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区酿酒的历史悠久,但农业文明的发展往往与酿酒有关。

西汉初,汉武帝在河西设立四郡,派遣大量的中原人到河西屯垦戍边,他们在带来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地的饮酒风习和酿酒技术。河西地区种植葡萄始于西汉,时间应确定在张骞通西域后的公元前103年(汉武帝太初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大宛国,带回葡萄品种、种植技术和酿造技术至河西地区,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这是河西种植、酿造葡萄酒的开始。河西走廊处在戈壁地带,日照充足,常年干旱少雨,空气湿度低,自然形成抑制葡萄病虫害的天然环境,这是葡萄种植上的先天优势。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世纪,匈奴人多次打击原居住于敦煌和祁连间的月支人,终于“破月支王,以其头为饮器”,就是将月支王的头盖骨做成了喝酒的碗。匈奴人视此头骨碗为宝物,只有在非常隆重的场合才拿出来使用。匈奴军中还有以酒奖赏的规定,称“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当地的匈奴人如果不会造酒,就不会有酒器和以酒作为战功的奖励了。汉代是中国酒和酒文化发展的重要时代。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就发现大宛人用葡萄酿酒,贵族以酒多为荣,“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其中以葡萄酿酒,喜欢喝葡萄酒的习俗,实际上不单是大宛人的特点,而是整个西域的特点。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准确地提到西域葡萄种植史的,应该首推《汉书·西域传》。此书在谈到西域一些绿洲王国时,提到了“且末种植葡萄”。在一些史料中见到的西域葡萄种植史距今差不多有2000年。在汉代精绝国故地,今南疆民丰县的尼雅遗址中,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于本世纪初在这里展出发掘出的大量文物中,就有葡萄。最早提及吐鲁番葡萄酒的是《魏书·高昌传》和《梁书》。两书均提到高昌“多葡萄酒”,并不远万里驮运到中原,进贡于朝中。尤其是到了唐代,对西域葡萄及酒的记载越来越详尽。如《册府元龟》一书中说:“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代或有贡献,人皆不识。及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鞠氏高昌王时期的葡萄酒声名已相当显赫了。鞠氏王室向中原进贡的名特产除了葡萄等,还有葡萄酒。有文献记载,高昌城外有一个“夸林”的小镇种植的葡萄皮薄、味道甜美,酿造的夸林酒色泽清亮透明,酒质清醇,味道美极了。据民间传说,在高昌境内还有一处叫“八风谷”的地方因气温凉爽,所酿的葡萄酒可以久储不坏,后来成了高昌名酒。当时,高昌产酒的规模通过一些零星资料,可略知一二。在阿斯塔那出土的文书中,有一件南北朝永初二年(442年)的酒账中记载:一天支出酒七斛。鞠氏高昌王国时期,一次酒账记载达973斛。从西域来到河西的胡商大贾看到高昌葡萄酒在河西受到欢迎,便从西域招来善种葡萄和酿酒的能工巧匠开始经营起来。西域的酿酒技术,有可能传到酒泉,西域人好酒的风习也影响到酒泉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酒泉的酿酒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在嘉峪关魏晋墓彩画砖中描绘的“酿酒图”中,画有蒸酒锅等器具。这些器具同现今西北一带民间酿酒所用的器具相仿。它形象地说明:在魏晋时期,河西一带民间酿酒业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饮酒之风盛行是自然的。东汉末学者孔融以书咏酒泉:“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帝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据《甘州府志·风俗》载:“酒有数种,酒肆煮米和曲酿成者曰黄酒;以稞麦糜谷和曲酿成者曰汾酒;以糯稻和曲内入汾酒酿成者,即绍兴玉兰、金盘、三白诸色酒。又有缸子酒者,煮大麦和曲酿成装坛,内入黄酒、鸡汤,截芦为筒,各吸饮之。杜工部所谓芦酒是也。”当时,酒泉最具特色的是芦酒。杜甫《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诗中有“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的句子。杜甫没有到过河西,却知道那里有以芦苇作管插于酒瓶中吸饮的芦酒,可见该酒在唐代士大夫中是名闻遐迩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作《月下独酌四首》,其二云:“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云:“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国时,凉州生产的葡萄酒开始进贡朝廷。据《酉阳杂俎》载:魏曹操曾对凉州葡萄酒大加赞赏,他说:“末夏涉秋,尚有余暑,酒醉宿酲,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酢。道之固以流沫称奇,况亲食之者。”据《三辅决录》记,东汉灵帝时,中常侍张让专权朝政,扶风人孟佗,一心想做官,不惜尽以家财贿赂张让家奴,因得见让。他又以凉州葡萄酒一斛送张让,即被张让推荐拜为凉州刺史。孟佗“斗酒博凉州”,使凉州葡萄酒扬名天下。宋代刘禹锡《葡萄酒歌》云:“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陆游《感旧绝句》云:“美人传酒清夜阑,欲歌未歌愁远山。葡萄一斗元无价,换得凉州也是闲。”

唐宋时期,受到饮酒风俗的影响,酒泉、敦煌一带的酿酒业发展成一种特殊的手工业,分官营、私营两大类。其中官营酿酒业前期由宴设厨管理,酒泉、敦煌城已有专门经营酒的制造与销售的酒行。晚唐五代时期造酒更是兴盛,专设酒司统领,役使直属的酒户从事酿造。私营酿酒业主要是酒店,一方面从事酿造,一方面从事销售。根据敦煌文书中记载,当时敦煌以姓氏为号作为酒店店名,如赵家店、康家店等。当时敦煌酒的种类至少有粟酒、麦酒、青麦酒、胡酒、清酒、混合酒、白酒、葡萄酒等几类。河西一带民间酿酒的方法大致是:将稻、青稞、糜、谷碾成米,统称粮。先取粮一百份,用凉水浸软,再蒸熟后铺于苇席,待放凉后,掺入粉碎过的酒粬十五份,混合拌均匀,然后入瓮加盖发酵。熟食中的淀粉随即糖化,而渐渐变成糖液。三日后加清水,浸淹熟食,随即进入酒精发酵过程。再过三四天后,将液汁挤压出,即成米酒,亦称黄酒。如果装在锅里蒸,蒸馏得酒液,称为白酒。如今西北民间还采用这种方法酿酒。这一时期,由于酒泉、敦煌地区酿酒业兴盛,饮酒成风,因而像《茶酒论》《酒赋》等文学作品在当地大量传抄。

宋元时期,酒泉已有了生产的白酒。当时土著人把蒸馏器称作烧锅,把生产作坊叫作烧坊,所酿制的蒸馏酒自然称为烧酒。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就有一幅11世纪西夏时代的酿酒蒸馏壁画,足可以说明当时的酒泉就已经生产蒸馏酒。到明清时期,蒸馏酒的技术更为成熟,明代的肃州城内,仅邮电街一带就有好几家酿酒作坊,生意十分兴隆。

明代肃王府的兰香酒也是当时的名品。清康熙间编成的《古今图书集成》经济食货典第二百七十四卷酒部,引《酒小史》之《酒名》中就有“肃王兰香酒”的记载。由于当时北方蒙古势力横行,其铁骑经常蹂躏河西居民,永乐二年(1404年)七月,明成祖曾“敕甘肃总兵左都督宋晟,令诸屯多酿酒,探知寇将至,置毒酒中及河井以避之”。用毒酒来整治入犯的敌军,这倒是酒史中的一件异闻。明代学者王世贞有《凉州曲》一首,云:“玉门春色胜临洮,敕使东来赐锦袍。闻道酒泉香似酒,不烦银瓮贮蒲桃。”

清朝西北著名学者洪亮吉在乾隆年间上书得罪,被遣戍伊犁,百日后才被赦还原籍。他终生好酒,品尽天下名酒,曾评论酒泉酒为天下第二名酒。他说:“考前代酒最著名者,曰‘宜城醪’、‘苍梧清’、‘京口酒’、‘兰陵酒’、‘霅下酒’(霅下酒今名南浔酒),及酒泉郡本以酒得名。余曾历品之。究以‘山阴酒’为第一、酒泉郡酒及‘霅下’次之”。洪氏诗《自哈密至苦水铺作》云:“两车一马装亦华,后乘满载敦煌瓜。一旬戈壁苦无食,幸与瓜时适相值。日昨长流河,今日苦水泉。不复置茗椀,唯应进瓜盘。两旬遥遥入关口,纵剩数瓜当亦朽,即以车藏酒泉酒。”洪氏的酒瘾真大,他竟然装了一车酒泉酒,难怪称酒泉酒为天下第二美酒了。(陈彦友)

1.《【祁连红酒知识】(雄关故事)嘉峪关的酒文化,你知道多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祁连红酒知识】(雄关故事)嘉峪关的酒文化,你知道多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24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