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其他单位为:公里、分、厘米、毫米、微米、海里、1公里= 1 000米;1dm = 0.1m
换算关系:1cm = 0.01m;1mm = 0.001m1 μm = 0.000 001m;1毫米= 0.000 000 001米.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尺度。
如何使用秤:
①注意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测量范围;
(2)测量时,标尺的刻度线应靠近被测物体,位置应对齐,不歪斜,零刻度线应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③阅读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观测点应对齐。你不能抬头或低头。
3.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时间单位是小时和分钟。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我们不能消除错误,但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减少错误。
误差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和测量人员有关。
减少误差的方法:平均多次测量,选择精确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和错误的区别:错误不是错误,不应该发生就可以避免,永远存在就无法避免。
二、体育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参考对象:
研究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考物体。
参照对象的选择:任何对象都可以作为参照对象,需要时选择合适的参照对象(不能选择被研究对象作为参照对象)。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考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物体来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选择的参考物体,也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三,运动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同时,一个物体移动的距离越长,它的速度-观众方法就越快
一个物体移动相同距离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就越快——裁判法
2.速度:
距离与时间的比值称为速度,它是一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移动的速度。
速度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m s-1。在交通运输中,经常以每小时公里数作为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 h-1。
换算关系:1m/s = 3.6km/h。
计算公式:
v=ts
其中:s-距离-米(m);或公里(km)
T——时间——秒;或小时(h)
V——速度——m/s;或千米每小时(km/h)
V=t=vs,变形可以是:s=vt,t=vs。
第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为v=ts。
第二章 声现象第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注:物体振动时,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声音传输:
(1)传声需要材料,物理上称为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类型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Vsolid > Vliquid > Vgas),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4)声音在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4.100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出白烟就应该计时,再听到枪声就少记录0.294S(约0.3S)。
5.人类如何听到声音:
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递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将信号传递到大脑,人听到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对鼓膜或听小骨的损伤——可以治愈
6.聋
神经性耳聋——听神经损伤——不容易治愈。
7.骨传导和例子:
声音也可以通过颅骨和颌骨传递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称为骨传导。
骨传导的例子:贝多芬失聪后,用牙齿咬木棍的一端,另一端支在钢琴上,听着他弹奏的钢琴声,从而继续创作。
8.双耳效果:
声源到双耳的距离一般是不同的,声音传到双耳的时间、强度等特征也是不同的。这些差异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依据,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点
1.频率:
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这是一个表示物体振动速度的物理量,单位为赫兹(hertz)和赫兹(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
20000HZ以上的声音叫超声波,20HZ以下的声音叫次声波。
大象可以通过次声波进行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随着次声波,有的机器在工作时也产生次声波;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3.人耳的听力范围:
20HZ - 20000HZ
4.音调:
(1)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2)音低的长而粗的弦;
(3)音高的短细弦;
(4)弦紧,音调高;
(5)一般来说,女性的语气高于男性;孩子的声调比大人高。
“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了”,“她唱女高音”,“清脆如银铃”都是形容语气的。
5.响度: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响度用“震耳欲聋”、“大声呼唤”、“轻声细语”、“听起来像洪钟”、“大声唱歌”、“不要大声喧哗”、“不敢大声说话,怕惊世骇俗”、“高低贵贱”来形容。
6.音调:
不同的发声体有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声音的音色也不同。“闻声知人”和“好听”形容音色。
功能:用于识别发声物体是什么,物体是否损坏。
第三,声音的运用
1.声音传输信息示例: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大雨;
(2)铁路工人用锤子敲击钢轨时,会从异响中发现螺栓松动;
(3)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器了解患者心肺的工作情况;
(4)医生使用b超对孕妇进行常规检查;
(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可以通过回声判断悬崖的距离;
(6)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障碍物,发现飞行中的昆虫;
(7)利用声纳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
2.声音传递能量的例子:
(1)声波可以用来清洁钟表等精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清除人体内的结石。
3.超声波的应用;
(1)声纳;(方向性好,传播距离长。)
(2)B超;(方向性好,渗透能力强。)
(3)超声波测速仪。(很容易获得集中的声能。)
四、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噪音: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随机振动产生的;
从环保的角度来说,一切干扰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干扰人们听力的声音都是噪音。
2.分贝:
人们用分贝表示声音强度的等级,符号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要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学习,声音不要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噪声控制:
(1)防止噪声在声源处产生或减弱或减弱;
(2)阻断噪声的传递或吸收或在传递过程中减弱;
(3)防止噪音进入耳朵或人耳处隔音或减弱。
第三章 物态变化一、温度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2.温度计制造原理: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造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设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设定为100摄氏度。
4.如何使用温度计:
(1)温度计的所有玻璃泡都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底部或侧壁;
(2)等待温度计显示稳定数据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留在液体中,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齐平。
二、熔化凝固
1.熔化:
从固体到液体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3.固化:
从液体到固体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
达到冰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从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
洒在地上的水已经干了;
3.两种蒸发方式:
沸腾和蒸发是两种蒸发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第四章 光现象第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源分类:
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
3.光的直线传播:
在同样的同质物质中,光是直线传播的。
4.光线:
为了显示光的传播,我们通常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轨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射线。不是真的。
5.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
(1)针孔成像;
(2)阴影的形成;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4)激光制导航向;
(5)排队;
(6)射击瞄准
(7)立竿见影。
6.针孔成像的特点:
(1)图像是倒置的真实图像;
(2)图像与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当物体与光圈的距离不变时,屏幕离光圈越远,图像越大。(屏幕离孔越近,图像越小);
当光屏与光圈的距离不变时,物体离光圈越远,图像越小。(物体离洞越近,图像越大)
7.影子的形成:
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所以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的另一侧就会有一个区域不能被照亮,这个区域叫做阴影。
8.判断日食:
太阳、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
9.判断日食:
太阳、月亮和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在中间。
10.光速:
真空中的光传播速度为3.0×108米/秒..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一、镜头
1.凸透镜:
中厚边薄的远距眼镜(老花镜)叫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的影响
凸透镜会聚光。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打在凸透镜上,其折射光线汇聚在焦点上。
3.凹透镜:
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称为凹透镜。
4.凹透镜对光线的影响: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凹透镜上,其折射光线的反方向沿长线会聚在虚焦点上。
5.主轴:
穿过透镜上两个球心的直线称为主光轴,简称主轴。
6.灯光中心:
每个透镜的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点:光通过这个点的传播方向是恒定的,这个点叫做光学中心。
7.焦点:
凸透镜可以使平行于主轴的光会聚在一点上,这就是凸透镜的实焦点。
凹透镜可以使平行于主轴的光线汇聚在沿长轴的一个点上,称为凹透镜的虚焦点。
8.焦距:
从焦点到光学中心的距离称为焦距。
九
凸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
取一个面向阳光的凸透镜,然后在另一面放一张纸,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从最小和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这是凸透镜的焦距。
二、生活中的镜头
1.相机成像特点:倒置缩小真实图像。
2.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置放大实像。
3.放大镜成像特点:直立放大虚像。
4.当凸透镜形成实像时,物体和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
5.当凸透镜形成虚像时,物体和图像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像定律: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量称为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变化,所以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2.质量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天平是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水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重量加上游泳码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值(天平能称量的最大质量);在给板增加和减少重量时,应该使用镊子。不要用手触摸重物,也不要弄湿或弄脏重物;潮湿的物品和化学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秤盘里。
5.托盘秤的结构:底座、平衡码、秤、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和指针。
6.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整——使用天平前先平衡横梁。先把游泳码放在“0”刻度上,然后调整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向高端移动)平衡横梁。
③称重——称重时,将待测物放在天平的左板上,将砝码放在右板上(先大后小)。游泳代码可以区分较小的质量。将游泳代码移动到天平的右边,相当于在右边的圆盘上增加了一个较小的重量。
总结:经过一次调平,两次归零,螺母三圈进入平衡,一边向另一边低转,针指中心线完成。左物右码镊子夹住,最后调好平衡,把重量加起来,测物体质量。
第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质量一般也不同,由相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其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定的,不同的物质其比值一般是不同的,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在物理学上用密度来表示。物质每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物质的密度。
密度公式:ρ=m/V
ρ ——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五——体积——立方米(m3)
常见的密度单位为1g/cm3,较大,1g/cm3 = 1.0× 103kg/m3。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读作1.0×103 kg/m3。意思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103 kg。
3.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 = m/v。
测量难以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
测量难以直接测量的质量:m = ρ v。
第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用途: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量。量筒(量杯)的用途:
(1)观察量筒刻度单位。1L=1dm3 1mL=1cm3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底部平齐(或与量筒内凸液面顶部平齐)。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用ρ = m/v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第四,密度和社会生活
1.密度和温度: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收缩),密度变小。
2.密度和物质识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识别物质。
1.《八年级物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重要知识点全在这里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八年级物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的重要知识点全在这里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11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