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廖文伟老师的文章《收藏与文化》假犀牛角雕刻,在市场上谈论了很多假犀牛角雕刻工艺品,让很多收藏家上当受骗,对犀牛角的鉴定知识大多不准确。特别写了这篇犀牛角雕工艺品鉴定店的文章,希望能帮助收藏家们不再上当。

一、鱼纹和蜂窝眼睛

提到所有关于犀牛碎片鉴定知识的书籍和网络文章,首先是在穿越中看到的鱼子纹。有些人只强调横截面上能看到的蜂窝状眼睛,而不提鱼子纹。有人强调说,被称为犀牛碎片的横截面必须能看到鱼子图案、蜂窝眼睛。(威廉莎士比亚、犀牛、犀牛、犀牛、犀牛、犀牛、犀牛、犀牛)但实际操作时,几乎所有古董商人和收藏家都只强调看语文书。

图片蜂窝雪

图2鱼子纹

事实上,鱼纹和蜂窝眼睛是一回事,只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视觉状态。观察垂直于纵向竹纹的截面,会出现蜂窝状的图案(图1),有的比较整齐,有的不规则,三四边形、五六边形都有,那是成为盛期时敲打挤压形成的“后天”现象,统称为蜂窝眼。有趣的是,如果观察纵向竹丝的斜截面,可以观察到每一根每一颗鱼子形状的颗粒,即俗称的鱼子纹。(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LAMLERT)这种鱼子纹,《格古要论》被称为罂粟花,就像平坦展开的小米(图2)一样,似乎比鱼子纹更形象。赵明中写的《格古要论》说“罂粟花有粟眼”,罂粟花是蜂窝眼,“雪”是蜂窝眼的那一点。我观察了几十个犀牛碎片,那个“眼睛”其实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从某个角度可以看到,从某个角度看不到,从某个角度看不到,与光有关。现代学者称“小米眼睛”为“苏”,蜂窝眼睛为“苏”,这是学术上的定义,形态概念更加明确。

图3机张眼睛

图3/2变形机张雪

《格古要论》说:“罂粟包括眼睛(图3)、罂粟眼睛、所谓的山犀牛。”我手上的犀牛角雕大多有香油味,显然不是犀牛(如下文所述),也就是水牛,《格古要论》所说的山犀牛。(威廉莎士比亚、犀牛、犀牛、犀牛、犀牛、犀牛、犀牛、犀牛、犀牛)所谓的犀牛《本草纲目》明确地描述了“有犀牛、犀牛、犀牛、三种、犀牛等”。山犀牛住在山林里,人得很多。“李时珍的犀牛犀牛的区别很明显。秦朝古魏作《广州记》神话“平贞贤、巨海、水犀牛、牛、其出入、光、水”,成为了水犀牛。唐仁刘烨用《岭表录异》指出:“提供水犀牛,但听了那句话就看不到了。”比欧美现实更现实一些。不知道所谓的犀牛是不是指与犀牛角具有相似特征的甘藏牦牛(图4)。

图4牦牛角刮刀

另一个网络上流传着“鱼子纹”是“犀牛叫鱼子纹,非犀牛叫甘蔗纹,行内人士都叫鱼子纹”的说法,不知道为什么。暂时没有说过甘蔗纹是鱼子纹。也就是说,犀牛和非犀牛都能看到的语文也变得概念模糊。可以想象,小李一定没见过真正的犀牛角雕塑。当然想而已。

有人把鱼子纹称为“鬃毛眼睛”,也有人习惯性地称之为“沙子下”或“沙子下”。不知道是说“地”,还是笔误认为“地”。任何其他旗帜的意义都比约定的势利图案和蜂窝眼睛更有意义,也可以用语言传达。(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真理报》)网上有说蜂窝的眼睛是“网眼花纹”的,自然,标榜新鲜的东西,那个人也不会对犀牛角动过手。(威廉莎士比亚、犀牛、犀牛、犀牛、犀牛、犀牛、犀牛、犀牛)网上介绍的“看起来很局部的鱼子纹”的情感知识,好像连“大象”都不碰,只是随口乱说。

图5万事如意的卡片

tps://p3.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702342efd9284f86887f056d26f84433?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6" width="640" height="387"/>

图五之二 侧面竹丝纹

所有推介的犀角雕件鉴定知识,竹丝纹(图五)的表述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纵向竹丝(亦称发丝,也有称甘蔗纹的)的排列有两种表述。一种说亚犀竹丝纹细,纵向排列条分缕析,非犀相反;一种说非犀竹丝纹细,纵向排列条分缕析,亚犀相反。我上手的数十件犀角雕件,形状有亚犀特征的,竹丝纹却有出现非犀特征的;有的形状带有非犀特征的,恰恰竹丝纹出现亚犀特征。因此,可以推定,纵向竹丝纹的粗细和排列,亚犀和非犀并没有完全一致的模式,但蜂窝眼式的鱼子纹都在每条竹丝的末端,这是统一的。

图六 羚羊角刮莎器

常常被人与犀角的鱼子纹、竹丝纹混为一谈的,是康藏高原的野牦牛角和某种羚羊角。野牦牛角、羚羊角(图六)有鱼子纹似的沙点和刷丝纹,但决非蜂窝眼状鱼子纹,不难分辨。之所以不少人将野牦牛角、羚羊角当犀牛角,原因就在从未与犀角谋面,见到“鱼子纹似的沙点”和刷丝纹,便不论其它,自然指鹿为马。

二、有气味还是无气味

不少关于犀牛角雕件认定知识的介绍,都肯定“一是横截面有鱼籽纹,二是侧面有竹丝纹,三是一般闻起来都有气味”。

《民间流散文物鉴定》、《象牙犀角》沿引明人所著《格古要论》的论述,二者均未提及气味。网络上则传播两种说法,一说“一般闻起来都有气味”,是说凡犀牛角都有气味,分淡香味、芝麻油香味、腥味。有的说,凡犀牛角都无气味。有的则说,犀牛角本无气味,沸水浸泡便有淡淡的清香味。这就奇了怪了,到底有气味还是无气味,到底是什么气味?

说有气味的称“气微香,味微咸”,有的则称“气微味淡”,有的又称“有腥味性稍生涩”。有的更是具体,称“用兽皮带毛的一面去擦磨犀牛角,可以闻到一种麻油的香味”。更有一说,要“置沸水中浸泡后微有清香气”。网上有一种说法更是言之凿凿,说“其实不论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直接拿来闻的话,都是淡淡的腥味。必须通过犀角和手掌摩擦闻闻手掌的味道才能闻到麻油香”。持这些说法的,不知是否接触过犀牛角,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我上手的犀牛角雕件,无須用兽皮或手掌擦磨,即能闻到一种有些甜味的芝麻油香气。近似乎烤红薯味,很诱人。这种散发麻油香味的犀角雕件,倘或制作年代在300年以上,香味便会寡淡,其香味若有若无。隨手在掌上擦磨片刻,效果相同。犀牛角雕件“兽皮擦磨”才有香味的说法,有点故弄玄虚了。

“置沸水中浸泡后微有清香气”一说则纯属误导,我的试验是,年代相对长久的,用四五十度热水冲洗数十秒便可嗅到清香气味。万万不可用开水浸泡,那样做有损于犀角雕件。

带有麻油香味的犀角雕件名之为香犀角,也即水犀的角,亚洲犀的一种,栖息地在印尼爪畦岛、三国分治的婆罗洲和所罗门群岛。香犀角麻油香味无须任何处理,香味自来。据说,爪畦岛现在仍有数十头在繁衍生息。

我上过手的犀角雕件,有一部分竟是闻不到任何气味的,但鱼子纹和蜂窝眼和粟眼、竹丝明显,是100年以上染色犀角雕件,染色冲淡了气味。

有的犀角雕件则散发淡淡的很独特的微腥味,但腥而不臭。腥而又臭的,绝非犀角,一定是康藏高原的野牦牛角雕件。

三、是天然本色还是人工染色

我上过手的犀牛角,其天然本色有棕褐和米黄诸色。整支犀牛角天然色泽不完全一致,中心部分呈黑褐色或者黑色(图七)。制作成工艺品后,除中心黑褐部分,都能穿透高光。本色雕件除一些小件外,极少见到传世大件。年代久远的犀角雕件,比如明代传世至今的犀角雕工艺品,色泽会因为氧化而变暗加深。

图七 诗文牌正面

图七之二 诗文牌背面

犀牛角中心部分呈黑色或深褐色,这是因为犀角主要成份为角蛋白,角的中心部分容易沉积大量的钙和黑色素,密度大,其硬度亦比周围部分高。天然犀角深浅两色有过渡渐变现象,深浅两色截然分开的部位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见到的犀牛角雕件,有蜜黄色、红黄色、棕红色、褐红色等,皆为人工染色。市场上的黑色犀角珠串,则是利用犀角杯掏挖的中心钙化部分车制。

四、是瓜子形还是长方形

仅以犀角杯而论,椭圆形杯口(图八),呈西瓜子形状的,一定是亚洲犀牛角雕件。倘若是整支犀牛角,则亚犀裙边宽阔。杯口呈圆形,近似乎碗口状,是非洲黑犀牛角雕件。杯口近似乎平口长方形或马鞍形的,则是非洲白犀牛角雕件。倘若是整支犀牛角,则非犀裙边较窄,亚犀裙边较宽。

图八 瓜子形口花卉杯

在犀牛角鉴定实践中,这几个标准比较好掌握。

图九 和合二仙

图十 九螭杯

明清两代犀牛角雕刻是鼎盛时期,明代工艺简明,纹饰清雅,多以花卉草虫或人物为主(图九)。清代工艺则繁细得多,晚清尤甚,山水人物,神仙故事,九螭翻附(图十),皆精雕细琢,不是工艺十分娴熟的艺人,恐怕不敢动手。


因其珍贵宝重而要倍加珍惜

典籍记载,秦汉时期秦岭、滇西、岭南都有犀牛出没,《汉书》便有“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的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特别提到,滇南、盖州皆为犀牛的栖息地。生物学专家考证,1926年,云南山林中最后一头中国犀被猎杀。

犀牛角因能雕刻工艺品而贵,自古即被视为贵重宝物,富贵人家以能珍藏一犀牛角杯为家宅幸事,被视为镇宅辟邪的神器。犀牛角因其入药有奇效而珍,它“性寒,味苦咸,功能凉血,清热,解毒,主治热病神昏,谵语、发狂、斑疹、吐血、衄血等症”。用犀角杯饮酒可強身健体,因而用其制杯者居多。

因其珍稀贵重,导致犀牛种群面临灭绝性灾难。世界性的珍稀动物保护法虽然颁行许多年了,偷猎者仍然是犀牛的灾星。据有关方面研究数据显示,流传于世的中国古代犀角雕件仅存4000到5000件,其中大部分流落海外。两岸故宫博物院加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犀角雕件,加起来也只有300多件。国内民间流传的犀角雕件,超过2000件的可能性不大。

如此珍稀贵重的野生动物,全人类要有统一战线,爱护它,珍惜它,禁止猎杀它。



作者:廖文伟


作者:廖文伟

湖南醴陵人,1942年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多年,退休前为某杂志副主编。90年代初进入收藏行业,曾被湖南电视台聘为《艺术玩家》古玩顾问,栏目组创办的收藏沙龙“玩家雅集”经理、专家鉴定团常务副团长。编著有《打捞岁月─廖文伟古玩丛谈之一》、《打捞岁月─廖文伟古玩丛谈之二》、《古玩》、《收藏之旅》、《民间藏珍》、《古董拍卖集成精品点评》10集以及《东方奇人》《湖南旅游10万个为什么》等。《收藏》《收藏界》《中国收藏》《东方收藏》《文物天地》等知名的收藏刊物发表5000字以上鉴赏文章80多篇,是《收藏快报》特聘刊外鉴定专家之一。域鉴平台鉴定(杂项)专家

1.《【犀牛角鉴别】“收藏与文化”犀牛角雕刻识别方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犀牛角鉴别】“收藏与文化”犀牛角雕刻识别方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94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