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因为有今天,才可以坦然面对当时的幼稚 早期熊猫金币的得奖,并不是熊猫金币得奖,而是熊猫得奖,当时全世界很给中国熊猫面子,这是我的观点。从早期到现在的综合提高,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没有当时的铺垫,一定不会有现在的辉煌。 问:您是新中国第一代钱币设计师,亲历了熊猫金币的发展历程,早期的熊猫金币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当时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罗:还没有做熊猫金币的时候,朱纯德曾经跟我私下聊过,看看熊猫金币有没有比较好的表现手法,可以区别熊猫的黑毛和白毛。这是设计和工艺处理上最大的难点。黄金没有黑与白,而生活中的熊猫有黑白两色,这也是熊猫最根本的特点。它不是近似的颜色,它是绝对的对比关系。它的黑为什么好看,是因为他的白,它的白为什么好看,是因为它的黑,黑与白互相衬托,他们之间的对比太绝对了。老虎、斑马身上有斑纹,只需要把它们身上的块面表现出来就可以了,斑纹上的颜色是可以被忽略的,但是熊猫不可以,熊猫一定要有极致的黑和极致的白,没有这种极致,就不是熊猫。 1982年以前,朱纯德和我一直在探讨,我当时的思路就是用不同的纹理组织来区别不同的两种区域,但在当时,这种处理肯定做不到我们想要的黑与白,包括设计和技术、手段、思路都无法完成。熊猫在币面上的姿态、造型都不难解决,关键在于如何表现黑与白,这很难克服,也是遇到的最大困难。 问:熊猫金币发展三十年来,您觉得其中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罗:熊猫金币走到今天三十年了,很漫长的一段岁月,三十年最大的特点是多,熊猫金币多,熊猫金币上的熊猫就更多。这三十年呈现出来的熊猫千姿百态,活泼可爱,熊猫金币也声名远扬,风靡世界。 早期和现在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说其中最大的变化,我个人认为熊猫终于从自然环境走上了金币,成为了人们越来越认可的艺术形象。早期的熊猫金币,在造型、加工技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至少在当时条件下做到了最好,因为在实际应用上解决了问题。 1982年熊猫登上了金币,那时候取得的成功,还真不是说我们的熊猫金币做得有多好,而是全世界欢迎熊猫这样一个形象。1983年熊猫金币的得奖,也并不仅仅是熊猫金币得奖,而是熊猫得奖,当时全世界很给中国的大熊猫面子,这是我的观点。 而现在的熊猫金币,可以更好地显示先进的加工技术、加工水平,包括我们设计师的理念、能力、技巧,跨越三十年,这是一个全方面的提高。经历多了,慢慢有一种自觉自信,后期在熊猫金币的策略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多的设计任务交给更擅长做熊猫金币的人去做。 综观熊猫金币的发展历程,就像一个人一样,从最开始的新鲜亢奋,逐渐进入疲惫挣扎,有些熊猫金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力不从心,但慢慢绝处逢生,让人看到欣欣向荣。我们回顾历史,对于早期的熊猫金币,更应该从爱护、公正、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它。从早期到现在的综合提高,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没有当时的铺垫,一定不会有现在的辉煌。 第二部分:没有工艺上的进步,设计就无法突破 没有工艺上的进步,设计上就无法突破,这是相互消长的关系。如果设计师永远都按照设计的可加工性来设计,金银币包括熊猫金币永远不会进步。设计必须要超越工艺,逼得工艺进步来实现设计的目的。 问:熊猫金币三十年,什么时候想要变了? 罗:熊猫金币开始设计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熊猫金币这个领域到底能走多远,只是很兴奋很好奇,特别是产生了凹刻法,是解决了早期怎么把熊猫的黑与白区别开来的很实用解决办法。 等到做了5年、6年、7年以后,设计熊猫金币渐渐成为了一种负担。发觉走不出来了,只有姿态的变化,如果这样做下去,做100年熊猫,谁还要看么,没有让人觉得兴奋和被认识的价值了,这个时候才发觉,熊猫金币不好做,很不好做,非常想要寻找到一种更好的解决办法。 第一次对熊猫金币表现方法产生影响的大概是1986年我们与英国皇家造币厂合作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成立25周年金银纪念币。当时英方的雕刻师用写实手法雕刻了大熊猫,和我们用凹刻法雕刻的石膏型存在很大的不同。他们还原了更加真实的熊猫,熊猫身上这边鼓起那边凹下,这里边是有情感的东西,而我们的熊猫就是一个大白片在底面,只有一个身体的轮廓,是缺乏表现力的,从艺术表现上来说不够丰富,不够客观,不够真实。当然艺术可以不真实,但是我们的熊猫币艺术追求的真实应该是需要一种令人信服的真实。 他们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我们也从中找到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是当时我们还没有采取实际突破的行动,只是被迫接受了西方人对于熊猫的诠释,我们还没来得及深层思考,还只是局限于当时取得巨大成功的思维里面。其中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革新的思潮虽然已经兴起,但是工艺技术处理无法满足新的思路,所以仍然坚持走在自己的道路上,这样咬牙又走了好几年。 那么当年为什么能够接受英国的雕刻,也是因为我们的熊猫金币成立了,站住了,才到了可以接受这样的诠释的时候,它是建立在一个系列的连贯的状态上才可以被接受的。 问:那熊猫金币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变革出现在什么时候?工艺上有了本质变化么? 罗:熊猫金币的第一次根本性变化应该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是因为我们在工艺技术上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早期我们只能用平底镜面抛光来表现熊猫的黑白区分,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了凸亮工艺,就可以用浮雕来解决问题,可以让币上的熊猫在比较真实还原自然形态的情况下依然表现出它的黑与白,熊猫金币完全回归到它的体积状态,更接近于熊猫本身。 凸亮工艺也被称为反喷砂,通俗地说,就是可以把突起的浮雕部分做亮,这样熊猫身上的黑色就可以是黑毛了,不是铁丝,不是一个片,从视觉上看有毛感同时又很黑,磨亮的这块浮雕体积,有时是最亮最白的,更可以是最深最黑的,这样就完全解决了区分熊猫黑与白的问题,为更好表现熊猫的形象特点提供了更好的技术保障。 (编者注:我国最早是在1992年版“中国熊猫”金币的“天坛”面上应用了反喷砂工艺。以后又在1996年版的“中国熊猫”金银纪念币的“熊猫”上应用反喷砂工艺来反映熊猫的黑白毛色,取代了原先的用凹凸雕刻法反映熊猫黑白毛色的手法。) 原来的凹凸雕刻法就这样走出了熊猫金币的历史,今后可能只有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个设计素材来使用了,但它是熊猫金币发展的必经道路,没有当年的凹凸雕刻法,也就不会有熊猫金币显赫的声名。 问:所以您认为熊猫金币的变革,不仅仅是设计理念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生产工艺的进步? 罗:我们的设计去适应工艺技术的能力,要远大于工艺技术来适应设计的能力,设计马上可以变,但是没有工艺上的进步,设计上就无法突破,这是相互消长的关系。 如果设计师永远都按照设计的可加工性来设计,金银币包括熊猫金币永远不会进步,设计必须要超越工艺,逼得工艺必须要进步来实现设计的目的,技术加工提高以后,又为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让设计师再去摸索一种新的方式。所以设计是提课题的,而技术是为设计拓宽舞台的,就是这种关系。 熊猫金币第一次变革更关键在于生产工艺取得了重要进步,熊猫金币未来一定还会变,未来的第二次变革,可能就是以设计理念、生产工艺在内综合在一起促成的了。因为我们现在的设备已经是世界一流的,我们的设计团队也要向世界一流靠拢。最后拼的还是理念,这和早期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人力物力财力完全相等的条件下,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设计,设计可以真正决定钱币作品的艺术水准。
1.《追寻:熊猫金币设计师访谈录(一) 追寻:熊猫金币设计师访谈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追寻:熊猫金币设计师访谈录(一) 追寻:熊猫金币设计师访谈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8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