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嵩山就是有少林寺的那座。少林功夫非同凡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少林寺也是引人注目的,因为它是禅宗的发源地。达摩始祖自西向东渡河。在少林寺,达摩面壁九年,收智为徒,传承禅宗。
嵩山不仅仅是少林寺,它的历史文化内涵远比想象的要深刻。嵩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孩子心中的圣山。它位于天地之间,具有连接天地的功能。最迟在西周初期,嵩山已经成为祭祀的对象。从西周到清末,先后有68位皇帝登临、祭祀、封嵩山。
于风·汉克
古人祭祀重要山川。其中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衡山、西岳华山地位最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世居河洛与高松之间,故高松为中山国。”嵩山地区是夏、商和周三的首都和建国中心。在山里旅行,我们经常可以遇到那个遥远时代的人和故事,所以我们不妨先谈谈母石和母石之前的齐木铁塔。
母石是一块天然巨石。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后,被赋予了研究神话的意义,一度成为汉武帝祭祀的对象。相传大禹娶了涂山石的女儿。他是出来控水的,涂山石是个好妻子。大禹为了治水,想开轩辕山,把淡水引入洛水和黄河。没有时间回家吃饭的大禹告诉妻子,他只能听到打鼓声才能把食物送到工地。他不想让妻子看到他像熊一样工作。有一天,大禹误击鼓,妻子送食物到工地,终于找到了自己。神话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更不可思议的是,大禹后来向屠山石要儿子凯,“石破北生凯”。这就是母石的由来。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访嵩山,《史记》记载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山下有官,云万岁。问,什么都不说;问,什么都不要说。”嵩山共有72座山峰,由此得名“万岁峰”。穆凯寺位于万寿峰下,由穆凯石雕和汉武帝建造。齐木神庙现在是一块砖和瓦的碎片。幸运的是,齐木铁塔已经屹立了几千年。
阙是一个华丽的建筑,设置在一个建筑的入口处,独立出现或成对出现。Que提醒游客,他们即将进入一个神圣的空房间。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汉族人并不多。齐木塔、太史阁、少师阙门是仅存的国家级祭祀建筑,是个体墓葬。打开母阙保护屋的门。两个quees对立,沉默。根据阙明的记载,它们建于公元123年和1897年前。
失踪尸体的画像和铭文,时间久了还是可以辨认的。画像描绘的是神话的故事,他改变了熊,开启了母化石,但更多的是东汉的日常生活——一个戴着毡帽,上身赤裸,双手拿着长颈瓶,背上吐火的人,可能是来自西方的幻觉;一个高髻长袖跳舞的女人,双脚跳起,一个球在她面前升起空。不要惊讶,这就是当时流行的蹴鞠运动。如果耐心读下去,就能认出“三死之后,勤勤恳恳”,这是大禹三次防洪却不进家门的故事。这个用篆书写的碑文,记载了共工、鲧、大禹治水的历史,记载了汉代祭祀齐木、大禹时的吉祥如意。我希望后人记住齐木和大禹的成就。
中岳三大庙中,最早的是太史庙,建于公元118年。嵩山的主体包括太师山和少师山。太史寺,供奉太史山神,最晚存在于汉武帝时期,后扩展为中岳寺。
太史阁是太史寺的象征性大门,其形状比齐木塔更为华丽。太史阙也由两个阙组成,但每个阙分别由母阙和子阙组成。现存保存完好的阙像有50余幅,包括大禹的父亲Ku的画像,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格。
神话、历史、神圣和日常生活以拼贴的方式融入古代汉阙。站在他们面前,我们不禁想起了留恋,不禁感受到了应有的保护。“西风犹照,汉家丧尽。”离开太史阁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夜幕降临,逛逛天文台正好。
恒星观测和阴影测量
有时候孔子做梦都能梦到周公。当他牙齿稀疏,渐渐老去的时候,孔子感叹道:“我太惨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梦见周公。”周公是古三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也在嵩山地区留下了足迹。周公协助武王消灭商人。武王英年早逝,成为周公的摄政王。在此期间,他建造了新的首都城市洛邑。周以西面的小国弥尔一举征服了"大城商",统治疆域的扩张要求统治中心东移。周公在濠江以东修建罗邑,就是在这方面考虑的。
而周公造洛邑,意义更为深远。周武王出差后,他曾告诉天空:“如果你留在中国,你会杀了人民。”公元前11世纪的某一天,周公来到古阳城(今登封成功),建立了测影平台。他“以土之法测土之深,映日之影,求地”,为洛邑的建设提供了依据。资本为什么一定要建在土地上?《李周》解释如下:在地球上,它是“天地之合,四季之交,风雨之会,阴阳之和。但是,一切都是丰富而安全的,这就意味着要建立一个王国,让它千里之外,封一棵树”。
我们今天看到的周公测台,是唐代太师南宫于公元723年在周公测的老地方建立的,其后是周公寺。阴影测量平台由两部分组成,即梯形石基座和立在石基座上的“手表”。当阳光照射到“手表”上时,石头底座的表面就会投射出阴影。通过测量太阳阴影,可以确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节气,从而确定四季。因为夏至时石台表面没有阴影,当地人称之为“无影台”。
周公神庙后面是一座高大的砖石建筑——观星平台。它的创始人是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郭守敬是一个真正可以称得上“知天文知地理”的学者。他整理了元代的大都城水系,开凿了通惠河。当时货船可以从大运河直达积水潭;今天北京建国门的古天文台,是明清皇家天文台,但可以追溯到元朝建立的司天台。司天台的创始人之一是郭守敬。
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郭守敬等人创建一种新的历法,这种历法必须以精确的天文数据为基础。郭守敬等人在元朝广袤的疆域中创造了27个观星平台。上面说的司天台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登封的观星平台今天依然存在。观星平台为斗式建筑,高12.6米。台北市中心有一个槽,槽底是一把长31.2米的“测量尺”。天文台白天可以测量太阳阴影,晚上可以观察天文现象。郭守敬擅长制作天文仪器,人们可能很难理解其用途和原理。然而,他的观察成果令人钦佩。
公元1280年,郭守敬等人完成了新历法的制作,忽必烈赐名“守时历”,次年颁布。“时间日历”计算出的回归周期是365天,5: 49: 12,相当于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使用的“格里高利日历”,但它在时间上早了300年,距离现代科学计算出的回归周期只有26秒。
走出观星台,解说员问我有没有听过唐朝的大衍历。我犹豫着回答是不是僧尼们制定的。讲解员点点头,然后告诉我,僧尼们修行的寺庙惠山寺就在嵩山的姬翠峰下。从周公到高僧及其随行人员,再到郭守敬,这片生活在天地间的沃土,谱写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一些最辉煌的篇章。
《易经》说:“观察天文观察时间变化,观察人文成为世界。”天文和人文向来密不可分,要欣赏嵩山地区的文化成就,必须去松阳书院。
闻道学院
《宋史道学传》说:有一天,师洋和右佐在程颐读书,程颐闭目养神。他们站在一边,不敢打扰老师。当老师醒来时,门外的雪有一英尺深。这就是“程门·雪梨”这个典故的由来。故事中的人物都与松阳书院有关。程颐在松阳书院任教,师洋和右佐在松阳书院学习。
松阳书院位于嵩山陡峭山峰的底部,因其位于嵩山南部而得名。先不提它成为书院之前的漫长历史。公元1035年命名松阳书院,北宋仁宗景祐二年,程颢程颐兄弟刚刚出世。后来都回到洛阳定居。二程老家在嵩县,一百多公里。程程两人都在松阳书院讲学多年,在那里把知识系统化,传授给弟子。
程颐和他的弟子陆大临在书院讲学时,曾就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进行辩论。老师和学生纸上谈兵,但是学生并没有因为是学生而完全接受他们的观点,老师也没有因为是老师而对学生居高临下。学生说:“中间人,道出”;老师不同意,说“中文就是道,道若来自中文,道在中外,不要当个东西”。学生说:“单恋表示中间,不混表示和谐”;老师认为“不偏即中,很好”,而“不杂即和,不妥当”。在另一篇文章中,程颐这样谈到中和:“达到中和,就达到了天理,就看到了尊天贬物之道,但只有自知。”正是通过这一论证,理学在南宋逐渐走向隐晦,并最终到达朱。朱的老师是李伟,李伟曾经拜为师。在程颐的第二年,师洋得知后,将返回南方。在书院前的讲台上,程颐告别了师洋,目送学生们离去。程颐自言自语道:“我的路是南。”
松阳书院作为理学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源远流长。理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资源。有趣的是,在松阳书院的前史上,它是北魏的佛寺,隋唐的道观。宋代定位为书院后,一度恢复为道教,明清时期又有所恢复和扩大。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景观放在松阳书院。放眼世界这片土地,嵩阳儒院、道教中岳寺、佛教少林寺汇聚于此,每一处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血脉。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站在天地之间,我们祖先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实现和平。
1.《浓厚 浓厚底蕴 大美嵩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浓厚 浓厚底蕴 大美嵩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57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