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长沙人张仲培先生于昨日上午9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长沙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何徐红告诉记者:“我再也听不到张老的批评和鼓励,听不到张老对长沙顽童的回忆。现在只能完成西汉长沙陵、宁乡罗家冲遗址等考古工作,感谢张老的指导和帮助。”
爱吃甘长顺面
徐红和张仲培第一次见面是在1996年下半年。当时走马楼三国吴简牍在平和堂工地破土动工,共计十余万枚,超过了我国以往出土简牍的总数。得知此事后,王先生立即从北京飞往长沙。
何徐红回忆说:“当时我是一个无知的年轻考古学家,对竹简发现的意义和价值不甚了解,但有幸陪同张仲培先生参观了建筑工地和武夷广场的竹简保存仓库。王先生看到仓库里整齐摆放的几盆竹简,老人很激动,指着我们说:‘你们中间会有一大批专家!“好好干!”"
第二天,根据张仲培先生的要求,何等人特地陪着张先生到黄兴南路的甘长顺面馆吃早餐。早餐时得知老公出生在坡子街,住在火宫殿正对面。他小时候就读于李泽小学、张羽小学、中学就读于文学艺术中学、长郡中学,并由此考取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后成为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院长。
田野考古拒绝打伞
市考古所书记李云飞记得最深的是,去年炎热的夏天,张仲培先生视察了汉长沙王陵考古遗址,坚决反对有人给他打伞。
李云飞介绍说,当时82岁的张仲培先生在烈日下走着看着工地,坚持不让工作人员给他撑伞。在拒绝年轻人的好意时,王先生幽默地说:“我生来就是在田里玩泥巴的,在考古现场打伞可不是这样。”张先生就如何做好汉墓考古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并以极大的热情对在座的同志们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从生到死的过程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有几个亮点。留点痕迹。”
指点长沙考古
冯鹏岭汉墓于2006年出土。墓规模较大,主人是西汉末年一代长沙皇后。何说:“张仲培先生立即赶到长沙,听取了发掘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市考古所的基本情况,要求我们加强学科建设,加强研究2007年至2008年,根据王先生的要求,市考古所提出八大课题,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开展了汉代长沙王墓、明代墓等专项调查,发现了大量的汉代长沙王墓、明代墓。其中,汉代长沙王墓被批准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仲培先生得知这一情况后,专程从北京来到长沙,召集考古所的专业人员,要求抓紧长沙国家遗址、墓葬的考古工作。王先生认为,长沙的行政面积较小,要想在国内考古界产生影响,就必须选择重点。长沙在汉朝时期是封建的,防止南越北侵,面积广,历时长,遗存丰富。当时,张先生开玩笑地对何说,如果长沙考古学家不了解长沙的遗址和墓葬,你怎么办?
在随后的几年里,张仲培先生几乎每年都去长沙。每次要听市考古所关于西汉长沙陵考古工作的汇报,都要去考古现场参观一次。市考古所遇到困难时,王老师及时指出迷宫,为考古所提出建议。
个人名片
张仲培:以事论史,以事见人
张仲培,1934年生于湖南长沙。1952年,北京大学创办考古专业,18岁的张仲培成为第一个学生。长郡中学培养了两位故宫“掌门人”,即第一任校长易培基和第四任校长张仲培。
大学时,因为买不起票,张仲培只回家过两次,假期都在学校看专业书刊。1956年,他留在学校深造。自1958年起,带领本科生在陕西渭南进行大规模区域性系统考古调查,业内首创。他还改变了以往以房屋或坟墓为单位的考古做法,将袁俊寺遗址发现的整个仰韶文化墓地作为发现和研究单位的对象。这种新的理念和方法在当时领先于国内外同行。1961年毕业后,张仲培被分配到吉林大学,1972年创办吉林大学考古专业。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时,张仲培成为学会最年轻的理事。2008年当选为学会主席,担任考古学家时间最长。1987年,他被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在考古学上,张仲培奉行“以事论史,以事见人,为死者说话,为死者活着说话”的思想,他的作品。他的著作《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理之路》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考古学方法论的个人专著,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科学化进程。
1.《长沙籍考古名家魂系家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长沙籍考古名家魂系家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8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