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计划经济。
正文|刘思瑶
20世纪30年代,列宁格勒的苏联政府担心一件事。
列宁格勒有一家胶合板厂,有80台两种类型的机床,生产五种不同类型的胶合板,但不同类型的机床生产胶合板的能力不同。如何合理分配每台机床的操作时间和物料投入,使胶合板产量最大化?
今天,人们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
2016年高考全国一卷线性规划题比试卷复杂多了
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逐次逼近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是不现实的。一位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年轻数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解法——解法乘数法,解决了胶合板厂的问题。
他的名字叫坎特罗维奇,因对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的贡献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列昂尼德·维塔利耶维奇·坎特罗维奇
坎特罗维奇是苏联计划经济的一面。20世纪60年代,苏联成立了科学院中央经济数学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后期,普遍成立了各专业部门的计算中心,并在互联的基础上建立了全苏联计算机中心。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和数学模型的帮助下,苏联成功地整合了计划经济
大哥的成就来之不易,但很久没有传到中国了。
《机械厂合理使用电能》,论述苏联节约电能的经验
导师留下的申请问题
直到十月革命前夕,俄罗斯布尔什维克才不得不思考以前被忽视的问题: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子?
革命导师集中批判资本主义,只留下一句“计划社会生产”,没有时间画社会主义蓝图。
一战时期的德国为列宁提供了计划经济的雏形。
1914年8月,德国成立战时工业委员会和战时原料管理处。前者负责分发政府订单和管理军事生产,后者隶属于59家军事公司,专门收集和分发各种工业原料。除了计划生产外,德国还先后成立了战时粮食公司、中央饲料局、中央马铃薯局、战时动植物油管理局、中央果蔬局、战时粮食局、帝国粮食局、帝国服装局等。,把人民的消费纳入政府的计划管理。
列宁在1917年9月阐述了这样的假设,即未来的布尔什维克政府只需要复制德国的战时经济,然后清除资本家和官僚,用工程师和农民代替他们代表苏联。
两个月后,十月革命爆发了。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苏俄,很快被农民暴动、饥荒、萧条所笼罩,证明列宁的思想过于粗糙。
十月革命刚刚成功,国库缺粮空
内战结束后,苏联开始改革战时企业的供应体制,只注重生产,不计成本,不计盈亏,追求原料投入与产品产出的平衡。企业的内部管理层进行经济核算.
经济核算要求企业通过统计和计算来估计和计算成本,使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设=商品总供应量I,xij=从I部门流向J部门的商品数量,Yi=满足其他需求的数量。策划者需要做=,所以下面的公式对所有部门都是正确的:
国家需要监管部门的生产系数。比如为了在J部门生产Xj,J部门需要从I部门得到X个单位的产品,那么J部门的生产系数就是xij/Xj。
生产系数可以反馈某个部门是否有问题。如果出现问题,可能会为了保留部门而削减计划,或者增加资源配置。
1924年,苏联中央统计局开始编制1923 /1924年国民经济平衡表,其中包括17个部门、28种农产品、2种林产品和8种日用消费品。
1923/1924年苏联基本投资资产负债表
产品总价值减去原材料、燃料和折旧可以得到当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后来苏联把核算范围扩大到所有生产部门,一系列的资产负债表形成了苏联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物质产品资产负债表体系,被东欧国家、古巴、蒙古采用。
苏联东欧剧变后,MPS被放弃,目前国际上采用SNA
计划经济所需的技术已经成熟。1927年,苏联结束了新经济政策。
正是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的基础上,苏联开始制定中国人至今所熟悉的国民经济计划,正式进入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
苏联的理性规划
国家计划经济的编制涵盖了经济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一般来说,五年计划分为七个部分,有6万个独立的小标题。
第一章是生产,尽可能用物理单位表示成千上万个产品的数量。
第二章论述产品的使用,规定了材料、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分配。计划过程需要平衡:一个来源和另一个用途。
20世纪60年代,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中华民国计划委员会制定了1600个商品平衡表,80年代扩大到2000多个。物资供销机构实现了按10500张余额表分配贵重物品,而国家物资供应局和各部委要做几万张余额。
第三章是劳动力问题,在各个经济领域分配人力配额和工资资金;第四章是投资计划,根据建设能力和资本货物进口情况规定投资额度;第五章是技术发展目标,第六章规定进口配额和出口目标,第七章是财政预算。
五年计划海报
计经委会根据对象分解五年计划。比如分解住房建设总量时,计划中会列出建设部、重工业部、轻工业部建设的住房数量和类型。各部会把计划分解到自己的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再把计划分发给下属企业,下属企业的官僚负责计划的实施。
1972年,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有40多个全联盟的部和联盟共和国的部,280个部门的一般行政机构由全联盟的部管辖,400个一般行政机构由联盟共和国的部管辖。
工业管理有四到五个层次,有的甚至六个层次。比如苏联煤炭工业部有四级管理体制:苏联煤炭工业部、中华民国煤炭工业部、联营企业、企业化。有色冶金工业部有五级管理体制:苏联有色冶金工业部、总局、信托、联营、企业。石油工业部有六级管理体系:石油工业部、总局、联合公司、石油工业管理局、作业车间、科。
在计划编制过程中,下属机构将对计划初稿提出建议,必要时也可以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修改指标。某个产品的生产和分销也会由生产部门和使用部门讨论。在数以千计的最后命令正式下达之前,无数的党委、政府机关、企业、群众团体都在开会、讨价还价。
随着苏联计划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复杂,旧的资产负债表没有考虑到计划的改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改变,苏联在1958年进行了改进。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的经济涉及无数的劳动分工,这与苏联相对应,意味着某一部门的最终产品是其他部门的投入。为了让计划经济像齿轮一样运转,需要平衡部门之间的产品。
在苏联,旧的单一部门的余额应该是复式记账表,是各部门的产品分配去向和投入来源。
通过这个表,我们可以计算出某个部门的产量,以及需要从其他中间部门获得的中间产品的数量。当任何一个部门需要修改其计划时,可以计算出其他部门需要增加的产量。
这种跨部门的计算方法可以做出一系列平衡的方案。各共和国之间的协调也可以实现。
20世纪60年代,苏联建立了基于工人熟练程度的数字模型,实现了教育效果的测量,并对1940-1960年间苏联的教育投资效果进行了评估。新技术投资的评价也是通过类似的方法实现的。
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主持了这项工作
但在东方集团的另一边,计划经济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以苏为师的困境
1951年3月3日,周恩来在全国工业和金融工作会议上作了《现状和我们的工作》的报告:“现在已经不是供给体制的时代,而是经济核算的时代”。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专业经济人才的缺乏是最大的障碍,需要苏联老大哥的帮助。
1949年,斯大林向中国派出了250名苏联城市和经济专家。他们中的一些人负责制定国家管理制度和未来各部的职能和章程,并参与组织和建立国家经济管理制度的实际工作。其他的直接送到各大工厂组织维修工作,管理运营初创企业。
负责规划工作的李富春副总理在苏联居住了8个月,和苏联专家一起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然后在苏联境内也制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效仿老大哥不容易。1951年初,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财政委员会产生了各种统计报告。但以基层机关单位统计人员现有的业务能力,很难完成填报任务,即使勉强填报,准确性也达不到标准。无奈,报告要一遍又一遍的简化。
由于统计人员的缺乏,大量的工人不得不从产业工人中抽调,甚至一些厨师涌入统计队伍。
此外,为了实现计划经济,工地原始记录是最基础的工作,是掌握生产情况和计划的证据,生产组织和调度工作需要通过详细的原始记录及时反馈。
由于缺乏专业能力,原始记录无法规范。1953年6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真整顿原始记录工作》,批评国有企业和军工企业不重视原始记录。
在随后的大规模检查中,问题完全暴露出来:比如记录形式混乱、不一致;收发货点不正确,批次不清;维修件积压,忽视记录;工时和产量记录不实导致定额不合理;由于缺乏一定的提交程序,发送到各业务部门的报告相互对不起,导致原始记录不能及时、正确、全面地反映运营计划的完成情况,运营计划的编制和检查缺乏准确的信息。
直到20世纪60年代,漏报、遗漏、印刷错误和字迹模糊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技术水平还是次要的,管理上的差异最终使中国偏离了苏联的计划经济。
1929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决议,调整生产管理,建立长期制度。
根据决议,在生产管理中,厂长直接负责完成国家计划和所有生产任务,领导企业行政机构、所有生产组织和技术流程,与车间主任和科长一起对工厂、车间和工段实行三级一长责任制,并相应建立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责任制。行政机关、党、工会和其他群众组织应当无条件地执行厂长关于生产经营的命令。
这样的制度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优势,实现上级管理部门对下级企业的有效问责。因为这也是苏联马格尼托戈尔斯克冶金联合厂的生产管理模式,在中国被称为“马钢章程”。
马格尼托戈尔斯克冶金联合厂,斯大林时代的模范企业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章程最早是在东北等地的一些苏联援建工厂实行的。根据前财政部长薄一波的回忆,表现相当不错:“东北完全仿照苏联,成绩显著”。
至于其他地方,长期以来,由于战争等原因,老区工厂的权力核心是政委,厂长被边缘化。1949年,苏联专家到北京石景山钢厂指导时,询问产品产量,随行厂长无法回答。苏联专家震惊了。
在新解放区,虽然企业的所有权是通过公私合营转移的,但原厂长往往缺乏政治素养,因此生产决策权也包括在党委内。
在1951年华东局和华北局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上,讨论了实行厂长负责制的问题,最后的结论是,这些地区仍然缺乏“技术上和政治上有能力”的干部来担任企业的最高核心,条件还不成熟,应该以后再考虑。
这种拖延一直持续到1975年邓小平回来整顿经济。
消灭计划“计划经济”
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一长制被完全否定。后来,有些主张恢复“一长制”的人被扣上右派帽子。
1958年以后,为了实现生产的飞跃,又因为中央拨不出足够的资金和物资,为了充分发挥地方企业的积极性,一些工业企业分散到地方。这已经偏离了严格遵循国家经济计划的苏联式计划经济。
中央要求通过群众路线修改或废除限制生产力、阻碍群众发挥积极性的“旧规章制度”,企业内部制度也要改革。
黑龙江省率先总结汇报了部分工厂生产体制改革的经验,受到中央重视。这个经验总结为“两个参与,一个转变,三个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技师、工人和干部的结合。
1960年,毛在指示鞍山市委作工作报告时,将其命名为《鞍钢宪法》。除了“两个参与、一个转变、三个结合”的结合,《鞍钢宪法》的核心内容还包括开展群众运动、实行政治领导、党委领导体制、进行技术创新和革命。
鞍钢宪法宣传海报
对于基层工人来说,鞍钢宪法和第二次解放没什么区别。
几天之内,北安国有清华工具厂先后废止和简化了260多种报表,修改了150多种制度。
自上海柴油机厂实施鞍钢章程以来,生产计划、调度、定额、考勤、工资统计、工具管理等都委托给生产班组进行控制和管理。有的企业取消了生产计划、产品设计、技术检验、技术安全、设备动力、技术等所有重要部门。
干部也解放了。
取消厂长负责制意味着问责消失,集体负责制意味着无人负责。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不再重要。相反,我们应该尽力避免“官僚主义”或“保守主义”的指控。
干部个人承认:“注意政治保险、业务风险、经济核算风险。”生产导致了“佛教体系”。
以上海为例,取消了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三厂检验部门,先后取消了出钢浇注签证制度、违章检查制度、炼钢浇注监督制度,其他正规生产制度也形同虚设。结果是成本急剧增加,质量下降。
全厂钢材一级品率由1958年的81.66%下降到1960年的63.64%。平炉车间吨钢成本从1957年的不足246元增加到1960年的352元,转炉车间成本飙升206元。仅1959年和1960年,全厂亏损达1.0294亿元。
上海机床厂工人为了省事,任意违反操作规程,将设计图纸和工艺规程过于简单化。在1959年5月产生的779吨废品中,约有56%由于工人的非法操作程序而被丢弃。
车间自由生产,仓库开放。
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标榜“八无”制度,即没有卖食品的食堂,没有工资,没有工具库,没有图书馆,没有娱乐室,没有会费,没有电影票,没有洗澡票。
马钢的苏联老大哥宪法被斥责为走修正主义白线,与中国革命路线相反。机构管理等同于“管理、信用、压力”,经济核算等同于“利润挂帅”。
在这样的历史征程下,计划经济形同虚设,取而代之的是“指令项目”、“子项目”。
此外,忽视当地的资源禀赋,在县级以下单位设立地方小工业企业,即所谓的“五小产业”,与苏联追求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背道而驰。
1950年至1975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超过5000亿元,但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到3500亿元,固定资产交付利用率为68。4%.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的投资没有形成产能,比同期苏联低20%以上。
从好的方面来看,这也让中国的改革不那么痛苦和容易。
1.林朝超。苏联经济核算体系与中国计划经济,2016。
2.秦晖。在转型之前,中东欧和中国的经济体系可能会被抛弃,2003。
3.b.v.немчинов.экономико-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иеметодыииоаеи,1962。
4.由特纳和柯利斯执笔,林毅夫翻译。计划经济学,1982。
1.《什么是计划经济 真正的计划经济是什么样的|大象公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是计划经济 真正的计划经济是什么样的|大象公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9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