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国航空公司董事王
2017年6月6日
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是具有60年发展历史的国家重点军事防护机构,也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一直从事航空空电子和航空空无线电系统产品研发为国航/在电站60周年生日之际,《中国航空》空报记者采访了我院院长王,与他一起回顾了电站的创新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空报:作为国内航空空机载领域的重点科研单位,该院60年来经历了怎样的技术发展?
王:上电所的前身是上海电信电气工业总公司无线电技术研究所,是上海市最早从事民用无线电电子技术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的综合性科研机构。20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台袖珍晶体管收音机和第一批国产计算机印刷电路板研制成功。随着1969年并入国防科工委第六研究所,研究所真正开始涉足航空空领域。在民用无线电领域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研制出了国内第一代二代多普勒导航雷达,并成功装备了云10、7等飞机平台,成为当时国内航空空无线电领域的重要技术力量。
中国生产的第一台标有“商演”的袖珍收音机
印刷电路板开发于1964年
多普勒雷达原型开发于1977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军工企业的快速发展,研究所的研究重点从无线电技术转向航空空电子综合技术,在航空空电子综合技术、驾驶舱显示控制技术、综合信息管理技术、机载总线和网络技术等专业方向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产品在我国战斗机系列、特种飞机系列、直升机系列等第三代作战装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国航电子系统从分离式向联合式的飞跃。
新世纪以来,电站认真满足了航海空武器装备的发展需求,在“科技创业,人才兴院”的战略指导下,提出了技术领先的战略发展理念;在技术发展方面,形成了“技术环境与能力支撑、技术流程与组织管理、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的三级协调发展格局,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进一步确立了民用和军用航空空电子综合技术、航空空无线电技术、无人驾驶飞行器指挥和控制技术空交通管理等专业方向。产品研发涵盖民用和军用航空空电子子系统和设备、航空空无线电系统和设备、机载任务系统建立和开发了8个专业技术开发平台,包括民用和军用航空空电子综合技术、航空空无线电技术、无人机指挥与控制、驾驶舱显示与人机工程技术、综合任务管理技术、空中型交通管理技术、核心信息处理技术、航空空软件工程;我们建立了学科健全、体系完善的专业技术框架,建设了20个国内先进的专业技术实验室,先后承担了一批重点基础技术预研项目。
在“信息化、网络化、系统化”成为武器装备发展新特征之际,SIPC务实推进平台主线创新战略,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和系统创新,在不断巩固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依托航空空电子系统集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推进先进航空电子架构、智能驾驶舱等前沿技术研究,引进国际先进架构设计理念。运用面向复杂系统过程的方法,瞄准先进的航空空电子体系结构,努力在体系结构标准、规范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支撑未来航电系统的新的专业技术体系,获取一批尖端技术,为部队作战体系和战斗力的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华航空报纸:随着新一代航电专业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形成了怎样的产业发展布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王。近年来,在航空空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夯实航空空的技术基础,如军用飞机航电、民用飞机航电、通信导航、空管理装备等。同时,我们在产业发展上做了“加法”,实现了航空空技术的跨行业、跨行业
在军用飞机的航电产品方面,我们始终坚持“科技报国,装备强军”的使命,在座舱显示控制子系统、综合数据管理子系统等传统优势领域进行了深耕,为国内第三代、第四代航空空武器装备提供高性能、高质量的系统产品,为部队提供全寿命周期服务保障。同时,充分利用前期研究积累的技术成果和逐步形成的复杂系统工程研发能力,大力开展机载油料装载接收系统、反潜任务系统等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完善产品谱系,为电站战略成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民用飞机航电方面,我们始终坚持“请进来,请出去”的策略。在集团公司与GE合资合作的基础上,通过C919项目的经验,电站从单一功能设备供应商成长为民用飞机航电系统级产品供应商。系统设计与集成、项目管理和适航取证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具备符合中国民航25要求的航空电子系统研发能力。目前,发电所开发的驾驶舱显示系统和主导航系统已成功应用于C919、大型两栖飞机和多类型民用直升机,并在y-12的国产化项目中首次承担了航电系统设计和集成验证任务。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与法国Terez进行合作谈判,并建立一家民用直升机航空电子业务合资公司,目标是打造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家庭航空电子系统产品。
在航空空无线电中,我们始终瞄准无人机地面指挥控制系统和综合无线电系统两个战略方向。目前已成为空军用无人机通用地面站和海军无人机地面系统产品平台的主要研究单位,实现了无人机地面站的通用化,为电站无人机地面指挥控制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发展基础。基于无限创造、非对称超越的创新思路,在空转发器、空防撞系统、图像传输系统等传统航空空无线电产品的基础上,联合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成功开发了基于SCA架构的机载综合无线电产品,实现了传统无线电产品的颠覆性创新。随着产品的推广应用,
在民用系统和设备方面,我们深入贯彻航空空行业“三个相似”原则,坚持“三高”方向,积极推动先进军事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通过空管二次雷达响应技术向船舶电子领域的转移,诚品成功进入海事电子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在船舶电子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军用电磁兼容技术的跨行业、跨领域应用,电站Ed公司成功占领军用和民用滤波器市场,实现滤波器行业规模和效益的双丰收;随着军用航空空管道产品开发的技术积累,空管道系统设备有限公司在AVIC的支持下成立,致力于提供空领域综合管理、导航运营服务和空管道设备制造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华航空报纸: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企业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环境日新月异。电力公司在管理改革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王:2008年以前,上电所通过转制为集科研、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实现了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健康持续发展。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供电学院在分析内部业务结构和管理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业务结构和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了从“任务驱动”到“组织驱动”的飞跃。针对未来复杂系统研发的新特点,我们正在定义企业未来的业务场景,最终实现向“模型驱动”的迁移。目标是通过实施企业全要素管理,扭转资本和劳动力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而边际递减的局面,全面推进架构治理和模型驱动型企业模式的建立。
一是优化企业业务结构,构建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业务管理体系,优化业务秩序。供电院通过引入结构治理理念,优化内部业务结构,建立了面向全院的全面计划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合同管理体系,根据多项目管理平台量化部门绩效管理,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将成本意识放在产品设计之前,建立全要素管理的成本控制体系。
二是优化企业创新体系,实施平台创新战略,提升系统级产品创新能力。电站坚持以用户为导向,在专业技术体系与航空空技术体系相结合的基础上,按照平台战略,形成了三个战略业务单元,着力打造基于产品系列化发展的专业技术平台。引入复杂系统工程设计的概念,应用架构设计方法和工具,开展工具链研究,利用专业技术平台的成果,通过标准、规范和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探索航空空电子系统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的发展模式,以满足用户渐进采购、增量开发的设备开发需求。
三是优化企业管理体系,实施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规范流程组织,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供电所按照技术与产品研发分离的原则,结合结构治理,完善业务管理模式,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先后构建了满足业务管理需求的多项目管理平台;构建面向过程的多学科产品协同R&D环境;引进DFX系统工程设计,建立航空空产品实验设计验证环境,提高制造符合性;有序开展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和制造管理系统建设,完善现场工艺装备,逐步提高航空空产品智能制造能力;引入客户服务理念,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售后服务体系等。,项目全生命周期技术研究、系统研发、产品试制、检验和维修服务的系统工程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当然,要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和组织结构,完善业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根据产品维度、价值维度和企业维度构建符合未来业务场景的企业管理体系,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航空空报纸: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文化是企业持久基础的软实力。为了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学院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王:供电公司从事航空空设备开发已有近50年的历史。红色军事文化基因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是军工企业永恒的精神支柱。
在企业意识形态层面,电站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对创业精神和价值观的文化提炼,初步形成共同发展的文化理念,形成实现社会、股东、企业、合作伙伴、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展的“四个共同”文化体系;在集团公司“导航报国空、强军富民”宗旨的基础上,提出“科技报国、装备报国、实现事业梦想”的新使命,激励员工树立报国强军的理想信念,不断实现个人事业的新突破。
在员工行为层面,面对企业特征从“组织驱动”到“模式驱动”对员工行为文化的需求,在文化落地的过程中,公司提出了“积极成长”的企业文化建设,旨在不断展示企业流程中的组织缺陷和个人不足,不断提高员工的持续改进能力,最终实现企业成功。
在企业制度层面,电站进行了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梳理,同时明确了工作指令,精简了制度,规范了员工行为。为此,电站党委积极倡导企业合规文化,建立员工信用档案管理办法,要求员工按照制度和流程办事,坚持“谁主管业务,谁负责合规”的原则,倡导“光荣合规,违法必究”,强调制度建设、制度实施和违法责任追究,从业务管理、运营和价值三个维度探索企业合规管理结构优化,逐步形成符合研究特点的合规。
中华航空空报纸:你对电站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王:今年是电站建成60周年。当前,我们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电站党委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号召,确立了“让飞行智能化、简单可靠、让天空空智能化、安全高效”的企业发展愿景,提出了“科技报国、装备强军、实现事业梦想”的企业使命。通过描述企业发展的未来业务场景,建立了提高企业综合能力的战略行动路线。希望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到2030年,电站真正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航空空电子研究所。
电站党委领导班子有三个愿望:一是电站必须承担起航空的主要责任,在国防武器装备转型升级中践行重点军事防护单位使命,为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做出贡献;第二,要在通电中实现员工的幸福感。我们必须为员工创造一个尊重、信任、合作和分享的工作环境。目标是为他们创造一个终身托付的职业平台;第三,电站必须实现健康发展,完成重点示范任务,为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霍国峰
校对:林飞
本期编辑:千千
欢迎订阅微信官方账号
留尼旺电站
微信号:卡瑞_青春
提交地址:careri_youth@163.com
期待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1.《中国航空报 《中国航空报》所长专访:60年风雨励志,创新路再攀高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航空报 《中国航空报》所长专访:60年风雨励志,创新路再攀高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67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