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业繁重,竞争压力巨大的中国,每年的6月7号是广大高三毕业生负荆一站的特殊日子,这两三日,既是结束亦是开始。十年寒窗苦读,只求一刻的梦想照进现实,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所追求的成功彼岸,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这必是他们学习生涯里最入骨的一段经历。在此[导筒]挑选了十部有关于高考的纪录片,走进真正的“中国式出路”。

高三(周浩,2005)

《高三》是金马奖获奖导演周浩的第二部长片,这也是国内最早聚焦高考状况的独立纪录片之一。

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高三16班 (向健,2014)

甘肃会宁二中高三16班有64名学生,学校给各班下了指标,第一次带高考班的侯小兵知道这是个必须完成的死任务,于是他只能扮演着“魔鬼”的角色,于是他制订了全年级最为苛刻的作息计划。箭在弦上,这已经是一个没有退路的战场。

高考 (贾丁/史岩,2015)

高考,一场影响亿万中国人命运的考试。六集纪录片《高考》选取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记录个人故事、观照社会热点,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高考,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全片6集,分别为毛坦厂的日与夜(上)、毛坦厂的日与夜(下)、久牵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留学大潮下、校长的选择。

其中《毛坦厂的日与夜》曾单独作为纪录长片获得2016年度的华语纪录片节竞赛单元季军。毛坦厂中学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学生接受操练,昼夜无间,求学就是求分数;家长搬来陪读,放弃事业也要确保子女考上大学;老师高压严厉,透过闭路电视严密监控自修情况,更可入屋突击检查。考场如战场,许胜不许败,大抵亦是当前中国社会缩影。

中国门( 王杨,2011)

天还未亮,县城高中的学生们已经在苦读。偌大的操场上满是奋发努力的年轻人。这是中国西部的贫困县城,无数的学生和家长把希望投向教育,为了能改变自己的人生。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面对最终的高考,这就像是一道大门。通过考试,一些人能迈进新的人生,走进城市的大学。   

北京,阴冷的初冬时节。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面临一次重大的抉择。是留下还是离开?公车站前满是拥挤的年轻人,地铁里一张张疲倦的面容诉说着真实的差距。年轻人和游客一起在天还未亮的时刻涌进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这里是这个国家强壮有力的心脏,然而却给不出任何答案。   

上海繁华的夜景如梦似幻。一位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谈起初入社会的阻力。她回忆起苦练钢琴的岁月。父母的期待和付出仿佛还在眼前。家庭录像带里,坐在钢琴前的童年就像是一个有苦有乐的玩笑。高级早教机构里,孩子稚嫩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新式的教育将向孩子们提出崭新的期盼...

初潮 (郭静 / 柯丁丁,2009)

这是一个有关快乐成长的故事。五(3)班有三十一名学生,明年六月他们就将毕业进入中学。曹是全班长得最高大的男孩。但他远远不是最成熟的一个。他聪明,成绩优秀。在男孩中间他是老大,但在长绳比赛中他却是班上最大的麻烦。在女孩需要帮助时,他往往需要一颗糖作为报酬。而顾却是另外的类型,他努力使自己成为全班的领袖。在一次选举中他终于获得成功。顾是一个敏感而易受伤害的男孩。他非常希望被人重视,课堂上如果老师不叫他回答问题,他可能当场号啕大哭。在学期的最后,他终于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决心做出改变。

这些孩子每天都过着一样的日子,而他们的身体却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发育。这使女孩子们变得尤其兴奋。穆是班里很受欢迎的女孩,不论是女孩还是男孩都喜欢围在她身边。穆的身体已经渐渐体现出女性的特征,总是有同学在谈论她被好几个男生暗恋。身体的变化,让她时喜时忧。 孩子们每天洋溢着天使般的笑容,善良,诚实,可爱。在经历了种种成长的故事之后,终于,他们变成了和我们一样的人。

教育能改变吗 ( 李涛 / 刘丽婷 / 许盈盈 / 刘玮 / 董洁心 / 韩芸,2011)

一部全面梳理中国教育现状,关注方兴未艾的教育改革的电视纪录片。全片6集,分别为《起跑线上》、《学习革命》、《公平之惑》、《高考变局》、《大学危机》、《再度出发》,每集45分钟。

中国的教育向何处去,一直是从政府到民间都非常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与试点工作的展开,教育这个话题再次被激活。电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主要围绕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完整的梳理,并从历史和文化的高度对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作出思考,将中国教育问题置于国际背景下考量,关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借鉴他山之石,通过芬兰、日本、德国、美国的教育实践,让观众了解到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并通过对来自中国民间的鲜活的教育现象的展示,呼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主创人员希望能对中国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全片拍摄历时一年,采访了130位中外教育界人士、政府官员、学生、家长。  

出路 (陈为军,2003)

2010年6月25日,湖北高考分数发放。刚参加完高考不久的考生王盼来到母亲戴任珍所劳作的砖厂,提出要到镇上去查分数,母亲戴任珍叮嘱她记得回来吃饭。

在这之前的几个星期,28岁的王振祥已经来到赤壁市,从周边城市与县镇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开办“讲座”,进行“招生”。他带着“死任务”:每场讲座下来,至少要有三个学生去注册,交100元的“注册费”。“严格来说,我们不是一个学校。我们就是把学生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王振祥对着镜头说。

《出路》是由导演陈为军拍摄的反应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现状的纪录片。通过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的王盼、高等教育结束后的万超和教育行业从业者的王振祥这三个人来讲述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其中王振祥一条线对民办高校不合理招生和运作状况的呈现较为特殊。

艺考2010 (安斌,2010)

本片通过跟随记录了艺考考生的参考经过和心理变化。拨开了艺术这层光鲜华丽的外衣,揭示了艺考之路上同样充斥着未知的崎岖艰苦,与之同时也体会着成长道路上随之带来的青春的美好。导演阐述:“2010年,为了纪念生命中那些难忘的日子,我跟随他们再次踏上艺考之路。”本片曾入选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庙 (郭恒奇,2013)

平遥县段村中学原址是一座明代古剎,清末在此设有义学,民国初年设高小(小学高年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县办初中,八○年代成立县办高中。二○○一年高中扩招,在校学生达一千四百余名,为此校方在操场上新修一座教学楼。来到二○一一年夏天,全校一百五十余名学生和其它两所高中合并,迁入城中新校。操场上长出青草,教学楼中继续住着看门人老米和他的家人。二○六宿舍里住着几名即将毕业的男生。终日吃饭、聊天、打牌、玩手机,打发他们的青春时光,只为了混一张高中文凭。终于,高中毕业了,可是未来又在何方?去打工还是继续混个大专?

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们很难表现出教学热情。成绩不可能好,待遇也不高,得过且过,坐等学校搬迁早日到来。只有侯老师认真地擦着报栏(布告栏),一如既往。侯老师不善与人交往,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是一个人坐着,不说话。

微光漫游 (忠波,2014)

3年前,16岁的陈长恺从山东到天津开始了高中生活。由于高三学习成绩不佳,他开始参加编导类艺术考试,并在北京结识了同样参加艺考,又怀有强烈的导演梦想的邵寒冰。陈长恺辗转北京、天津和长春参加各个学校的考试,希望有拿到一张合格证的好运气,而邵寒冰已与老家的父亲决裂,坚持从艺之路,留在北京坚持报考中央戏剧学院等学校,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国木田独步在《少年的悲哀》中说“少年的欢喜倘是诗,少年的悲哀也是诗。”面对现实的无奈,少年们的梦想、焦虑和麻木交织在一起,跌跌撞撞,如同在微光中漫游。

特别提及

中学 (张虹,2003)

本片记述香港两家声誉优良的 ‘Band One’ 中学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上课、早会、老师会议、课外活动及家长工作坊等活动。这出电影尝试去了解老师教学目的与方法、学生的价值观、学校对男女角色的看法、家长与子女的关系,英语教学、及教师的处境等各方面情况。   

本片采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拍摄,与一般电视上的纪录片不同之处,是片中并无旁述、访问或配乐,摄影风格平实自然,目的希望让观众自己去理解及分析片中所见所闻。秉承怀斯曼《高中》精神的是香港纪录片女导演张虹的作品《中学》,周浩称自己拍摄《高三》是受了张虹作品的启发。

编辑:陈德炜(海南)

电影节

1.《中国式出路:关于高考的10部纪录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式出路:关于高考的10部纪录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4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