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两把唐代名琴将现身“凤凰和鸣”演奏会
本报记者 叶涵 本报通讯员 鲍亦鸥
经常去逛浙江博物馆的人都知道,浙江省博物馆有一把名为“彩凤鸣岐”的唐代古琴,是浙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不过,这把珍贵的古琴平时只能见其形却不能闻其声,实乃憾事。现在,“彩凤鸣岐”终于有机会秀一把自己的实力了。11月19日晚,浙江音乐厅,“凤凰和鸣——浙江省博物馆藏唐代雷琴公益演奏会”上,“彩凤鸣岐”将和另一把唐代古琴“来凰”一起,由14位闻名海内外的古琴大师,共同奏出《二泉映月》、《高山》、《平沙落雁》等名曲。
“彩凤鸣岐”有多珍贵
类似古琴卖过千万
两把唐代古琴,它们到底有多珍贵?虽然“彩凤鸣岐”和“来凰”是博物馆收藏,没法明确标价,不过在拍卖市场上,有类似的古琴可以参照。
2003年嘉德拍卖会上,唐代“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以891万元创造了当时的中国古琴拍卖世界纪录。2009年,这一纪录又是在嘉德拍卖会上被明代古琴“月露知音琴”以2184万元的成交价刷新,由此可推测“彩凤鸣岐”和“来凰”的价值。
“彩凤鸣岐”出身高贵。唐代蜀地是制琴的主要基地,而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川雷氏,雷家世代造琴,以雷威最为著名。“彩凤鸣岐”正是雷威的杰作。该琴曾是清定慎郡王府旧藏第一琴,八国联军入侵时从王府掠走,后归民国琴学泰斗、著名古琴学家九疑山人杨宗稷收藏使用。
“来凰”琴,是雷威的后代雷霄所制,又经元代著名制琴大家朱致远重修,后归杨宗稷珍藏。“彩凤鸣岐”琴与“来凰”琴,是杨宗稷先生最喜爱的三张琴中的两张,两琴虽有千年高寿,但保存完好,“彩凤鸣岐”的声音,杨宗稷称“可谓凤毛麟角矣”。
唐代古琴为何还能用
有人弹奏就能持久
唐代的许多文物,到了现在都变得很脆弱,为什么“彩凤鸣岐”不仅外形完好,还能跑到演奏会上露一手?
本次活动组织人、浙江博物馆公益部主任范?玲对记者说:“古琴属于漆器,一般而言漆器的确很难保存。而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保存下来而且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在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就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因而就不至于散架。‘彩凤鸣岐’至今仍能使用,就因为在历经千年中,它没有像其他文物一样被束之高阁,而是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人给它装上琴弦来演奏它,使它保持这种力学的平衡。这也是我们这次把它拿出来让名家演奏的原因之一。”
演奏时如何保护
音乐轻柔点曲子短点
如此珍贵的古琴,这次将由哪些人来演奏?浙江博物馆副馆长雍泰岳向记者介绍,本次演奏会邀请了当今海内外古琴艺术界深具威望和影响力的古琴大家,如吴钊、成公亮、姚公白、李明忠、丁承运等,其中不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古琴)代表传承人,在琴学领域均有很高造诣。演奏曲目以传统古曲为主,如《梅梢月》、《高山》、《忆故人》、《平沙落雁》等。
即使是这些名家,与“彩凤鸣岐”亲密接触的机会也只有两天而已。演奏会的前一天,演奏家们将第一次试奏“彩凤鸣岐”,这是上场前的排练,也是一个让“彩凤鸣岐”“醒琴“的过程。第二天演奏会,大家将在现场听到千年之前的唐代之音。
范?玲告诉记者,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这两把古琴,演奏会选择了长度偏中或偏短、演奏力度也不会太强的曲目。此外,假如这样的活动受到市民欢迎,浙博将考虑把馆藏的古琴每隔一两年“轮番上阵”,让古琴爱好者听见各个朝代的声音。
1.《唐代古琴尚能演奏轻柔曲 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唐代古琴尚能演奏轻柔曲 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9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