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北京城内的老胡同里,茶餐厅在饮食行业中显得特别突出,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环境比较清新优雅。在茶餐厅里不仅有各种口味的茶饮,还有不少的快餐,所有,吸引了很多城市白领前来体验。

茶是北京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且在数百年之前就是这样。不管是权贵子弟还是大众百姓,大家都比较认可茶文化。那时候的北京城,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茶馆和贩卖茶叶的商铺。那时候的茶馆,在很多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均可看到,只是现在已经基本消失,想寻一寻它的踪迹都很困难了。

今天,在地安门外的大街上有一座已经破烂不堪的杂院,名叫天汇大院。可能大家想象不到,一百多年前,这里也是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那时候,天汇轩茶馆是有名的“八大轩”之首。

地安门外的天汇大院,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因为,上学的时候有一些同学住在那边。只是,等到长大以后,才知道这里曾经是京城第一茶馆,名叫“天汇轩”。据史料记载,天汇轩原有房屋上百间,分为雅座、庭院等,还有制作满汉饽饽的烤炉房和马车停车场。

而且,这个停车场很大,说明当时乘车前来喝茶的客人很多。当时的茶馆老板是张文奎,他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天汇轩的记载,可他的外孙刘慧中却留下了相关记载。刘慧中提到:天汇轩是一个容纳社会上各阶层人物的场所,上至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下至拉车、蹬三轮的车夫,他们都会到此喝上一壶茶。

可以说,天汇轩是群英荟萃之地。而且,史学家金受申在自己的著作《大茶馆》中提到,清朝时期北京城的大茶馆十分有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欢迎。庚子年以后,北京城的大茶馆随处可见,其中以天汇轩最为出名。后来,天汇轩被大火烧毁,成为了现在的天汇大院。

此外,这里曾经还是百姓买菜的市场,足以看出其面积之大。

相传,在茶馆鼎盛时期,北京城内有“八大轩”,它们分别是地安门外的天汇轩,前门大街的天全轩、天仁轩、天启轩,北新桥的天寿轩,阜成门的天福轩、天德轩、天颐轩。

而天汇轩,则是八大轩之首。

那么,天汇轩为什么能成为京城名气最大的茶馆呢?

那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天汇轩地处京城中轴线,距离皇宫的神武门只有十多分钟的路程。还有,天汇轩与后门桥、什刹海都离得很近,所以,这里是那些达官贵人首选的茶馆。那些官员和宫廷里的太监经常会去喝茶,照顾那里的生意。

而且,什刹海在当时是一片为民众开放的河滩,上面有很多人在卖东西,形成了一个市场。由此,市场和水面交错在一起,使这里成为了夏天消暑的好去处,经常可以看到人潮涌动。只是,这里纯粹就是市场,并不允许人们停留。所以,人们在这里逛累了,肯定要找个地方歇脚,而天汇轩就是最好的去处。

那时候的京城百姓,特别是那些不用种田的八旗子弟,他们喜欢到茶馆去喝茶、吃早点。天汇轩针对这个特点,特意推出了一些符合大众口味的小吃,比如:蜜麻花、喇叭糕、糖耳朵、烧饼等,它们甜咸适中,味道极好且外观精美,深得大众的喜欢。

所以,每天一大早天汇轩都会坐满茶客,他们点了一些茶和美味点心,可以坐在那里聊天聊很久,打发他们多余的时间。那时候,唯一能和天汇轩相媲美的是广庆轩书茶馆,它位于地安门外大街西义溜胡同。这个茶馆不仅有茶,还有书场,茶客可以在这里边喝茶,边听书评。

但是,天汇轩并不受其影响,仍然坚持自己的风格,做贵族人士的茶馆。在老舍的《茶馆》中,我们似乎能看到天汇轩的影子,只是里面描述的茶馆跟天汇轩比起来,规模实在太小。因为,天汇轩号称是贵族人士的茶馆,自然不能仅靠平民百姓的消费来支撑,还是要做达官显贵的生意。

而且,天汇轩的固定客户在地安门和什刹海一带,不仅有皇亲国戚,还有政府机关官员。每天天一亮,这些人都会直奔天汇轩而来,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

此外,距离天汇轩不远处的帽儿胡同,那里正是步军统领衙门的所在地。

所以,那里的官员和差役天天来天汇轩喝早茶、吃点心,吃好喝好后才去上班。所以,茶馆只要把他们伺候好了,就不用愁茶馆的生意没人光顾。

王希富今年已经超过七十岁,他的祖父曾在皇宫里当差。据王希富回忆,其祖父不喜欢喝酒、抽烟,唯独喜欢喝茶。而且,其它事情都可以将就,只有喝茶不能凑合。他老人家一年到头只喝龙井和香片,如果碰到节假日,他还能喝到进贡的名茶,那是上级官员赏赐的。

此外,王希富的祖父特别喜欢去天汇轩喝早茶,通常还会配上满汉饽饽做点心。那时候的天汇轩是社会各界人士的聚集地,在那里你不仅能遇到商界、古玩界的名人,还能遇到提着鸟笼的少爷、算卦的先生、房屋中介、卖东西的小贩等。

刘慧中说过,当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将天汇轩一把火烧成废墟,那把火可整整烧了一天呀!那么,侵略者为何会烧毁天汇轩呢?那是因为:天汇轩所处的位置及服务的对象让侵略者感到害怕。侵略者害怕有人在天汇轩密谋反击他们的事情,于是,干脆将其毁掉。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侵略者嫉恨天汇轩,那里是便衣侦探的落脚点。因为,天汇轩不远处是步军统领衙门,他们的侦探身着便衣不宜进入衙门,于是,约定在茶馆见面,秘密商讨对付侵略者的方法。从咸丰年间开始,这里一直都是便衣侦探的聚集地,引起了侵略者的嫉恨。

辛亥革命以后,社会发生剧烈动荡,那些大型茶馆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小茶馆。这些茶馆可分为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及临时茶馆。清茶馆是最简单的茶馆,有方桌木凳即可开张,上面再配上小型茶壶、几个茶碗。之后,沸水倒入茶叶中,茶叶的浓香便会立即冒出来。

每当春、夏、秋三季到来时,茶馆门口都会搭起天棚,而在棚架或者屋檐下面,会悬挂一块木板,上面雕刻着茶馆目前供应的茶类,有毛尖、雨前、大方、雀舌等等。而且,木牌下面还有一条红布,这是为了吸引路人的注意,让他们知道这里有一个茶馆。

此外,茶馆的客人大多是悠哉悠哉的老人家,还有城市的贫民和劳苦大众。这些人经常在这里谈天说地,一会聊鸟道,一会聊家常,一会聊时事,反正什么内容都有。到了冬天,顾客不能在外面喝茶,只能在屋内喝茶聊天。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动荡导致物价飞速上涨,人心变得非常浮躁,能够静得下心来喝上一壶茶的人很少。

也因此,很多茶馆都倒闭了。但是,百姓对于喝茶的需求还在,这个需求必须有人来满足。于是,街头巷尾出现了一些茶摊,它们布置得非常简单,只需要在街头支起一块板,再生火煮茶水,就可以开张了。然而,这些茶摊一般都只卖大碗茶。

出生在地安门的杨金生老爷子回忆,那时候地安门的慈惠殿胡同口就有这样一家茶摊,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干苦力的农民。农民过来喝茶,一般都是一口把大碗茶喝完,他们没有时间去品味其中的味道,只是将茶当解渴用。那时候的一碗茶,连一分钱都不用,可以看出卖茶人养家糊口的艰辛。

在这种大型茶馆日益没落的情况下,天汇轩也失去了重建的价值,渐渐被人们遗忘。后来,天宝轩、天泰轩、天泉轩的生意也维持不下去了,只能选择转行,将茶馆关掉。之后,已成废墟的天汇轩被改成了市场,里面有小吃场所,贩卖日常用品的场所和娱乐场所。

再后来,市场维持不下去了,成了现在的天汇大院,只是这里不再有往日的生机。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家住地安门的万宁桥说过,天汇轩被烧毁后,在二十年代曾变成天汇商场,之后衰落了。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全国解放之前,这里都是贫民区。直到五十年代,这里还居住着三十多户人家。这里东西走向有四排房屋,南面是养牛场,养着大约十头奶牛。

院子除了正门以外,东北方向还有一个缺口,但不能作为进出的通道。因为,它只是两排房角的间隙,大小只有一米宽,且经常有生活污水流过。而且,在院子的北面,只有一排用砖瓦灰覆盖的房屋,其余房屋都是临时建筑物。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政府见识到了天汇大院的宽敞,于是,决定在那里兴建两栋简易楼房,周边再盖上两排平房,供老百姓居住。

上学那会,很多同学就居住在那里。据我观察,居住在那里的人家几乎都是寻常百姓家,家里并不富裕。那时候,我还羡慕他们能够住楼房,只是那些楼房十分简陋,没有厨房,没有厕所,甚至,没有暖气。2012年,政府将天汇大院两栋简易楼房拆迁,只为地铁能够顺利修建。

如今的天汇大院早已人去楼空,往日热闹的踪迹已无处可寻。而且,大家对天汇大院的前世了解越来越少,甚至一点都不知道。

参考资料:

【《北京标志建筑之一地安门:曾经风雨间》、《茶疏考本》、《大茶馆》】

1.《古时候的茶馆叫什么地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古时候的茶馆叫什么地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1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