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这里所说的特殊问题主要是指这一地区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关系,即南北关系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在同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一向处于不利的地位,它们不仅从交换的不等价中遭到损失,而且还蒙受着发达国家的债务束缚,以及大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伤害,其结果都会阻碍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限制它扩大对外经济交往的能力。这种状况的延续,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对发达国家也是没有好处的。

因此,为了有效地发展亚太区域的经济合作,就必须认真解决这一地区内的南北关系问题,即通过谈判协商,有步骤地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起新的国际经济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特别需要发达国家采取主动行动。当然,这一区域内的发展中国家也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加快自身经济的改造,迅速发展生产,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同时注意协调好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为了适应亚太地区国家众多、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这些重要特点,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应该是开放性的,而不是闭锁性的,更不应是排他性的,这一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的开展应当是有利于而不是妨碍本地区国家同区域外国家和地区的双边的和多边的经济往来,这不仅是亚太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所必需,而且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愈来愈密切所必需的。就是在本区域内,经济合作也不宜僵化于一种模式,而应该允许各国按地区、历史和传统的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多层次的双边和多边性的合作,以利于各国互通有无、扬长避短,从而达到更好地共同发展的目的。

正在酝酿和开始着手进行的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不少困难等待着解决,但是,我认为随着亚太地区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它在世界经济中作用的增强,将促使各国,特别是这一地区的发达国家有可能采取比较现实和从长远观点看问题的积极态度,从而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获得迅速的进展。

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国际信贷关系发生了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这些新变化新特点不仅对亚太地区,而且对全球经济关系将产生深远影响。

1985年9月底,日本银行的国际信贷总额第一次超过美国,从而揭开了国际信贷史上新的一页。这是一个从渐进到突变的发展过程。

1962年日本大藏省才批准日本银行建立海外机构,经营国际信贷业务。显然,日本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到1970年,日本共有10家跨国银行,新建66个海外机构,其国际资产为110亿美元,只占10家跨国银行资产总额的2.4%。这一低比率说明日本跨国银行基本上经营国内信贷,国际导向性极低。在50和60年代美国跨国银行独占鳌头。直到1969年还占有全球国际信贷总额的45%。

70年代是国际银行信贷空前发展的时期。美国跨国银行虽然暂时维持相对优势,但是日本跨国银行以超高速发展,直追美国之后。在1977年全球最大的300家银行中,美国占24.3%,日本占19%;在300家资产总额中美国占21.2%,日本占21.1%,已经持平。1981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首次公布了全球84家巨型跨国银行的资料。1978年在84家中,美国有22家,其海外机构为1,354家,资产为6,071.6亿美元,日本有10家,其海外机构为375家,资产为5,512.4亿美元。就资产而论,日本跨国银行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银行实力相去日本甚远。

大转变发生在80年代,从1970年到1983年,日本银行的国际资产均每年递增30.5%,速度之快绝无仅有。1983年日本银行的国际资产额已达3,500亿美元,其中城市银行2,650亿美元,地方银行880亿美元。日本最大跨国银行第一劝业银行的海外资产1975年仅占其资产总额的14.6%,1982年底增到40.3%.80年代初日本一些大型跨国银行已将其资产总额的五分之二转向国际领域。后来者居上,在国际信贷领域中,日本一个阵地接着一个阵地把美国逐出。1981年,在全球500家最大银行中日本占18.9%,美国占18.2%,第一次超过美国。1982年日本在欧洲货币市场的辛迪加贷款笔数方面也首次超过美国(但贷款总额还低于美国)。日本东京银行、兴业银行、富士银行、住友银行是最大的20家辛迪加贷款牵头银行的成员。1980年在全球最大的10家跨国银行中日本仅有1家,1983年陡然增至5家,囊括一半,而美国仅留下2家。美国的第一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虽暂居榜首,但其地位已岌岌可危。1985年全球500家最大银行的资产额为89,800亿美元,其中日本占26.2%,美国占19.7%,联邦德国9.2%,法国7.9%,意大利5.6%,英国5.3%,瑞士2.9%,西班牙2.1%,其他国家21.7%.日本银行对美国银行的优势已经扩大,并把西欧银行远远抛在后面。据美国银行家日报报导,1986年第一季度日本第一劝业银行资产达2070亿美元,已大大超过美国的第一花旗银行(1760亿美元)。

至此,美国长期盘据最大银行的第一把交椅已让位于日本。1986年国际清算银行第一次按跨国银行的国籍,而不是按它们所分布的国际金融中心公布了国际信贷总额。截至1985年9月底,日本跨国银行拥有的国际债权为6,400亿美元,占全球已发行的国际信贷总额的26%,而美国跨国银行的相应数字分别为5,800亿美元和23%.法国跨国银行拥有的国际债权为9%,英国7%,联邦德国7%,其他国际清算银行报告国家21%,非报告区国家7%.在国际债务方面(主要为国际存款)日本为6,220亿美元,美国为5,460亿美元。上述统计资料证明,1985年9月底,日本银行已成为全球最大国际信贷经营者。又据国际清算银行1987年1月28日报导,1986年9月底,日本银行已占国际信贷总额31.6%,而美国降到18.6%.仅仅一年,日本对美国的优势已大大扩大。

由于日本转变为国际最大债权国,借贷资本充溢,日元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也由于美国的压力。酝酿已久的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终于在1986年12月出台,开张第一天就有180多家日本和外国银行参加营业,交易额达500亿美元。东京离岸金融中心和美国的国际银行业设施一样,严格区分国内外借贷市场,不受日本国内银行法限制。无疑,东京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将大大加强日本在国际信贷中的地位。日本雄心勃勃,拟于三至五年内把东京建成与伦敦和纽约相鼎立的第三最大国际金融中心,这是完全可能的。

上述事实证明,1985年是国际信贷领域大转折的一年,犹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一样,日本代替美国成为最大债权国和国际信贷经营国,美国盘据国际信贷宝座近70年的历史已属昨日黄花,不复再现。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日本跨国银行居首位的时代。

日本夺冠,美国屈居第二并非偶然。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经过战后长期迅速发展,1984年日本国民总产值相当于美国的34.5%,出口贸易相当于美国的78%.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由于经济实力强大,日本银行积聚了大量货币资本,这是日本银行迅速对外扩张的基础。在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美国高赤字、高利率吸引大量外资流入。竞争力削弱再加上数年的高汇率使外贸逆差空前扩大,1986年创1,698亿美元的新记录。结果迅速由债权国转为最大债务国。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银行不仅削弱了国际信贷能力,而且其海外资金也回流美国。1984年美国跨国银行海外分行出现了战后第一次资产的负增长。与此同时,日本由于竞争性加强出现了战后空前的外贸顺差(1986年为926亿美元)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

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统计,从1981年到1986年初,日本经常项目顺差中约有1,500亿美元转化为日本银行的国际债权,结果大大膨胀了日本银行的国际信贷总额。日本跨国银行的迅速发展。日本国民总产值不及美国一半。为何国际信贷可以超前赶过美国?

总结

重要原因是日本银行利用国际资本,日而利用国际资本又必须以跨国银行的海外机构的广泛发展为前提。日本三菱银行管理经理直言不讳地说:“国际金融的下一阶段是在各国开办分行和办公室,接受当地货币存款,再贷出这种货币,然后把利润拿回日本来。这就是我们的战略”。利用国际资本进行国际扩张和国际剥削是日本跨国银行的经营战略。

1.《[颐华财经]亚太地区国际信贷关系的新特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颐华财经]亚太地区国际信贷关系的新特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827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