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 2020年第44期,原文题目《苏轼的六幅书法真迹》严禁秘密转载,侵权必须调查。
整理/张宇奇
《致坐主久上人尺牍》
又名《北游帖》,台北故宫博物院所长。
纸质书。行书。凡第9行计算61个字符
26.1厘米29.5厘米
约元丰元年(1078年),43岁的书
这篇帖子是苏轼对僧人可以持久的回复。信中称之为“老者”的人,即杭州相夫寺和尚,可以做很长时间的法师,苏轼在杭州通盘时和他认识。据多方记述,苏轼从熙宁四年(1071年)到杭州,任期快满三年,曾与杭州的许多僧侣交往过。
学者们通常认为《致坐主久上人尺牍》本书在元丰元年或次年,此时苏轼被调到徐州分公司,没有贬低黄州。接到杭州的信,苏轼感受到故人念念不忘的情愫,回忆起自己前几年的生活——“北游五年,尘封已变成俗里”。无法避免对变迁的无奈感觉。实际上,比起在杭州度过的比较愉快的三年,麦州(今天山东诸城)和徐州的任期接连发生的自然灾害充满了挑战。
本文从笔法精巧优雅、结构不失力量、行气流畅等方面可以看出,早年学习《兰亭》和《既然》的痕迹是苏轼早期书法作品的代表。
《杜甫桤木诗卷帖》
又名《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
原来台北林氏兰天山收藏品现交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纸质书。行书。凡19行计算159个字符
元丰4年(1081年),46岁的书
元丰两年(1079年),苏轼因讽刺新政罪被捕,在严酷监禁近140天后出狱,被降级为黄州团副使。居住在黄酒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也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期。现阶段他的大量书法创作包括草书、楷书、行书,今天还有14张纸、17张拓本。除了最著名的《寒食帖》之外,元丰的4年《杜甫桤木诗卷帖》是黄酒时代的另一个代表性墨迹。
《杜甫桤木诗卷帖》册,苏轼摘录杜甫的七言律诗《堂成》册。全卷没有东坡名金,有清干隆、嘉庆、宣统御拉姆的宝物等几十面大小印章。寿司的一生中抄别人的诗不多。杜诗《堂成》的特殊之处可能在于其形象状态和黄州的生活格外贴切。公元760年晚春,中年杜甫带着家人在战乱中四处游荡,最终定居成都,建起了初堂。除了异乡相似的心境外,苏轼在瓦尔语中写的都是诗中提到的蜀香木,可见一种回不了故乡的怅然之情。(莎士比亚)。
在“香木诗”的帖子中,苏轼多用正峰,字形苗条,结构圆润,采取法案体,与早期学习“既然”时的美丽姿态不同。清代甘长歌安吉曾评价说:“这幅字画沉着、墨水浓度适中、风采丰富的人有生动感。”
《李白仙诗帖》
日本大坂市立美术收藏品
蜡备忘录。34.5厘米107.81厘米
元佑8年(1093年),58岁的书
元佑在8年夏天,命运艰险的苏轼,也是人生中格外阴郁的时刻。在家一起25年的贤妻王允的病患于8月1日突然死亡。安慰,精心教育的哲宗皇帝没有改变粗暴懒惰,而是在高太后死后自己做了那件事。(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学生》)垂头丧气的寿司再次被送出去,在赴任郑州之前写出了《李白仙诗帖》。据《东坡题跋》年,该帖子中记录的两篇诗是由来访的道人团员口述的,属于李白刘诗。虽然陈伟心存疑虑,但两点超脱物外的孔令气似乎特别符合此时厌倦国政、想出人头地的心情。(莎士比亚)。
《李白仙诗帖》感觉像是敏捷洒脱、不受章法束缚的随意建造。第一首诗的字迹有点细腻,第二首笔势更粗。正如现代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徐方达评价的那样,这个帖子的风格纵横交错,布局参差不齐,有着失落时写的《寒食帖》和异曲同工之妙。
《次辩才韵诗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长
纸质书。行书。凡20行计算188个字符。29厘米47.9厘米
元佑5年(1090),55岁的书
《次辩才韵诗帖》记录了关于苏轼和禅师挚友辩论的好故事。边在法师,明元淳,精湛的研究舍利,行善,曾做过杭州商河筑史的住持,是苏轼一生交往比较深的几个高僧之一。现有的消息诗有几首和辩论。
关。根据《赠上天竺辩才师》,苏轼初任杭州通判时,辩才曾为其次子治愈疾病,两人友情随后不断加深。但离杭后的十几年间,苏轼未有机会与辩才谋面,直到元祐四年(1089)二度出守杭州。此时已归隐龙井寺的辩才深知苏轼主动请离汴京是为远离党派纷争,作诗纪念二人的相会,以一句“愿公归廊庙,用慰天下忧”勉慰苏轼重又失落的济世理想。《次辩才韵诗帖》包含苏轼和辩才所作的诗和自序一篇。诗中苏轼以陶渊明与庐山僧慧远比况二人友情,称“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重逢的第二年,辩才圆寂,苏轼以“轼平生与辩才道眼相照之外,缘契冥符者多矣”追忆这段延续二十载的神交。
再任杭州时,老之将至的苏轼多了恬淡的心境,书法作品愈发透出沉静。比如,《次辩才韵诗帖》的单字结体更加规整朴拙,书写节奏和缓悠然,恰如沉着的老僧一般。
《祭黄几道文》
上海博物馆藏
纸本。楷书。31.6厘米×121.7厘米
元祐二年(1087),52岁书
黄好谦,字几道,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苏辙同科中举及第,后其子又将两女嫁给苏辙的两个儿子,故苏黄两家亲厚非常。元祐二年,黄几道赴任颍州知州前去世,苏家兄弟联名为好友作此祭文,以质朴生动的文风追缅逝者。
苏轼此时已结束六年多的困顿生活,再次入京后升任正三品翰林学士知制诰,担纲朝廷要务,在文坛、政坛的声望与日俱增。在尊荣和繁华之中,苏轼却保持着淡泊的心境,书法作品也趋于苍劲含蓄。
此卷是苏轼墨迹中的楷书代表作。清朝书画家笪重光于帖前有隔水题签:“此则纯用楷法,出入晋唐之间,古雅道逸,与褚河南、颜平原册文手书流传海内。同一墨宝,信艺林之名迹,操觚之师范也。”全卷笔锋隐藏,点画厚重,线条凝练,呈恭谨厚重之风。后半帖,墨色愈发浓重,字体亦渐大,仿若一曲越奏越悲的挽歌。
《致梦得秘校尺牍》
又名《渡海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行书。28.6厘米×40.2厘米
元符三年(1100),65岁书
《致梦得秘校尺牍》是苏轼在海南儋州生活期间唯一流传至今的书法真迹,因而极为珍贵。据帖末所提“六月十三日”,推测是他结束三年贬居生活,渡海北归前七天所写。由于未能面辞故交赵梦得,苏轼留此尺牍与友作别,叮嘱“未知后会之期”的友人晚年加倍珍重。不足百字的行书洋洋洒洒,苍劲有力,沉着痛快,浑然天成,被视作苏轼晚年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苏东坡地理》,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购买
1.《【书法真迹】苏轼的书法珍品六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书法真迹】苏轼的书法珍品六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95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