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着翠绿的稻田,前来悼念的人们将鲜花放在了湖南省农科院附近的试验田边;最近几天,周边只要有袁隆平题字的地方,都会有人去献花。

1984年,54岁的袁隆平进入湖南省农科院工作。此后,袁隆平在湖南省农科院工作,直至逝世。湖南省农科院位于长沙市芙蓉区东湖街道,袁隆平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几十年。附近居民记得,生前,袁隆平经常去看稻田,非常简朴。

5月25日下午,湖南省农科院召开学习袁隆平精神的座谈会。当晚,湖南省农科院、东湖街道党工委等主办了一次“东湖夜话”,共话袁隆平精神。在这两场活动中,湖南省农科院相关领导、湖南水稻研究领域专家、和袁隆平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发言,追忆袁隆平,分享了一些袁隆平生前的动人细节。

在同事的印象里,袁隆平可敬又可爱,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几乎每天都要去稻田看看,一生都奉献给杂交水稻研究,而且做研究不跟风,不盲从;他生活简朴,为人低调,还是个热心肠,只要能帮的忙都会帮;他还多才多艺,风趣幽默,爱给人取绰号,被网友调侃为“90后”梗王。

据袁隆平的同事透露,有次,看到网上有篇文章对袁隆平不恭敬,把文章拿给袁隆平看,还担心他不开心,但他看后笑着说,“他那个人就那样”。在之后的一次评奖中,袁隆平还是把奖给了那篇文章的作者。有中央领导曾问袁隆平对粮食安全有何看法,袁隆平的回答很简洁,“一增一减”,即增产和节约。

袁隆平逝世后,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官网发布的悼念文章这样概括他的一生成就: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我思来想去良久,后也经组织部门认定,袁隆平院士最大的贡献,一是突破了传统理论束缚,发明了杂交水稻;二是创建杂交水稻学科,构建了杂交水稻理论体系;三是攻坚克难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应用,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四是致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为人类战胜饥饿彰显中国担当!”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说。

为方便研究,湖南省农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他的秘书接受采访时曾透露,哪天不让袁老看一眼田,他心里就落空了。

1984年,邓华凤从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毕业,加入袁隆平在安江技校的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如今,邓华凤是湖南省农业院副院长,也是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的带头人之一。邓华凤表示,恩师袁隆平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创新精神。袁隆平书房,挂着一首他自题的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邓华凤说,1981年,袁隆平获得国内首个特等发明奖,鲜花、掌声接连而来,靠这些成就、荣誉就可以躺着吃一辈子,但袁隆平没有“吃老本”,马上投入新的研究。有“好心人”曾劝袁隆平:“您已经是著名科学家,功成名就,万一搞砸了,岂不败坏了您的名声?”袁隆平答道:“搞科研就像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在邓华凤看来,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的“总设计师”,一方面,“知识最多,经验最多”,具备的杂交水稻专业知识最多,拥有的杂交水稻培育种植经验最丰富,没有其他人能超过;另一方面,在具体工作上,袁隆平能把握方向,及时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可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指导具体的行动,“有问题,找‘总设计师’”。

“袁隆平喜欢交流,喜欢看英文文献,不仅关注水稻,还关注其他作物,如玉米的普通核不育怎么繁殖。”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莉记得,在第三代杂交水稻攻关期间,不管多热多远,路有多偏,他都要亲自下田看,“我们都让他别去,但是他一定要看”。研究不顺利时,袁隆平总是心平气和,鼓励大家继续加油,他说“100次实验,只有有一次成功,那就很好了”。

最近几天,有袁隆平题字的地方,基本上都有人献花。

在同事的印象里,袁隆平“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虽已九旬高龄,身体大不如以前,但袁隆平没有想过退休,仍一心扑在水稻研究中。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党委书记马国辉透露,他退休后,袁隆平曾叮嘱他,“书记可以退,研究不能退”,并让其加入他的研究团队。

在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余应弘的印象中,外人只要跟袁隆平聊水稻,他就会很开心。一次,气温38度,袁隆平一个人在田里,原来他不放心,怕气温高影响水稻生长。

离袁隆平家约1000米处,有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稻田。

今年5月9日,三亚“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测产,平均亩产1004.83公斤,比设计预测亩产量900公斤多了100余公斤。余应弘说,此时,袁隆平已进入弥留之际,身边的人把这个喜讯告诉他,说亩产了1000多斤,他问了一句一千多少,“这可能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袁隆平有至情至性的一面,大学时代,他被同学们认为“自由散漫”。他曾这样形容自己: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20多岁的肌肉弹性。进入90岁,他自称是“90后”。袁隆平多才多艺,英语流利,擅长游泳,差点进了国家游泳队,曾考上过空军飞行员,会拉小提琴、骑马,喜欢打麻将、气排球等,在网络中圈粉无数,也给身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他的场合,就不会缺少笑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吴俊说,袁隆平很风趣幽默,给身边每个人都取了绰号,他在网络上被称为“梗王”。他打气排球时,对每一球的输赢都特别在乎,高度兴奋,还不忘及时点评,他经常说“我是主攻手勒”,谁打得不好就会被他叫“瓢师傅”。

几十年来,袁隆平一直生活、工作在东湖街道,当地居民对他印象是:朴实,平易近人。

当地居民介绍,最近几天,有袁隆平题字的地方,基本上都有人献花。

“我要什么名牌,我就是名牌。”该街道办事处一工作人员透露,袁隆平生前家里用着旧家具家电,买衣服去便宜的店,还跟人讲价,有时一口气买好几件。袁隆平喜欢去稻田里看看,有时还是一个人去的。当地居民看到袁隆平想合影,他都不会拒绝。袁隆平也时常参加社区活动,曾多次给当地的气排球比赛开过球。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生前常说的话。在东湖街道一处路口,挂着袁隆平的一幅题字:“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表示,要领会袁隆平精神的精髓,敢于探索和创新,不盲从,不跟风模仿,“悲痛过后应该是奋起,最好的缅怀方式就是继承袁老遗志,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一定把中国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5月25日晚7点45分左右,520架无人机在长沙傅家洲起飞,在空中用一幅幅彩色画悼念袁隆平院士。静谧的夜空中,520架无人机成为了最闪烁的“星星”,它们拼成杂交水稻的图形,重现袁隆平院士在稻田边工作的场景,画出了袁院士养的猫袁花花向袁老告别的最后一幕。

1.《有文章对袁隆平不恭敬 他却评奖给作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有文章对袁隆平不恭敬 他却评奖给作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5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