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少则得”,是说所求者少,则所成者大。于自然之道,草木独干而生,则卓然挺立,不扶而直;于社会之道,君主专心治道,则国富民强,天下大治。《鬼谷子》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力不达”,多欲必然难有事功,因此“少则得,多则惑”。

少则得,多则惑

【版本】

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少则得,多则惑”,故无疑义。

【释义】

“少”:数量少,与“多”相对。会意字;甲骨文的字形是四个小竖点,这是“沙”的本字;小篆从小,丿声;“少”字后来多表示“不多”的意思,于是又加“水”旁造了“沙”字;古文“小”、“少”常通用;本义是不多。《说文》:“少,不多也。”《太玄˙玄衡》:“少,微也。”《易经˙略例》:“夫少者,多之所贵也。”《仪礼˙乡射礼》:“宾少进。”《韩非子˙五蠹》:“人民少而财有余。”《韩非子》:“力少而不畏强。”

古木参天,少则得也

“得”:获得;完成,实现。字形像一只手拿到了“贝”(财货),“贝”是古代的一种货币,表示珍贵的东西,所以就是“取得”、“获得”的意思,又有“贪得”义,如《论语》“戒之在得。”本义是“得到”、“获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玉篇》:“获也。”《韵会》:“凡有求而获皆曰得。又赋受亦曰得。”《论语》:“三人行必得我师焉。”《孟子˙梁惠王上》:“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易经˙文言》:“知得而不知丧。”《礼记˙曲礼》:“临财毋苟得。”《左传˙定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孟子》:“求则得之。”《礼记˙大学》:“虑而后能得。注:谓得事之宜也。”《庄子˙秋水》:“至德不得。”《礼记˙乐记》:“礼得其报则乐。”《吕氏春秋˙义赏》:“武王得之矣。注:犹知也。”《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盘弯虬曲,多则惑也

【简评】

“少则得”,是说所求者少,所成者大。于自然之道,独枝之草木,卓然挺立,高耸入云;于社会之道,专心之君子,日益精进,功业有成。此句,与下句“多则惑”相对应,含义有多重,人生苦短,一要慎所取舍,二要行之有恒,三要耐住诱惑。

人生苦短,知行皆难,必须慎所取舍。《庄子˙养生主》:“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而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既然人生苦短,读书要读经典,立志要存高远。古人讲“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而横渠先生更是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终归于“内圣外王”,这便是志向之高远者。“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敢不慎所抉择哉!

生而有涯,欲无涯也

人生苦短,行贵有恒,必须有始有终。《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能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愈挫愈勇,久而弥坚,终而若始,终成大业之人,可谓少之又少。明代高贲亨先生在《洞学十戒》中有云,“夫恒者,入圣之道。小艺无恒,且不能成,况学乎?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功;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所以,既然有所抉择,选定了目标,那就要做到“行贵有恒”。

人生苦短,行贵有专,必须耐住诱惑。《鬼谷子》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力不达”,贪的太多,力量就跟不上,结果很可能是一个目标都无法实现。人生在世,欲念如织,如果让纷繁的欲念干扰了前行的步伐,必然会心旌摇动,功败垂成。因此,欲成大功,必须心如铁石,坚守信念。现实之中,成大功者,大多是偏执狂,既然认定了目标,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抓铁有痕”,“滴水石穿”。

人生苦短,知难,行更难,知行合一更是难上加难。要想洞察万事万物背后之大道,并躬身力行,成就事功,必须付出超乎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人生苦短,能做好一件事已属不易,更何况希望同时达到多项目标呢?“少则得,多则惑”,其虚言哉!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力不达

【本号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

1.《少则得 少则得,多则惑——所求者少,所成者大;所求者多,所成者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少则得 少则得,多则惑——所求者少,所成者大;所求者多,所成者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021-04-10/124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