬衫外面是一件普通的外套,里面到处都是白色的背心。当盛俊海站在罗蒙大厦门口与“向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致敬”的每一位成员握手时,在商场里待了几十年的企业现在更像是一个农民老人。“这个活动让我觉得,过去的努力是值得的。”盛俊海把我们迎进会议室,介绍了他的回忆。“我是个刻薄的人。我家有十个姐妹,一个小房子,我到处借宿。所以我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务农,后来让我的知青建了一个服装厂……”
随着回忆的展开,盛俊海的眼中仿佛有一道光穿过空,见证了奉化河的潮起潮落,农田变成了厂房,厂房变成了高楼,直到“罗蒙”二字屹立在江口镇,成为奉化乃至宁波的城市名片。用半生心血和汗水创造了罗蒙集团只属于自己的时代。平静的话语中有更多的光芒:创业的艰辛,改革开放的春风,红帮文化的延续,罗蒙的崛起...
盛家村年轻的厂长
1969年,改革开放前近十年,盛俊海20岁,奉化江口镇盛家村。徐是奉化人心中根植于“红帮文化”的基因。今年,盛俊海还在江口创办了盛家村服装
工厂。当时“私有”这个词想都不敢想,只能是集体经济。虽然也叫“一厂之长”,顶多是个小家庭作坊,但毕竟年仅20岁的“小海”开始在村民中崭露头角。十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三江口岸这个小镇焕发了新的光彩,一些“偷偷摸摸”的小作坊终于有了展示实力的机会。短短三年,年仅30岁的盛俊海,让江口盛家村服装厂成为当时周边最有前途的工厂之一。“我很幸运,在那三四年里,服装厂的业务很充实,效益很好。”盛俊海的谦虚背后,是“生而有才”的市场心态,“生而天时”的运气。
在愈演愈烈的西装热潮中,江口镇政府决定发扬江口作为服装之乡的传统,借助从上海回国的红帮老师傅的技艺和他们在外地的关系,创办服装厂。如果你有了想法,你就会倒在地上。落地就是要人要地要钱。第一步是人,所以盛家村“折腾能干”的年轻人盛俊海就成了厂长的当务之急。30多岁,是最有闯劲的年纪,当一个更大的平台摆在盛俊海面前,他稍微考虑了一下,决定接手名为“罗蒙”的服装厂。以盛俊海的“1”,如何实现第一个“0”,是盛俊海面临的一个生存问题。
没有厂房,他用当时公社食堂200平米的备用房当厂房;没有资金,他向员工集资,向亲戚朋友借钱,向信用社借钱,最后筹到2万元创业;没有缝纫设备,让员工自带缝纫机和电熨斗;如果没有技术,请把回国的红帮老裁缝送过来,帮忙带过来;没有生意,罗蒙通过上海的资源转型开始为当地一家知名服装公司加工。盛俊海依靠50多名员工的双手,以毅力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支撑着早期的罗蒙服装厂。
走出去,抓住市场的质量
在盛俊海的带领下,罗蒙发展迅速,员工从几十人扩大到300多人。“我们地少人多。种田很难。如果我们从事服装,工人会微笑。”为了让工人有收入,他们必须有生意。维持与红帮老主子的关系,不足以支撑日益壮大的企业规模。这个重担落在了盛俊海的肩上。
“什么是厂长?首先是营销人员。我真的尽力养活了几百个工人。我尽力说好,去北京上海接服装生意。如果你没有空手去上海,那只是个扁担。坐船去宁波船舶码头,第二天早上很早,不会有房,就是在码头坐到天亮。我是农民出身,出门很多人看不起我。看着我说,算了,还是回农村种地吧。遇到过这种粗话的人,肯定也遇到过贵人。所以很多时候,有些事情是一定要坚持的,不坚持就会失去机会。”盛俊海微跃的记忆,是改革开放后一代企业家的真实写照。他们来自大多数农民,一步一步地从山村、小城镇、城市走向世界。
不断走出去的盛俊海,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已经逐渐成长为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眼光、有格局的企业家。看到订单越来越多,盛俊海开始思考如何让罗蒙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服装业中稳步发展。这个淳朴的农民的思维让他把注意力放在了质量这个词上。
盛俊海领导下的罗蒙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我向每个人灌输一个概念。质量不好就没生意了。没有生意就没有饭吃,所以我们的产品质量抓得相当牢。”当时的盛俊海,除了出去卖,就是等一线位置抓质量。他十天半不回家是常态,请了上海师傅来检查。好事多磨。罗蒙生产的服装在1985年和1986年连续两年被上海黄浦区服装公司评为优质产品,具有做工精细、衬料相当刮、居家烫手、款式新颖、面料优质的特点。两年产值翻了两番,利润150万。
在“万元户”少见的时代,这个盈利数字让盛俊海的名声大振。
刘德华
濮存昕
林志颖
罗蒙的品牌之路
1986年下半年,西装热开始降温,与罗蒙挂钩的上海佩罗蒙服装公司提出从包销转向经销。这样,罗蒙的生意至少有三分之二要自己解决。盛俊海开始意识到传统的加工模式将逐渐被淘汰,罗蒙需要打好自己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如何打出自己的品牌?盛俊海向当时全体员工发布了创品牌宣言:立足红帮优势,借助国外先进技术,打造“超级一流”品牌。
为此,经过深思熟虑,他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办法:一是从面料、工艺、款式等方面取国内名牌服装之长。二是聘请董隆庆、卢成发等红帮知名传人指导生产,提高质量。第三,精打细算,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三管齐下立竿见影,罗蒙品牌口碑上升。1987年,罗蒙牌西服被宁波评为优质产品,男装被农业部评为优秀产品。1989年罗蒙男装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1990年被评为优秀产品。同年,他们以“规格准确、造型美观、缝制精细、漏检率为零”的优势,赢得了全国第一次毛纺西服质量抽查,受到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好评。
从此,罗蒙以自己的品牌在服装市场站稳了脚跟。1991年,“轻、薄、硬、软”的现代风格西装开始在市场上流行。盛俊海审时度势,紧跟潮流。他想尽一切办法筹集2000万元,新建3万平方米的厂房,引进先进的生产线,提升企业的档次和实力。1993年,为了解决后期工艺出现的问题,又投资1500万购买意大利立体烫流设备和面料预缩机。1995年,从德国和意大利引进了一批特殊的服装设备,使罗蒙生产的西装升级到了更高的水平。五年来,罗蒙共投资1亿元,进行了4次技术改造。
盛俊海对打造罗蒙巨轮的里程碑式贡献是,1994年,罗蒙以“质量第一,总分第二”的成绩获得首届“中国十大名牌西服”。凭借这款中山装的最高荣誉,罗蒙确立了自己在中山装行业的地位,也强化了未来进步的方向。
红帮的延续,罗蒙的传承
企业的生产硬件是高档的,漂亮的厂房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吸引了一些国际客户的注意。当时两个日本商人想买Romon,一个法国商人出高价买了Romon的商标,被盛俊海婉言拒绝。“我们这一代有很多服装厂商,几乎都是一种理念。从几个人的作坊到品牌的诞生,我们要的是打造自己的品牌。对我来说,宁波是罗蒙,奉化是罗蒙。用现在的话说,这叫民族品牌。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的初衷不变。”
虽然盛俊海三次拒绝出售“罗蒙”品牌,但他从未拒绝这个世界。他在布局国内市场的同时,开始积极寻求与外商的合作。1992年,罗蒙与日本三泰服装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22万美元,成立了中日合资的宁波罗蒙三泰时装公司。1993年,罗蒙购买了中美合资的贝特服装公司40%的股份。到1994年,盛俊海采取了“乘船出海”的策略,共成立了10家合资企业,在罗蒙的出口交货值接近1亿元。1996年,400套Romon品牌西服出口美国,受到美国商家和消费者的青睐,开启了民族品牌服装进入美国市场的先河,为国人所引以为豪。
1998年,经过无数次的奋斗,罗蒙逐渐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将近50岁的盛俊海,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党和政府授予他许多荣誉,奉化市代表、宁波市人大代表;宁波优秀企业家;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很多荣誉是盛俊海这几年最大的肯定。站在千禧年附近的时间节点,盛俊海感受到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红帮”需要传承,罗蒙需要接力。
这一年,盛俊海迅速退休,把大儿子盛京生推到前台,成为“罗蒙”总裁。另一个儿子是以外贸服装为主的“红帮”总经理。各司其职,兄弟和睦。
2004年,盛俊海不再担任集团董事长,将企业完全交给儿子打理。
“早点退休就好。如果你还没退休,可能罗蒙没有今天的规模。我现在只是企业的党委书记。”程俊海喝了口茶,收回了思绪。他微笑着看着会议室里的所有人。从红帮裁缝的出生地出来的企业家眼里满是幸福。
此时的盛俊海放下了半条命的辛劳,笑容里充满了前半生的努力和荣耀,也是罗蒙的光明未来。
1.《盛军海 奉化一农家老伯引领中国时尚,刘德华、濮存昕、林志颖都帮打call》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盛军海 奉化一农家老伯引领中国时尚,刘德华、濮存昕、林志颖都帮打call》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52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