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俄美峰会引发多方关注。《时代》周刊专门设计了这样一期封面,来凸显在拜登眼中,此次会面的棘手和重要。
这不仅是拜登担任美国总统以来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首次会晤,更是美俄关系几乎降至冷战后最低点时的一次会晤。
21:29△视频丨专家解读俄美峰会上的“圈内圈外”
当地时间16日下午1时,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拜登先后抵达日内瓦湖畔的拉格兰奇别墅。为了此次会晤,瑞士当局部署了超过4000名警察,还专门在别墅周围和湖畔架设了铁丝网。然而,会谈还是从一开始便陷入了混乱。
按照原定计划,双方记者本应在会谈正式开始前获得几分钟的拍摄和提问时间,为了争抢C位,媒体记者拒绝排成一队入场,现场随即陷入混战。其间,有美国记者和白宫工作人员声称遭到了俄方安保人员的推搡。
在场的美国政客新闻网白宫记者安妮塔·库玛形容称,“这是九年来我所见过的最混乱的一场首脑会谈。”
俄罗斯总统 普京:他(美国总统拜登)完全集中精力,知道他想要实现什么。他做得非常精细,你会立刻感受到它。
而在肢体语言学家眼中,拜登和普京看似友好的开场寒暄,透漏出的则是不安与敌对的信号。
肢体语言学家 格拉斯:拜登和普京间的交流,是我们见到的最“尬”时刻之一。拜登翘起二郎腿,这更像是一种(拘谨的)淑女坐。我们看到普京,伸出腿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他表现率直,手势夸张,大部分时间低着头。他没有(和拜登)进行眼神交流。
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奥巴马时期,美国媒体热衷于讨论“两国领导人谁更强硬”的套路。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此次峰会时,拜登送给普京一副自己佩戴的同款的“飞行员墨镜”,还有一个美国野牛的水晶雕塑。白宫方面称,“雕塑庄严地塑造了美国最威严的哺乳动物之一,代表着力量、团结、韧性”。
对此,有网友不禁打趣地问道,普京是否回赠与自己打过交道的五个美国总统的套娃。
据报道,普京回赠的“国礼”是一套以精致实用而著称的“莫斯科霍赫洛马”文具。
俄罗斯总统 普京: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生没有幸福,有的只是海市蜃楼般对幸福的惊鸿一瞥,所以请珍惜它吧。
而美国媒体的焦点,更集中在未能同时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美俄不举行联合记者是白宫方面再三坚持的,为准备与普京的会晤,拜登在峰会举行前一周的时间里召集了十几名俄专家,包括奥巴马时期的两名驻俄大使,所有人均认为拜登不应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
理由之一是,美国不希望给普京提供一个像2018年赫尔辛基会晤那样的平台,使美国领导人陷入所谓“通俄门”事件的尴尬中。
时任美国总统 特朗普:他们(美国情报部门)指控是俄罗斯干的,但我和普京总统谈了,他说不是俄罗斯干的。普京总统今天对(干预美国大选的)指控,否认得非常强大有力。
而在《纽约客》看来,白宫坚决不办联合记者会更是为了避免“被呛声”的尴尬。
据CNN报道,当天的峰会进行了约3小时21分钟,而在独立记者会环节,普京的发布会进行了约55分钟,回答了28个问题。而拜登的发布会只进行了约30分钟,其中,拜登还先用提词器发表了约11分钟的讲话,最终回答了7个问题。
今年5月,美国声称,来自俄罗斯的黑客利用勒索软件对美国最大的成品油管道发动袭击,拜登更是于今年早前表示,将让俄罗斯付出代价。
美国总统 拜登:我向他明确了,一些关键基础设施是绝不可以遭到攻击的不论是网络攻击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攻击,没得商量。
然而,在此次峰会期间,面对拜登施压的“红线”,普京表示,美国的指责缺乏事实依据。
俄罗斯总统 普京:根据美方的消息源,世界上大部分的网络攻击是从美国的网络发起的,其次是加拿大。然后是两个拉美国家,再然后是英国,大部分的网络攻击并非来自俄罗斯。
而在人权问题上,普京表示,美国没有资格就人权问题对莫斯科进行说教。同时,普京就今年1月6日发生在美国国会山的骚乱事件,指责美国采取双重标准。
尽管拜登坚称会晤圆满且积极,但颇令人意外的是,当在记者会的最后,当有美国记者质疑此次峰会的成果时,拜登罕见地“发飙了”。
对于此番激烈互怼,《波士顿先驱报》戏言称:拜登对CNN记者的态度可比对待普京强硬多了。俄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为此提醒人们,近年来,美方已对俄罗斯进行了90多次制裁,今年3月,美俄分别召回各自的大使和部分外交人员,美国随后发起的新一轮制裁更给俄罗斯经济增加了压力。
莫斯科智库俄罗斯国际问题理事会(RIAC)主任安德烈·库尔图诺夫直言:“很显然,普京坚信美国是对俄罗斯的敌对国家,这种看法不会因为一次形式大于内容的会晤而轻易改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崔洪健:我觉得首先这个峰会看上去是一个没有议程的峰会,双方应该说是本着一种边谈边看,谈到哪算哪这样一种原则开会。所以双方直接能够谈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多,第二个信号就是双方最后,没有进行普京对拜登的一对一,这个实际上透露出一个信号,美俄双方在这次峰会的讨论过程中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并没有形成突破。
对于“普拜会”的成果,美联社这样总结道:这场会晤没有“拳头”也没有“拥抱”,两人在日内瓦湖畔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会晤后“仍然坚定地站在各自最初的立场上”。
在《纽约时报》看来,相比“朋友圈外”的俄罗斯,拜登此番欧洲之行期待更多的,则是来自“朋友圈内”的支持。
当地时间6月1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康沃尔郡出席G7国家领导人活动时,用一把礼仪用剑切开了一块大蛋糕。
在随后的合影环节,女王再次开口活跃气氛。
美国《每日秀》对此评论称:连女王都难以掩盖G7会场外抗议的尴尬。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崔洪健:这次英国作为G7峰会的主办国,应该说出了不少的风头。而且在和美国总统拜登的会晤以及在G7这个场合,英国首相也不断地强调,应该正在开始去推行所谓的全球不列颠的外交和战略意图,我们看到这个所谓的全球不列颠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也就是应该想要在脱欧以后,重新去建构它的外交和战略割据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拉圈子,应该说是英国外交的一个主要的方向。
会场外的海滩上,英国慈善机构“乐施会”(Oxfam)成员装扮成七国领导人的形象,争抢着一支巨大的“疫苗”。
而环保组织“蓝色海洋”的成员则用行为艺术装扮成海中的波涛,引发人们对海洋保护的重视。甚至还有抗议者将拜登和约翰逊的充气人偶放置在充气船上。
受疫情影响,此次峰会是G7成员国领导人阔别两年来的首次线下聚首,会议的地点被东道主—英国首相约翰逊选在了其老家康沃尔郡举行。
尽管在拍照时所有G7领导人都采取了“胳膊碰胳膊”的方式,而很快就有英国网友质疑发出质疑。“没有口罩。没有社交距离。烧烤看起来很可口。”
默克尔:我只能说,我们不能假装新冠已经结束。
英国首相 约翰逊:我们将竭尽全力,捍卫英国的领土完整。
据《每日邮报》报道,在12日上午进行的G7一对一对话中,约翰逊罕见地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展开一场“香肠大战”。这段辛辣的对话则被媒体解读为英国脱欧后,英欧之间围绕主权利益爆发的“战争”。
14日,欧州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警告称,眼下英欧间的紧张局势是对欧洲局势的重要考验,脱欧协议必须被尊重,否则欧盟会采取报复性措施。
而在英国《独立报》看来,脱欧后的英国面临孤立,借助G7峰会,无疑是一次站上国际舞台中央的绝佳时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崔洪健:英国现在看上去无非是两手。一手就是利用他所谓的传统的影响,在他原有的有一些经贸或者说历史文化联系的区域,去重新激活这些旧时的圈子,看能不能发挥什么效益。另一方面,根据他所谓脱欧以后在外交安全上,包括经贸上有自主权的条件
一方面继续拉住美国,另一方面利用他这种所谓的全权去拉拢一些国家,然后来建立一些新的圈子。而“圈子外交”正是欧洲传统均势外交的惯用手段。
19世纪初,年轻的奥地利外交家梅特涅通过推广以转圈为特征的“华尔兹”舞,成功拉拢了各国的青年才俊,拿破仑娶了奥地利公主,使奥地利这个实力并不太强的国家也能成为左右欧洲政治的核心。各个王国之间通过王室联姻形成了稳定了一个世纪的同盟。而如今英国“拉圈子”的第一步是对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仿效。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把苏联排除在西方圈子之外。但仅仅半年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黎士大学发表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奠定了英国“三环外交”的基本构想。英联邦作为第一环,英语国家作为第二环,欧洲作为第三环。英国在每一环中均占据重要地位。
但随着冷战的爆发,欧洲一体化和非殖民化运动,丘吉尔的“圈子外交”难以落实。如今,英国更需要借助“美英”和“英联邦”这两环施加影响力。13日,为了展示英美间的“特殊关系”,约翰逊专门邀请拜登于G7峰会期间第二次面见女王。
据美联社报道,当天傍晚,拜登夫妇前往温莎城堡,与女王进行了约40分钟的茶叙。作为回礼,拜登向骑行爱好者约翰逊赠送了一辆手工打造的红白蓝三色自行车。此前的6月10日,约翰逊与拜登在卡尔比斯湾签署所谓的《新大西洋宪章》,以体现英美有共同价值观。但令人尴尬的是,6月6日,对于最能体现欧美互助精神的诺曼底登陆77周年纪念日,拜登却罕见地保持沉默。与之对应的是,6月18日,法国高调纪念戴高乐发表反纳粹宣言81周年,比美英的《大西洋宪章》还要早1年,当时英法并没有得到美国全力支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崔洪健:我们看到《新大西洋宪章》里面谈到,很多所谓的要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这个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是基于什么样的规则,我觉得英美这个里面没有说清楚。不言而喻,这个规则就是有利于维护美国霸权或者说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这样一种规则,而这种规则恰恰对于其他国家,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的权利,我觉得是一种压制。
英国《泰晤士报》注意到,在G7峰会上,美国正式提出的名为“重返更好世界倡议”的全球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崔洪健:我觉得美国为主导这个所谓西方圈子,他要真正的运作起来或者说它要维持一段时期的话,毫无疑问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它要不断把他们的内部矛盾向外转移。这样的话可以短期内,一方面掩盖他们之间的矛盾,避免因为盟友之间的矛盾,而导致圈子分崩离析。而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把矛盾转移这样所谓的内部问题,外部解决。比如说我们看到现在美国在和盟友,讨论一些他们之间的问题的时候,他们会非常积极主动的把这些问题和俄罗斯和中国相联系。
然而,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对于美国不断挑起的“中国话题”,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欧州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以及意大利总理德拉吉均对此持保留态度。
德国总理 默克尔:我们需要世界上的每个人,我们想要携手合作。尤其在气候保护和生物多样性领域,想要达成解决方案,与中国的合作不可或缺。
马克龙:让我澄清一下,七国集团并不是一个,对中国充满敌意的俱乐部。
而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在新冠病毒溯源调查方面,英美领导人间同样产生了分歧。
英国首相 约翰逊:我确实认为这是人畜共患病所引发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关注点所在。目前我们得到的建议是,这种特殊的人畜共患疾病,看起来不是来自实验室。
6月15日,针对G7峰会释放出的信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一国或一个国家集团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 赵立坚:搞小圈子和集团政治,搞意识形态站队,强迫别的国家在阵营之间选边。违背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注定不得人心,也不会得逞。美国病了,病的不轻。七国集团还是给美国把把脉开药方吧
普京在“普拜会”后说,我们不需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和灵魂。这表明拜登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并没有触及美俄关系的实质性问题。
而尽管拜登此次一直强调的美国维护与西方盟友关系的重要性,但美国时不时的仍然以“西方领导者”的姿态出现,在实际利益面前,这种在某些方面延续了“美国优先”的朋友圈能否真正运行起来,恐怕还要被打上一个问号。
1.《[国际在线]世界周刊丨专家解读俄美峰会上的“圈内圈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国际在线]世界周刊丨专家解读俄美峰会上的“圈内圈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856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