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汉语普通话词典》。
不久前,一个名为“18世纪巴黎生活”的展览在澳门巴黎剧院的大厅开幕。在这次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展览中,展厅中央的一本泛黄的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汉语普通话。这本诞生于1742年的汉英拉丁词典,比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5年编纂的世界上第一本汉英和英汉双语词典《汉英词典》早了70多年。
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它的出版有什么故事?
被历史埋没的名字
要说汉语普通话的编写,得从黄家洛说起。
这是一个连墓碑都找不到的鲜为人知的“小人物”,却有一位中国学者对他关注了20年,使他的形象模糊到了全相,揭开了法国最早的汉学史。
黄家洛,公元1679年生于福建莆田县,自幼随法国传教士来华学习拉丁语。黄家洛于1702年随法国传教士到达罗马,三年后定居巴黎。他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中文翻译,也负责皇家图书馆中文图书的编目。他用拉丁文写了第一本汉语语法书,还编了一本汉语词典。他也是第一个将中国小说翻译成法语并将中国诗歌和音乐介绍到法国的人。1713年,黄家洛与巴黎女子玛丽·克劳德·雷尼尔结婚,育有一女。他于1716年因病去世。
270年后的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许在《社会科学前沿》杂志上发表了对黄生平的研究,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开始关注黄家洛。据许介绍,法国皇家科学院学术主任毕格南聘请黄家洛担任中文翻译。之后被介绍给路易十四做翻译,但主要是整理国王图书馆传教士带回法国的中文书籍。从1711年开始,黄家洛开始写《汉语语法》和《汉语大词典》,直到去世。在此期间,黄家洛得到两位法国学者弗莱勒和傅尔蒙的协助,他们后来成为早期法国汉学的先驱。
30多年完成的词典
展览共516页“中国普通话”,用斑点小牛皮装订,书脊镀金。打开扉页右下角,可以看到一张椭圆形的邮票。今天这本字典的主人卡姆梅尔先生告诉记者,它曾经是一个传教士的图书馆。展品旁边的说明显示,它的前主人可能是第一个试图将《圣经》翻译成中文的法国人——李。
在当时的条件下,编写汉语语法和汉语词典可以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庞大工程,没有任何汉语语法资料可以参考,手头的汉语书籍数量非常有限。而且,黄家洛当时在巴黎的生活几乎是穷困潦倒,病入膏肓。五年后,他“死无葬身之地”,只留下一批未完成的手稿和中文书籍。法国王室非常重视黄家洛留下的手稿。毕楠专门写了一份文件,说明黄家洛遗物的整理,很多手稿最终被傅尔孟接手,这也是《国语》最终出版时作者标注傅尔孟的部分原因。
1742年,在花费了30多年时间和16000金币之后,《中国官话》终于在巴黎出版,据说足以建造凡尔赛宫。遗憾的是,由于黄家洛的英年早逝,傅尔蒙和弗莱勒上法庭争夺签名。这些原因都使得黄家洛的贡献被刻意淡化,让他在法国汉学上默默无闻了几百年。
一系列关于传奇成就的故事
“18世纪巴黎生活”展览的所有展品都由法国巴黎的卡姆迈耶家族收藏。Kammeyer古玩店是巴黎最古老的家庭古玩店。最初居住在法国东部阿尔萨斯的家族最早可以追溯到1750年。
本次展览的所有展品都是由Kammeyer先生提供的,他是家族的第五代传人。他告诉记者,据了解,当时印刷了250份中文普通话,现在大约有15份。法国国家图书馆有一本属于国王的藏书,有几个大学图书馆或者私人手里有几本,国内没有。所以,他决定把这种汉语普通话捐给中国。他说他有和送人宝藏一样的荣誉,“这样我的名字就永远和这本字典联系在一起了”。
要不是许龙鸣的执着探索,黄家洛早就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了。如果他还在天上活着,知道他参与编写的汉语普通话有望回到家乡,会很欣慰。
1.《官话 讲述《中国官话》的前世今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官话 讲述《中国官话》的前世今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22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