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段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有趣故事。 1838年的一天,一个身材魁梧、长着连鬓胡子的中年男子在乡间散步。他时而望着远方,时而在低头沉思。忽然,他听到铃铛声响,只见一个穿红色号衣的信差在招呼一个姑娘,并递给她一封信。这个中年男子看得很清楚,姑娘兴高采烈地接过信,但没有拆开,只瞥一眼,便把信还给信差,抱歉地说:“对不起,我没有钱,付不起邮资,请把信退回去吧!”信差一听,跳了起来:“人家从那么远的地方带来的信,你说没钱就不要付邮费哪!”说着说着,俩人便争执起来。中年男子见状,就上前劝说,并代姑娘付了邮资,随后把信交给了那位姑娘。信差走后,中年男子好奇地问姑娘为什么不要这封信,姑娘见这个男人心肠好,便坦率地说“这封信是我哥哥寄来的。我们预先约好,他平安无事,就在信封上画个小圆圈,我看到这个记号,知道他平安无事,就不必收信,昂贵的邮费也就不付了。” 这个中年男子就是罗兰·希尔。 这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当时的邮资昂贵,平民百姓难以承受。二是像这样拒收邮件的事很多;邮局传递了信件,却收不到邮费 ……
罗兰·希尔察觉了其中的弊病,认为邮政制度必须改革。针对这些弊病,罗兰·希尔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其中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方案。他主张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不论路程远近,凡是重量不超过半盎司的信件都收费一便士,印制一种标签,卖给寄信人,发信时把它贴到信封上,作为预付邮资的凭证。他的这一建议,促使邮票终于“出世”了。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于1840年5月1日在英国诞生。这枚邮票的图案为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时的侧面像,由弗莱德列克·希思雕刻印版,面值1便士,印黑色。亨利·科普尔特选用了皇家造币厂W·惠恩为纪念1838年女王首次访问伦敦城所作奖章上的肖像而设计的。查利·希思和弗莱德列克·希思负责雕刻印模。邮票图案上端中间有“邮资”(Postage)字样,左右两角是交叉十字图形。下端中间是面值“1便士”(one Penny),左右两角是大写英文字母。 英国原来规定自1840年1月10日开始实行1便士邮资制度。但是到了1月,信封、包封纸以及邮票都未准备就绪。于是临时改用在信封上加盖戳记作为“邮资已付”的证明,一直用到1840年5月6日。 英国1840年发行的邮票共有两种面值--1便士邮票,黑色,集邮者称其为黑便士邮票;2便士邮票,蓝色。邮票用白纸印刷。为了防止伪造,纸里有小皇冠水印。当时只有英国发行邮票,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为了宣传使用邮票,一大张1便士邮票周围留有空白,印着“每枚售价1便士,每排12枚,售价1先令”;写有“请把邮票粘贴在信封右上方。沾湿背面,注意别除去粘胶”等字样。每一整张售价l英镑。当时没有打孔机,每枚邮票周围没有齿孔,邮局出售单枚邮票时要用剪刀把各枚邮票剪开。 罗兰·希尔原来认为,大多数寄信人喜欢购用邮局印制的带有邮票的信封(类似现在的“邮简”)和包封纸。而事实上,大家喜欢购用邮票,并且很多人感觉新奇,整张整张地购买。结果邮票供不应求,印刷工人夜以继日地赶印,才满足需要。据统计,从1840年5月6日到1841年1月,共售出黑便士邮票7200万枚。 英国发行的邮票,面值低廉,使用方便,深受人们欢迎,第一年就重印11次,售出6800万枚。流传至今已140多年的黑便士邮票,虽“出生”最早,但它现在的标价并不很高。因为那时在英国没有使用信封的习惯,通常是把写好的信折叠起来,写上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贴上邮票,背面蜡封后交寄。有些信件因有商业上或其他原因而被保留起来,贴在信上的邮票也跟着保留了下来。 在黑便士邮票上并没有标注国名,因为那时除英国外还没有一个国家发行邮票。如今英国发行的邮票还是不印国名,而以王冠、国王头像作为国家名称的标志。 由于罗兰·希尔对邮政事业有重大贡献,1860年他获得爵士称号,1879年又被授予伦敦市名誉市民的称号。后人称他为“邮票之父”。 邮票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繁琐的收费手续,所以各国都相继效仿。
1.《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世界第一枚邮票出现在哪个国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世界第一枚邮票出现在哪个国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317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