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有两个大弯道,有全国最好的淡水湖之一。其中,当谈及洞庭湖时,“云梦谷起雾,围城岳阳”会朗朗上口,然后又会是“取远山,吞长江,汤茫茫,无边无际;来自赵辉的《夕阴·天气》。
其实洞庭湖并不是云梦泽的残迹,两者并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洞庭湖是湖南的地理名片,是极其重要的湿地资源。洞庭湖作为连接长江的吞吐量大的湖泊,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当然,与古代相比,人们的注意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人墨客的优秀诗词作品被退居第二位,取而代之的是其演变趋势——洞庭湖还能留存多久?
既然要看洞庭湖的未来,就要正确认识洞庭湖的过去。这里以地理地质调查成果为主,古代文献为辅,看看洞庭湖从何而来,向往何处。
旧盆地,新湖泊
洞庭湖流域是洞庭湖发展的地质基础。它开始形成于早古生代白垩纪,也就是燕山运动晚期。剧烈的造山运动使盆地的东、南、西三面相继隆起,或成为丘陵或山脉。断裂带是后来的洞庭盆地。
地球已经存在了40多亿年,洞庭盆地仅仅形成于1.2亿到3000万年前。与地球相比,它是年轻的,但与人类相比,洞庭盆地是古老的。
新生代古近纪,洞庭盆地持续下沉,新近纪盆地边缘构造回升,盆地内充填了厚厚的碎屑沉积物。此时洞庭湖流域还没有湖泊。
到第四纪更新世,洞庭湖流域仍是一片平原,水流深厚,河网交错。华容隆起的存在使洞庭盆地和江汉平原在地质构造上相互独立。
进入全新世后,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洞庭盆地出现了泛滥平原,为新石器时代先民开展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场所。
洞庭湖的出现是比较近的。即使在东洞庭湖,现代淤泥层下仍有河流沉积,表明其早期为河流摆动带或河流间的坳陷湖。碳十四定年表明,成湖年龄下限不超过1万年。可以说洞庭湖的成湖是最近的。
从洞庭湖到洞庭湖
在湖区的安乡、沅江、南县、大通湖、路虎湖、梁倩湖等地广泛发现了祖先遗址,在地下2-7米处发现了许多石器。正是因为当时的祖先喜欢住在河边的第二个露台上,方便取水,可以避免洪水。这也表明,洞庭湖地区在4000年前和4000年前是一个河网纵横交错的平原。
这种地貌可能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田芸》里有一句话叫“张献池皇帝乐得洞庭湖区旷野”。庄子是战国中期的人物。在当时,“荒野”既指农村,也指可鄙的土地,“洞庭湖的荒野”要么是洞庭湖地区的远野景象,要么是遥远的洞庭湖地区。
此时,洞庭湖地区的洪泛平原地貌更加典型。前长江水利委员会调查了洞庭湖地区最古老的大堤,那是战国时期。大堤是沿河两岸围湖耕地的人们的产物,大堤所围之地称为“大堤”。
可以说,最迟在春秋时期,洞庭湖地区的地貌由洪泛平原演变为湖群,出现了原始的洞庭湖,战国以后逐渐扩大,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南北朝。
洞庭湖从何而来
春秋至战国中期,相关文献中只有“云”或“梦”,没有“云梦”。此时“云”是专有名词,指汉水东岸景山县故国,“梦”是楚语,是通称,只有地貌意义;“云梦”组合出现于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既是地名,又是地貌,但范围超出江汉地区。
“云梦”被称为“泽”,是从西汉中前期开始的。毫无疑问,洞庭湖与所谓的“云梦泽”没有传承关系,洞庭湖不是“云梦泽”的残迹,孟浩然的诗应该用借代。
洞庭湖以“洞庭湖之山”命名。《山海经》中山篇说“洞庭山位于东南120里”,位于“江源”与长江交汇处。屈原的《九歌》中有“洞庭”,即“洞庭木叶下”。
有洞庭的山里有“洞庭野”,洞庭野的大湖就是洞庭湖。北魏李道元《水经注》直接说“湖即洞庭湖”,“四水皆同洞庭湖,北必大江”。四水分别是湘江、沅江、资水、澧水。然后他写道“湖宽500多英里,太阳和月亮像
其实李道元没去过洞庭湖,应该是综合别人关于洞庭湖的记载写的。此时洞庭湖仍处于扩张过程中。
巴李白东亭
虽然洞庭湖的扩张与洞庭湖面积的沉降有关,但洞庭湖本质上不是一个建设性湖泊,因此洞庭湖的变化与荆江的发展和四河的变化密切相关。
说靖江,在没有大堤控制河势的时候,河水一旦泛滥,就向两岸泛滥,呈现泛滥平原的特点。公元450-524年,荆江南岸的太平、条仙崩塌,河水进入洞庭湖地区,极大地干扰了洞庭湖水系。
从晚唐到清初,洞庭湖处于鼎盛时期。所以唐诗宋词中的洞庭湖非常辽阔,岳阳楼有“北巫峡,南潇湘”的景观,尤其是汛期。
从唐末到北宋,洞庭湖地区的沉积速度加快,导致河流从岳阳城口倒流到洞庭湖,这在《五代北梦话》、《岳阳甲子》、《北宋岳阳风土》中都有描述。
水势的出现
河水的流入给洞庭湖区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泥沙淤积在湖底,使湖深减小。最后,洞庭湖水面在汛期大幅度扩大,洞庭湖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资同治鉴》引《巴陵志》说,有“西吞红砂,南吞青草,绵延七八百里”之景,太平玉环也有描写。
淤泥浅,水面扩大,人口也在增加。北宋时期,洞庭湖地区已经出现了土地开垦。
元朝时,、宋、条县在靖江南岸重新开放,河流大量涌入洞庭湖地区。此外,四个水域的含沙量也增加了,淤积的土地也增加了,更容易通过填海造地。
洞庭湖的夏天
明代洞庭湖区大规模开荒,形成了浅水湖泊淤积、水位降低、河堤泛滥、浅水湖泊淤积的恶性循环。这样,在短时间内,洞庭湖水面扩大,也为洞庭湖的萎缩埋下了伏笔。
洞庭湖上的船
明代出现了大规模开荒的现象,但洞庭湖水面并没有明显减少,汛期也有所扩大。嘉靖年间《常德府志·地理志》说“每年夏秋之交,湖水泛滥,广场八九百里”。“八九百里”的平方英尺约为6000-7000平方公里。罗鸿宪《广图》
去洞庭湖哪里
明末清初,洞庭湖水面减少,变化趋势是库容和水面变小。在康熙末年清朝统一的地图上,洞庭湖的水面在4000到5000平方公里之间。
19世纪中叶,荆江南岸大堤在荷塘、松滋决口,太平、松滋、荷塘、条仙四条河流入洞庭。
这不仅导致洞庭湖的泥沙失去平衡,而且导致湖底泥沙沉积比地质沉降快得多。洞庭湖的水面曾经增加了5000到6000平方公里。
然而,好景不长。在随后的100年里,沉积物沉积迅速,湖面逐渐增大。经过人工围垦,洞庭湖水面锐减至2740平方公里,“中国最大淡水湖”的称号落到鄱阳湖头上。
雨季时,湖水与天空交汇
进入新世纪,随着三峡工程的运行,来自长江的泥沙量已经减少。未来洞庭湖的盈亏将取决于洞庭湖面积的地质起伏,以及四水来沙量和人们对湖泊利用的态度。
如果我们利用湖滨和湖水发展先进的农业和水产养殖,或者利用湖泊防洪航运,洞庭湖只有把握吞吐湖泊的演变规律,真正理顺人湖关系,顺势而为,才能陪伴我们更长的时间。
岳阳国际码头
洞庭湖随着长江和四大河流的变化而演变。这是一个连接长江的吞吐型湖泊。这些吞吐型湖泊的最终命运是消亡。人力可以加速或减缓这个过程。
洞庭湖对湖南的重要性及其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不是一城一地的私人池塘,而是众人共享的宝藏。随着综合治理的推广和实施,我们希望缓解其生态危机。
岳阳楼与洞庭湖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留下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感觉,即“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对于洞庭湖的未来,我们要记住杜牧的警世之言——“后人凭吊而不学,使其再凭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美丽的家园。
1.张小阳、蔡淑明、孙顺才《全新世以来洞庭湖的演变》
2.关、、蔡淑明《洞庭湖的形成与演变》
3.《再论洞庭湖变迁的历史进程》,作者:周鸿伟
欢迎与朋友圈分享
1.《波撼岳阳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从哪里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波撼岳阳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从哪里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583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