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其他都是地狱。萨特这样说过。

萨特是法国哲学家。“他人即地狱”是他著名的论断。

在他的判断中,他指出人如何存在应该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但现实中往往是自己帮不上忙,最大的障碍是“他人”,他们肆无忌惮的干预选择导致自己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不想要的选择。由此,别人往往成为地狱。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生活中的神一般的存在:别人家的XXX

别人家的孩子;他人家庭的丈夫/妻子;其他人的员工...

一边看书。你拿着最后拿到的99分试卷回家,父母一句话,你就能把冷水从你的皇冠泼到你的小脚趾末端——同班小明考了100,那么得瑟有什么意义?!

当时小明是别人,不是地狱。

在婚姻中。有一天,老婆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你不禁觉得委屈。后来才知道,升职加薪的是隔壁老罗。

那时,老罗是别人,是地狱。

在公司。老板把你的计划砸在你桌上说也叫计划?!看看某公司的刘是怎么做的。那太好了!!

那时,刘是别人,是地狱。

当然,这里说的地狱是用“你”来形容的。

02

2014年8月,英国一项调查显示,一个人一生中平均有64个朋友,其中17个来自工作场所,28个来自学校和社交场合,13个来自冰冷的社交网络,6个是亲戚朋友介绍的。

然而,我们经常会得到这64个朋友,我们需要付出大量的社会成本来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一生可能要面对64万人——社交媒体也是主要渠道之一。

64,是不是太少了?

但是算了一下,有很多人达不到64的标准。像我一样。

在我看来,真正的朋友不能只是泛泛之交。

他们不仅要知根知底,志趣相投,三观一致,还要没有攀比,没有嫉妒,没有高低贵贱...真正的朋友是那些分享快乐和困难的人。

这种建立在纯粹分享和分享基础上的亲密朋友,通常很少,所以只有可得和珍惜。

大多数朋友,除了闺蜜,都会面临“地狱”的尴尬。

以朋友圈为例。

——A在它眼里分享的励志文章,在B眼里无非是一个浅薄的鸡汤;在B眼里是对分析和教学的深入解读,在A眼里只是看似高级却低级的装b;

——C发一张自画像,D视之为自恋,然后鄙视嘲讽;d发行程,C解读为炫富,然后质疑指控;

a和b,c和d是彼此的地狱。

一个人眼里的蜂蜜,就是另一个人眼里的砒霜。这句话在这段关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早在1978年就有这样的见解

——除了知情权,人也应该有不知道的权利,这就有价值多了。意思是我们高贵的灵魂不需要充斥着废话和空空谈。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过多的信息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正是为了索尔仁尼琴的“没有知情权”,有些人选择“眼不见,心不烦,心不烦”,甚至直接离开朋友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谓的朋友大多只是泛泛之交,甚至是“曾经认识”或者“已经认识”。比如朋友圈里的一些,微博里的一些相互关联的,等等。

相反,他们是纯粹的陌生人,彼此没有任何联系,成为自己“地狱”的概率要低得多——毕竟没有人会傻到因为看到马云多赚了几个亿而愤愤不平,也不愿意得知王健林的事业就是靠上一段楼梯!

他们不可能是你的地狱。或者更糟的是:

我们没有资格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地狱。

03

既然“别人是地狱”,你要逃避吗?

问题不是要不要逃避,而是,你能不能逃避?就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地狱。

“别人”逃不掉。如果你真的想逃避,那是因为你被食物噎住了。

人是群居动物,完全切断与他人的联系是不明智的,也是愚蠢的。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说2017年最难过的消息是安徽一对姓徐的双胞胎兄弟今年同时高考。

他们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他们是班里的学术大师,因为为了高考已经断网三年了。据他们老师说是班里前三,考上211大学问题不大。

结果他们遇到了今年的安徽高考:

根据最近一项对中国留学生的调查,他们更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是: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国菜、长城、自行车共享、京剧、空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和移动支付。

请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了解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要求选择关键词组成邮件协会;选择好角度,理清风格,自己做标题;不抄,不抄,不少于800字。

这样一来,断网三年的许兄弟,可能比能上网的同学,有更少的关键词可供选择;对于网上的一些热点问题,他们没有参与/看到讨论,自然会有更少的争论和观点可供选择。

当然,两兄弟在有限的选择中选择最佳组合,获得高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高考为了断网三年,高考作文需要涉及大量与互联网相关的关键词,有些黑,有些幽默。

而这里的“网络”不是“别人”?

可见,“别人”不一定是地狱。不要把它当成洪水猛兽,要避免它。

04

中国文化强调平衡。

我们讲阴阳,共生转化,海纳和合。所以:

——互相照应,一两个都不可取。

——一味否定,弃切,是不明智的。

就拿“你”和“别人”来说,在《废弃松子的一生》中,川崎松子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是地狱,两个人是地狱,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孤独好。

这多少有些道理,这种态度也是乐观和悲观的。

当然可以真的乐观。

不是吗?“你”与“他人”的关系,“你”与“世界”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时候,转念一想就足以从路的尽头过海空。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别人的孩子,别人的老公,其他公司的文案——别说比较你的父母、妻子、老板的行为是否可取——就“你”而言,他们的“比较”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知己不足,然后迎头赶上...

这样,不是压力少了,动力多了吗?

同理,互相攀比可以成为良性竞争或双赢合作,不顺眼可以作为磨炼自己心智的机会。

总之,是乐观还是悲观,积极还是消极,光明还是黑暗,还是不屑一顾,不让“别人”影响你……决定权在自己手里。

人可以是彼此的地狱,也可以是彼此的天堂。只看你的视角。

从这个角度来说,别人不是你的地狱,你才是。

天堂?还有。

我是乌恩。祝好运!

1.《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8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