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就是历史#

清代方武济的《龙沙纪略》(1720年前后)记载:“茶自江苏之洞庭山来,枝叶粗杂,函重两许,值钱七八文,八百函为一箱,蒙古专用,和乳交易,分列并行。”方武济的记述,证实了在康熙年间东山片茶尚存的真实性。当时的东山片茶,有的质地较粗,还属于蒙古专用的边销茶。

清代雍正年间,陆廷灿的《续茶经》引《随见录》记载:“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茶细,味甚甘香,俗呼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经陆廷灿转述的这个资料非常珍贵,其中,首先记载了碧螺春产于碧螺峰,味甚甘香,俗名叫“吓煞人”。

“微似芥茶细”,尤其是《随见录》对碧螺春外形的这个描述,更为重要。那么,芥茶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色白。据考证,当时的茶制作,是“甑中蒸熟,然后烘焙”,那时的茶据记载有两种:一种是蒸青工艺的扁形茶,又称岕片;一种是炒焙工艺的细炒岑。明末清初冒襄认为,细炒芥不如蒸青岑茶韵致清远。冒襄在《芥茶汇抄》描述界茶:“以汤色尚白者,真洞山也。”“泉清瓶洁,叶少水洗,旋烹旋啜,其色自白。”“贮壶良久,其色如玉,犹嫩绿。”周高起的《洞山茶系》记载岑茶,叶脉淡白而厚,汤色柔白如玉露,香幽色白味冷隽。

雍正年间,陆廷灿明确转述了碧螺春的茶名,是依据其原产地碧螺峰而命名的。在碧螺春的名字确立时,其外形,还不具备“蜷曲似螺”的特征。碧螺春外观的白毫密布,是早春茶细嫩的特征,又颇似芥茶的色白。此时呈现出的条索状,却又形似岑茶外观的紧细。碧螺春此时所具备的这些特征,也基本与康熙年间的其他文献记载相吻合。

关于康熙赐名碧螺春之说,最早仅见于乾隆年间、王应奎的《柳南续笔》,它属于一家之言,后世商家引用最多。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这个出处,便会发现,康熙年间虽有碧螺春之名,但其外观,还是呈“条索状、色白”的茶,还迥异于现在的卷曲螺状外形。历史本源如是。那么,康熙皇帝怎么会说“茶色碧绿、形曲如螺,采于早春”,便赐名碧螺春呢?这不符合历史的真相。另外,真正的碧螺春,其色泽并不是碧绿的呀!而是白毫密布,银中隐翠,条索微黄,如铜丝条。

东山的灵源寺后,确有碧螺峰一座。“碧螺峰下灵源寺,草木无多屋半荒。”元代叶颗的《灵源寺赠友人》诗,能够证实这一点。王应奎的《柳南续笔》也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的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但这一切,尚不足以证明碧螺春的制作技术起源于东山。

叶姑娘:评茶员

中华清和茶道研究学会

1.《(碧螺春又叫什么名)碧螺春最早叫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碧螺春又叫什么名)碧螺春最早叫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06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