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外贸商品和弘扬中国文化的载体, 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提质增效的转型期, 文章从产业链各环节分析了茶叶产业发展的新特征以及茶叶产业存在的研发与生产结合度不高、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茶叶消费水平滞后于茶叶产业发展等问题, 系统提出了建立以茶企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开展茶叶深加工联合攻关、加强茶叶安全控制水平和大力实施品牌提升战略等靶向性的提升我国茶叶产业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茶叶作为休闲与益身健体的饮品, 是我国传统的贸易商品, 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 茶叶产销覆盖了第一、二、三产业, 因此从全产业链视角分析我国茶叶发展路径, 对于新时期弘扬中国茶文化、提升茶叶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茶叶产业发展新特征

1.1 茶业发展进入提质增效新时期

作为全球重要的产茶国, 我国茶园面积、产量长期位居全球首位。2000年以来, 国内茶叶产业经历了一个快速扩张时期, 茶叶供求矛盾开始显现, 供给不足和供过于求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基于大宗茶产品、传统茶叶产能过剩的压力和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倡导, 自2015年开始, 我国茶园面积增幅下降, 产业扩张速度放缓[1] (见表1) , 茶叶的研发成果快速应用于茶产品的开发, 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链不断扩展, 茶类结构进一步调整, 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提质增效时期。根据2017年度《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报告》, 2015年全国茶叶产量227.8万吨, 增幅为8.9%;茶叶产值1 519.1亿元, 增幅达12.6%, 产值增幅开始高于产量增幅。2017年, 我国茶叶市场内销额2 353亿元, 销售均价为129.05元/公斤, 同比增长2.77%;2018年, 茶叶市场内销额达到2 661亿元, 销售均价超过139.28元/kg, 同比增长7.93%。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中国茶叶有品类无品牌的情况逐步改变, 名优茶快速发展带来的产值增加[2] (见图1) 。

1.2 茶叶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全球倡仪

茶叶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历史上, 以茶为媒,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多元化的商品、文化交流。当前, “一带一路”上升为全球倡仪, 沿线国家和地区是全球茶叶生产、消费的重点地域, 如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人均茶饮3.16, 1.38 kg, 远高于世界人均茶饮1.19 kg的水平, 茶叶市场前景广阔[3]。我国茶叶企业紧抓机遇, 重走丝路, 充分发挥我国茶类丰富、茶产品多元和技术适用、信息和管理先进的优势, 通过举办文化节、展销会以及茶文化旅游等活动, 积极生产、推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喜爱的茶产品和服务, 我国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茶类结构逐渐丰富 (见表2) 。同时, 将当地风味独特的茶品引入国内,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茶叶消费需求, 推动产品创新提升竞争实力[4]。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 2017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35.5万吨, 出口额16.1亿美元, 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出口量为9.77万吨、出口额4.01亿美元, 分别占总出口量、总出口额的26.5%和24.89%[5]。2018年, 我国茶叶出口量36.47万吨、出口额17.38亿美元, 同比增长2.7%与7.7%, 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茶叶高出整体增速1~2个百分点, 茶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构想, 致力使中国茶和茶文化更深更好的走向世界, 深化与沿线国家在茶叶产业领域的互联互通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1.3 互联网+茶叶发展迅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国内85%以上的茶企、茶农通过自营或代理的方式开通了网销渠道, 推销茶品和服务, 传统的“茶叶企业+批发商+茶叶门店”模式虽保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 但发展空间有限, 实体茶叶门店将更多的承担线下体验的功效。近十年来, 互联网+茶叶经历了独立域名网站、垂直电子商务、O2O电子商务、平台型电子商务、社会化电子商务等五个发展历程, 线上交易规模快速扩张。根据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数据, 2010年茶叶电商交易额仅12亿元, 到2015年超过120亿元, 2017年达到219亿, 占茶叶销量的10.23%[6]。2018年接近250亿元。2011年以来茶叶网络销售额每年保持20% 以上的增速。由于平台型电子商务兼具便捷、集聚和第三方担保的特点, 平台电商在茶叶电子销售中占有主导地位, 近八成的线上市场交易通过平台电子完成。

1.4 茶产品消费多元化亮点纷呈

茶饮作为传统的消费方式占有主导地位, 但随着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对茶叶功能成份的重视, 以及随着茶文化的挖掘复兴, 多样化的茶产品开发方兴未艾。如茶叶入膳, 将茶叶的色、香风味特征与食材结合, 茶叶糕点、茶叶蛋糕等茶食品备受亲睐。以茶叶提取物为原料制作保健品、日用品, 如茶叶牙膏、茶叶枕头、茶叶手纸等等茶用品, 也正在引领新的消费趋向, 且市场规模稳步扩张。

2 茶叶产业链的划分

2.1 产业链的内涵

产业链是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 依据特定的内部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关联形态, 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4个维度, 4个维度在相互对接中形成了链条式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产业链中通常是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 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产业链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到产品制造的链条, 主要描述生产制造板块的情况。广义的产业链则是在狭义产业链基础上向上下游拓展, 向上延伸到产业的研发环节, 向下游拓展到终端的市场消费。文章从广义的角度分析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针对性的发展路径。

2.2 茶叶产业链划分的相关研究

一般情况下, 我们将传统的茶叶视为农产品对待, 而现代茶产品则表现出更多的工业品特征。茶叶产业已进入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阶段, 基于对茶叶兼具农产品和工业品特点认识的差异, 人们对茶叶产业链切入的维度、视点把握的重点因而不同, 产业链划分与界定也就很难有划一的标准。吴兴杰[7]认为, 我国茶叶产业涉及第一、二、三、四等各个产业, 因而将茶叶产业链按4个产业划分的思路并以这4个环节来讨论茶叶的全产业链问题, 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周伟[8]比较注重茶业的科技与文化因素, 并从当前茶叶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来思考茶叶产业链, 提出了“茶树品种选育、茶园建设及茶叶初精加工;茶叶产品设计与开发、品牌建设与推广、市场开拓与营销以;茶叶及茶叶关联产品的联锁专卖体系”等3个板块的产业链概念, 或是以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与茶文化传播五位一体的方式来作全产业链划分。周重旺[9]从种植、加工、流通等3个环节考量, 认为只要这3个环节发展成熟, 则茶叶全产业链就已具雏型。徐定超、沈爱兰[10]通过对茶企案例的分析, 从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的层面, 从研发、种植、加工、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7个环节来研究我国茶叶产业的产业链, 认为国内学界、业界对茶叶研发、种植、加工前3个环节的投入较多, 发展水平较高, 而对仓储、运输、批发、零售后4个环节的重视不够, 相关环节发展滞后, 是茶叶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更多的学者则是依据基地种植、加工包装和消费者品饮的先后顺序来定义茶叶产业的各环节, 将之分为种植、加工、流通、品牌建设、三产服务业等五个环节。

2.3 茶叶产业链各环节的关联界定

产业链环节的划分与界定, 既要科学厘清产业内各环节的内存逻辑关系, 也要关注产业发展的时代特性与发展趋势。我国现代茶叶产业的发展时间不长, 但较为成功地吸收了传统茶业的精髓和国外的先进经验。进入转型发展期后, 生产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 运输、加工、包装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但深加工和多元化产品的研发短板已经凸显, 与全球茶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特点对比明显。基于天然、健康、文化、时尚的茶产品发展理念, 综合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势, 我国茶叶产业的产业链可分为茶叶产品研发设计、茶叶种植生产、茶叶加工、茶叶流通和消费等五个环节, 并以此为基础对全产业链的发展情况进行剖析。

3 茶叶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茶叶研发设计环节

近年来, 我国茶叶科研投入持续增加, 茶叶清洁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工艺创新、风味开发等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茶企和茶行业从业者的科研意识、自主研发能力也逐步提升。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全国主题涉“茶”文献和专利数量快速增长, 从2012年的10 040件稳步增长到2018年的20 377件 (见表3) 。然而, 茶叶研发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度不高, 相关研究成果的运用没的得到同步推进, 茶叶研发设计对茶叶产品、质量提升的贡献率难以同步提升, 有的环节、层面甚至出现了科研、生产两张皮的现象, 一些茶叶领域的专利获取后并不能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市场对茶叶生产流程、配方、工艺等多个方面的科研成果需求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有效的供给, 茶叶研发水平不能满足茶叶产品的创新与多元化发展。

3.2 茶叶种植生产环节

茶园多以“茶企+农户家庭”、“茶企+雇工”、“农户承包”等模式开展生产经营, 组织化程度低, 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 茶叶种植质量控制措施难以贯彻, 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多停留在示范性应用阶段, 大面积生产较为粗放, 药肥用量大, 种植生产技术的普及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目前, 我国茶园面积约占世界茶园面积的50%以上, 但产量约占30%, 是世界前八位产茶国家中 (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尼度尼西亚、越南、日本、土耳其) 单产最低的, 良种普及率较低。在大多数茶园, 茶叶采摘以人工为主, 名优茶采摘细嫩原料人工需求更多, 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社会环境中, 以人工为主的采摘模式导致茶叶生产成本持续上升。

3.3 茶叶加工环节

全国加工茶叶的茶厂有6万多家, 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约15吨, 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的茶叶企业, 新旧技术并存, 工艺装备不统一, 行业内缺乏完善的加工标准体系, 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质量差别大、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等隐患[12], 难以应对国际市场严格的卫生、安全指标要求。受加工因素的限制, 出口茶叶仍以散装、原材料供给为主, 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5%, 深加工的茶叶原料消耗仅占总产量约6%~7%, 欧州、美国已达到25%以上, 而日本则高达40%以上[13]。茶叶资源开发与利用远远不够。

3.4 茶叶流通环节

我国是产茶大国, 茶类齐全、品种繁多, 各种茶叶的外形、色泽、滋味差别较大, 品质特征复杂, 难以用仪器统一衡量茶叶的质量与等级。因人的感观、品尝差异较大, 加之茶叶企业、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在利益的驱使下, 一些茶叶市场出现了异茶同名、同茶异名、质价偏离、质价悬殊现象。市场上盲从广告和商家的宣传, 茶叶经营企业掌握定价权, 流通环节利润分成偏高, 阻碍了茶叶的普及消费, 业内龙头企业培育缓慢, 市场分散, 全国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占据5%的市场分额。另外, 随着茶叶电商的发展, 茶农、茶企与消费者之间直接的线上交易规模扩大, 行业主管部门对线上交易动态监管的措施有限, 电商茶叶质量、茶叶交易隐患增加, 成为流通领域新的薄弱环节。

3.5 茶叶消费环节

中国茶叶产量接近全球的五成, 但人均茶叶消费量较低。据统计, 目前我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仅0.4 kg, 不到世界人均0.5 kg的消费水平。净饮茶人口约3.1亿, 年人均消费量约 1.45 kg, 低于爱尔兰、土耳其、摩洛哥等国的消费水平[14]。作者调查发现, 仅13%的城市居民经常购买茶叶, 52%的偶尔购买, 35%的从来没有买过。并且, 自己经常买茶的人购买次数也有限, 年平均购买次数3.7次, 67%的人年购买次数在两次以下。农村与城市、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 茶叶消费差距悬殊。再次, 国内消费大多是中低档大宗茶叶, 中高档茶更多的是作为礼品馈赠, 高端茶消费持续回落, 导致茶叶整体价格低迷。目前, 有效茶叶需求增长乏力, 消费弹性较小, 不少茶楼开始转型, 茶文化的普及推广难以提升, 国内茶叶消费水平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

4 提升茶叶产业发展水平的路径

为有效提升我国茶业发展水平, 需要切实优化茶叶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突破短板困境, 出台具有靶向性的路径措施。

(1) 建立以茶企为主体的研发体系

当前茶叶研发资源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 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考核评价与市场结合不紧, 导致科研成果难以满足茶叶市场的需求。确立以茶企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后, 既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茶叶研发平台, 特别是深加工技术创新中心, 从而引导茶叶科研人才、研发资源向茶企流动, 构建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体系, 更要以研发成果的市场价值来评判成果的好坏, 从而有效解决茶叶产学研脱节, 科研、生产协同不够等问题, 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动力与支撑。

(2) 开展茶叶深加工联合攻关

通过市场化手段, 建立茶叶深加工创新联盟, 开展企业间、企业与科研单位间、科研单位相互间的茶叶深加工联合攻关, 对茶叶功能成分进行有效的深度挖掘利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变化, 掌握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及时调整茶业的产品方向和创新内容, 研制多样化的功能型新的茶叶产品, 既实现茶叶资源的高效利用, 又大幅提高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拓展茶叶消费领域, 促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创新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良性互动。

(3) 多措并举降低茶叶行业成本

政府要加大对茶叶行业特别是新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设立茶叶绿色生产模式及配套推广专项, 加大对减肥减药、标准化茶园建设关键技术的补贴力度[15]。通过降低工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及工伤保险的缴费比率等措施降低茶企人力资源成本。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 在不违背WTO原则的基础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茶叶出口, 出台针对性的减税措施;研究推广从茶叶采摘、加工工艺、成品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智能技术及管理规程, 选择龙头企业开展推广示范, 提高茶叶产业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要引导茶企统筹国际国内茶叶资源, 瞄准国内外两个市场, 发挥茶叶领域的比较优势, 在国际范围内组织研发、生产和销售。通过实施成本控制战略, 突破成本竞争压力, 打造茶叶长久的竞争优势。

(4) 内外兼修提升茶叶安全控制水平

行业管理部门要规范职责职能, 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规章, 加强对茶叶生产、流通环节的过程监管, 动态掌握茶叶质量信息, 从外部助推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茶叶企业要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意识, 通过茶园间作、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措施, 大力发展有机茶园, 按照生产专业化、基地规模化、设施配套化的要求, 建立优质名茶基地, 从源头提高茶产品品质。要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 健全茶叶质量追溯机制, 实现从客户订单到茶叶种植、加工、包装等各环节信息的可追溯, 突破茶叶出口绿色壁垒影响[16];茶叶行业组织要加强对茶农、茶叶生产经营人员以及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教育培训, 不仅提升行业自身的质量安全意识, 更要从消费者、特别是境外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来倒逼行业重视茶叶质量安全, 让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成为行业的一种自觉行为。

(5) 大力实施品牌提升战略

在茶叶出口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茶叶出口价格却在下降。众多的名茶不等于名牌, 品牌缺失已成为我国茶叶产业转型发展的障碍因素。茶叶企业要树立名茶名牌的理念, 充分利用“互联网+”, 在茶叶种植、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开展品牌塑造, 建立茶叶品质与品牌的内存关联, 将知识产权保护、茶文化传承与品牌培育有机结合, 从而快速提高品牌的社会认同感[17];行业组织在代表行业维护茶叶产业发展秩序的同时, 要重点推进品牌打造和宣传, 整合行业品牌资源, 形成共同打造茶叶地域品牌、品类品牌的合力;政府部门要加大茶叶打假力度, 净化品牌茶叶市场, 树立行业诚信标杆、优势品牌, 并对品牌建设给予奖励和支持, 助推我国尽快形成名茶、名牌完整的品牌系列。

(6) “互联网+”实现境外市场新突破

茶叶营销应主动对接“互联网+”, 快捷境外消费者的体验模式与方式, 创造新的市场空间。要利于信息技术细分消费市场, 精准发现消费需求, 根据不同消费者年龄、收入和兴趣爱好进行产品设计, 实现个性化营销;要整合现有营销网络, 利用实体店进行茶叶品鉴、茶文化熏陶与培养[18], 打通茶叶营销线上线下的界限, 切实增加国际消费者对中国茶叶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促进我国由茶叶大国到茶叶强国的转型。

作者:王刻铭 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 (2018-XY-34-1);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年04期

1.《(怎么研究茶)喜欢研究茶的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怎么研究茶)喜欢研究茶的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76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