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期,是书法大师辈出的时代,董其昌是其中最光辉的一位。

董其昌

(1555-1636)

明朝末年文人、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著作《画禅室随笔》是明代最具代表性的绘画论,对后世影响极大。

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37岁中进士后,仕途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先后当过编修、讲官,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而他能在书法取得很大成就,竟纯属偶然。

明隆庆六年(1572),17岁的董其昌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董其昌的文才本应名列第一,因嫌其考卷上的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将字写得较好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自叙答》回忆说:“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

“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他学习研究了绝大部分名家,因此,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

董书最大的特点是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尽管,董其昌对自己的小楷最为自负,但,后世却公认其行草书法造诣最高;康熙帝曾写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由于康熙帝的钟爱,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清代早期,天下人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当时,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他在实践研究中得出的心得、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

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传世作品很多,可当今董其昌的书画流传却很少,是什么原因呢?这就不得不说起“民抄董宦”的一段事。

据《民抄董宦事实》记载: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董其昌的儿子及仆人,因殴辱前往董家无理闹事的生员范启宋家妇女,后来由于董其昌的仇家煽风点火,松江、上海、青浦等地的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和乱民张贴揭纸,并在儿童妇女中造谣传唱“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的歌谣。董其昌逃往归安避难数月。三月十五日,当地乡民以至上海、青浦、金山等处的报怨者将董家200余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烧成灰烬,董其昌搜集的古今珍贵书画篆刻收藏,全付之一炬,董其昌的大多数作品也随大火化为灰烬。这也是后世传言的董其昌书画成就高超,人品却低劣的根据。

董其昌的人品或许逊色,会使人对他的印象稍觉遗憾;但书法总带给人美的享受,这就足够了;不是吗?

1.《董其昌丨书法作品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董其昌丨书法作品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