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的名字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要么是因为有网友突然对“福尔摩斯”的中文翻译产生了好奇:为什么福尔摩斯没有音译成福尔摩斯,或者福尔摩斯,甚至福尔摩斯,却偏偏是“福尔摩斯”?
然后解释说林纾是中国第一个翻译这部小说的人。你看,林纾是福建人。让我们原谅他。
虽然后来证实林纾既不是这部著名侦探小说的第一位中文译者,也不是用中文把福尔摩斯命名为福尔摩斯的译者,以至于在国内广为流传,但林先生的名字真的火了一阵。
但是,林殊似乎一直都很难熬。
他除了是福建人,民国时期翻译亚瑟·柯南·道尔的众多学者之一,今天还莫名其妙地在网上拎着“把福尔摩斯翻译成福尔摩斯”的锅,在自己的时代也受过委屈。
林纾和魏毅翻译了《夏洛克案件的开庭》的封面
比如从来没有打算当古文作家的林纾,误译了一本书,这本书居然火了。
比如他明明不懂一门外语,却当了翻译,然后勉强戴上了“翻译人才”的帽子。
林纾的翻译都是几个助手带着原著翻译,他口述润色。而且他的翻译速度很快,助理翻译和他的字迹一般是同步的。
然而这顶“翻译人才”的帽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五四时期的林纾就因为翻译的作品被打回了晚清时期一心要成为的“古文作家”。
然而,他和他的翻译在民国时期受到广泛批评的缺点,都是他在清末所追求的优点。毕竟,如果林纾懂一门外语,翻译可能会受到原文的约束,从而削弱林纾翻译的独特美感。
林纾,原名群玉,字钦南,号鲁伟,福建闽县人,古文作家、翻译家。
林纾
林先生的这两个“头衔”在一定程度上震惊了很多人。并不是说一个古文作家能成为翻译家令人震惊,而是林纾作为一个翻译家,不懂外语。就是这个不懂外语的古文作家兼翻译家。从四十多岁开始,一直翻译,翻来翻去,直到去世。
林纾翻译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几乎都是小说。林的译作有156种、182种、213种,至今尚无定论。
但只要参考他翻译书籍的方式和速度,似乎他后半生能翻译这么多外文作品并不那么奇怪。他这样说:
靠二三君子,口授其言于,手追其耳于。音已停,日区四小时,字数6000字。
1.
他因第一次翻译《巴黎茶花女的遗产》而出名
故事从法国作家大仲马的《茶花女》开始。
1897年,林纾中年丧妻,情绪极度低落。他的朋友韩玮和从法国回来的王守昌打算带他去翻译法国小说,以帮助他缓解抑郁症。林纾第一个拒绝,但韩玮“一再加强”,林纾只是半开玩笑地说:“你一定要我去参观石鼓山河。”
然后他们真的去了。我在石鼓山巡游的时候,王守昌解读了《茶花女》的几段,林纾听了很激动。巴黎的《茶花女的遗产》马上就出现了。
《巴黎茶花女的影子》一书
这本书出版后,很快在晚清读书圈流行起来,“洛阳纸一度贵”。现代作家陈艳曾说过,《茶花女》是一部中国人从未看过的小说。
据说当时的名妓谢蝶仙想娶林殊,是因为这本书真的很佩服他的才华。林纾得知后很感动,然后写了一首《感谢蝴蝶仙子》拒绝了她:
不要离开你的儿孙,不要在爱情的田野里种下爱情的根;绮语除名人学得早外,画楼颇负美人恩。
当然,《茶花女传》带给林纾的不仅仅是名气和一点浪漫插曲,更带给他的是疯狂的儒家辜鸿铭的毒舌。
可惜林纾是“恨不杀他谢天下”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被骂的人是严复,他翻译了《天演论》。
汤姆森
更不幸的是,辜鸿铭并不认识林纾和严复,但说这话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林和严复恰好在那里。严复对此选择了充耳不闻,但林纾生气了,生气了。
不过,辜鸿铭并不害怕。如果你拍拍你的桌子,我会继续滔滔不绝:
”自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中国人只知道自然选择,不知道有正义,所以战争是灾难。自从林纾翻译了《茶花女传》之后,学生们只知道男欢女喜,而不知道礼数,于是人们想过河。”最后总结一下:“用主义毁灭世界。”
2.
“开启了晚清小说的繁荣”
《茶花女遗风》在巴黎的出现虽然是偶然,但洛阳纸贵,吸引了人们的欲望。简而言之,林纾翻译的大门正式彻底打开了。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先驱、中国科幻小说之父徐念慈称赞林纾:
小说界的领军人物林琴南先生也问为什么有这么多崇拜者。.....足以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
寻念子
当时,人们最关注的是外语的翻译。也就是说,译文的风格、韵味、精神等艺术因素高于其他。林纾无疑是晚清杰出的翻译家。
比如哈格德,他带着激情翻译了大量作品,经常被后来的学者嘲讽,充其量是英国的二三流小说家。他的作品翻译后在中国世界很受欢迎。不得不说,林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亨利·赖特·哈格德,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
同时,林纾的翻译也能创造出“一轻胜、一精胜、一富胜”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都达到了极致”。
林先生是一位古文作家,他的古文笔法符合晚清文人美学所期待的翻译,即使只看他翻译作品的部分标题,也早已体现出来。
比如《玉楼花劫》、《冰雪命运》、《黑奴吁天录》等等。
文明出版社出版《黑奴吁天录》一书影
且不说他的译名是否完全忠实于原著,也不管林先生是否重新总结了他的作品内容,这些中文标题的美感是不可否认的。
所以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翻译的准确性显然不如文学艺术重要,所以人们对林纾的译者地位推崇备至,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更是把他评价为“翻译家”。
在《晚清小说史》中,阿英还说,晚清小说的繁荣是由梁启超和林纾开创的。梁启超建立了小说革命论,而林纾则真正把小说推到了梁启超所说的“文学第一”的宝座上。
3.
用时尚翻译新单词,
但仍被贴上保守的标签
然而矛盾的是,晚清知名的林先生在翻译外国小说二十年后,很快就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支持文言文的保守派。
其实他没说白话有多烂。毕竟在翻译小说的时候,他自己的词句已经包含了很多非常通俗的内容。
比如他写过很多文言文“巧字”,比如“梁上君子”、“土包子”、“夜杜娘”,这些在“正统”的古文里是绝不允许存在的;还写过《天杀柏林博》等口语。
年轻的林殊,年老的林殊
除此之外,林先生还爱赶时髦,接连翻译了不少外国新词。尤其是在《萨克森灾后英雄》中,他把Lady翻译成了“专栏的底部”,并在后面非常亲密地附上了一条注释:“这也是以尊重你最好的朋友而闻名的”。
所以林殊显然是受了某种程度的委屈,他也不是一个完全老式的古董。他只是对新文化一点也不了解。为什么白话文的推行要淘汰古文?
只是情况如此,林纾的声音才渐渐被淹没。到了五四时期,他收到的评论与前期大相径庭,大多成了“桐城妖孽”、“传老”、“亡国与俘”、钱宣彤、《罪人》等
但是,这些批评家其实对林纾是有一些爱恨交织的感觉。
周作人
例如,周作人从未打算抹杀林纾对外国文学进入中国的贡献:
.....他介绍外国文学...他的努力和成就绝不逊于任何人。
胡适曾在《中国文学五十年》中写道:
林纾翻译了100多种古文小说,许多研究他的人也翻译了许多古文小说。古文作家很少有搞笑的味道,林纾居然用古文翻译欧文和蝶更斯的作品;古文不比写爱情长,林纾居然用古文翻译了《茶花女》和《甲寅传》。自司马迁以来,古文应用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成就。
所以,五四时期林纾个人评价突然转负的主要原因,不应该归咎于文言与白话之争,而应该归咎于当时中国文学翻译观念的迅速转变。
根据新知识分子的论述,翻译的“基本条件和首要目的”是“理解和通顺”,同时“保留原文的本来面目”,这只能在白话中实现。也就是说,无论你的文字是否优美,最重要的是符合原著。
《短篇小说的阴影》第二集
从五四时期“以原著为中心”的思想出发,批评林对原文的删节、增删、修改、润色等不忠实,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但林纾早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的政治信仰是改革,他的理想是改良中国,西方小说在他眼里只是帮助改革的工具。
所以他在译文中做了必要的改动,在译文之外加了序跋,有意用文化政治背景浓厚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救国情怀,激发民族的救国意识,也许是可以理解的。
4.
到了后期,他不再对翻译有热情,而是更关心报酬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也抱怨过林纾的翻译。
例如,钱先生在林先生的翻译生涯中找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节点。
《离开恨天》前的林纾显然对翻译书籍有着极大的热情:翻译中有序言、题跋、诗词、注释和注释。字里行间,有一种意气风发的林纾,态度庄重而热烈。有时翻译过来,他也会动情地流泪:
恐鲁书至此,哭自己三次!
《冰雪事业中策》的书影
但在《来自恨天》之后,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林纾的翻译,只能是“无精打采”。钱钟书认为,林纾对自己翻译的作品已经没有那么深的感情了。他突然变得漫不经心,甚至无动于衷,对他感兴趣的只是翻译书籍的丰厚报酬。
但是,谈到林纾的翻译,钱钟书对原文的删节和修改是非常宽容的。
除了由衷地赞美林纾在某些方面的变化确实已经超越了原文的全部幽默感之外,钱先生似乎理解了林先生的“手痒”:
他在翻译的时候,遇到了一支弱不禁风的钢笔或者一个他以为是原作的败笔,让他心里痒痒的,抓起作者的笔给他写。
然后他继续猜测:
就像有家庭负担和社会责任的成年人偶尔会羡慕孩子的放肆和率真,有些译者有时也会暗暗痛恨自己不能像林纾那样放胆放手。
如果回到翻译本身,比林更接近今天的翻译标准的作品,在同一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鲁迅和周作人在1909年翻译的外国小说。
域外小说的书影
但“域外小说”在出版之初就被忽视,直到五四运动后才逐渐发现其价值。
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林纾是被“五四”后的文化环境所“唾弃”的,这是当时中国翻译观的急剧转变所造成的。但林纾的走红和肆意批判与嘲讽无关,却值得一叹:他只是顺应了时代的洪流。
1.《林纾 林纾 : 不能因为我是福建人,就说是我把 Holmes 译成了福尔摩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林纾 林纾 : 不能因为我是福建人,就说是我把 Holmes 译成了福尔摩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8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