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茶园,曾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这里既是爱茶人汇聚之所,更是国粹京剧的摇篮。
想要了解北京茶园文化,要先从中国戏剧史谈起。我国唐宋时期,戏剧艺术已经崭露头角。那时既没有戏园也没有茶园,常常只是露天演出。开始条件比较简陋,就是随便寻一块高地,就可以开展演出活动。这样的高地,也就是戏剧史上所说的“露台”。
慢慢的,开始有了勾栏瓦舍。宋元时代这种演出场所是非常兴盛的。瓦舍是指商业性的游艺场所,勾栏就是指在瓦舍中演剧的地方,互说勾栏就是指演剧舞台的栏杆。南宋时代的临安,经济非常发达,里面有许多瓦舍和其中大小不等的勾栏,但到了明代中期,瓦舍勾栏慢慢的就消失了,后来演出的地方大多在寺庙和祠堂中的舞台上,表演目的多是酬神和祭祖。
例如现在北京前门外西河沿的正乙祠,原先就是供奉武财神赵公明的庙宇。赵公明又叫正一元帅,老百姓后来慢慢将“正一”念成“正乙”,从而得名正乙祠。因为供奉的是财神爷,后来清朝康熙年间就被票号买下来了,变成了票号业的行业会馆。正乙祠里面有戏楼,票号业聚首开会时,便在里面唱戏。北京正乙祠算是“祠堂戏”的遗存。
如今的正乙祠戏楼
演出的场所,从庙堂、祠堂,随后又发展到了厅堂。尤其是明代,戏曲很多时候都是厅堂演出。众所周知,明代后期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经济形势繁荣,娱乐文化也就得以发展。明朝富户的庭院园林,给予了厅堂戏曲发展的良好条件。总体来说,中国戏曲艺术从露台到勾栏,再从寺庙祠堂到富家厅堂,这其实是一个由下自上的发展过程。随着演出场所的不断变化,中国戏曲不断的精致与提高着艺术格调。
讲到这里,不妨讲一段北京厅堂戏曲的经典公案。话说明代的崇祯皇帝,也算是一位很敬业的君王。但因为之前的嘉靖、万历两个皇帝荒废朝政,导致明朝国力孱弱。虽然崇祯登基后常常熬夜理政,但是还是无力扭转大明王朝的衰败局面。还好后宫里有一位田贵妃,非常善解人意,可以为崇祯皇帝排解烦闷。但是又很不幸,田贵妃很年轻就死了。田贵妃的父亲田弘遇,本只是扬州的一个小官。就因为她女儿得宠,崇祯皇帝对田弘遇也格外优待。不仅让他做了国丈,而且在北京还修建了府邸。田弘遇的府邸原址,就在如今张自忠路与府学胡同这一带。望着那很大的一批宅邸,足可想见当年的无限风光。
可是女儿田贵妃一死,田弘遇感受到了危机。他在江南花钱买了很多能歌善舞的漂亮女孩,送到北京进行层层选拔。最终,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少女脱颖而出。这个女孩,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圆圆。田弘遇准备把陈圆圆再献给崇祯,以图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但是没想到,崇祯皇帝婉拒了美女陈圆圆。一计不成,再生二计。田弘遇又策划把陈圆圆送给当时一个很有本事的青年人,那便是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他请吴三桂到田府的厅堂来赴宴,席间领舞演出的就是陈圆圆。当时吴三桂和陈圆圆一见倾心。田弘遇顺水推舟,就把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这件事,就发生在北京城田府的厅堂演出之时。
清代康熙中叶之后,北京戏曲又慢慢繁盛起来,皇家园囿的戏楼加起来不下十余处,不过老百姓想看戏,最初则要去饭馆。清朝前期北京城的大饭馆里都有戏台。食客们就是一边吃饭,一边看戏。这样的戏曲表演带有伴宴的性质。演出时台下不免划拳行令,嘈杂的环境不利于欣赏艺术。久而久之,北京戏曲的演出场所便从饭馆挪到了茶园。茶园毕竟文化气氛更好,也适合于静心观看表演。戏曲表演从饭馆转移到茶园,其实也是一次进步,大有登堂入室之意。从这个角度来讲,北京的茶园对于戏曲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早年间有一部评书叫做《康熙私访月明楼》。评书里的月明楼在哪呢?如果按照评书里面的描述,康熙皇帝从宫里面骑着一头小毛驴出来往南走奔前门,进了肉市西口就有一个月明楼。这个月明楼的位置,就是当时北京的广和楼。历史上的广和楼,就是位于前门外以东的肉市,和评书描述的位置相符。这座广和楼最早是明末大盐商“查氏”所修建,所以也叫“查楼”。清代康熙年间,正式改成茶园对外营业。
清朝嘉道年间,单是前门外大栅栏就有六、七个茶园:庆乐茶园、同乐茶园、庆和茶园、广德楼、三庆茶园、大亨轩茶园、中和茶园。后来,同乐茶园改成了电影院,庆和茶园改成了东鸿记茶庄,大亨轩茶园改名为大观楼电影院。这七家茶园,让北京戏曲艺术兴旺的大栅栏,也成为了北京茶文化的汇聚之地。
前门大栅栏老照片
除去大栅栏地区,北京的茶园还有很多。例如东城隆福寺的景泰茶园,原址就是现在隆福寺工人俱乐部的位置。再如地安门一带,有德泉茶园和天和茶园。东安市场内,还有丹桂茶园和吉祥茶园。北京西城的茶园也不少。例如宣武门内的春仙茶园,阜成门大街的同益茶园,西四口袋胡同的庆升茶园,西安市场里的人和茶园等。前门外鲜鱼口有历史悠久的天乐茶园,建国以后又改为大众剧场。崇文门外茶食胡同,还有一家广兴茶园。总而言之,北京的茶园大小四十余家,可谓是不胜枚举。
当时北京的茶园,可谓是一专多能。一方面,与南方的茶座一样也是喝茶的场所。但与此同,又可以边喝茶边看戏。也正因为功能的多样性,当时北京茶园的布局也是与众不同。
首先茶园的舞台,由四个柱子支起来。前三面都是可以观演,后面则是大墙。大墙挖俩洞作为上场门和下场门,一边写“出将”一边写“入相”。台底下观众席中间部分的条桌,和舞台是垂直放置。来这里的茶客,是一边喝茶谈事一边看戏。一杯清茶,可以很快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时的北京茶园,具有相当强的社交属性。
清朝茶园的茶客主要是会朋友,顺带着听听戏。以喝茶为主的这部分座位,多称为“池座”。两边桌子的位置,则叫做“两廊”,不是垂直摆放,更加便于看戏。但有趣的是,旁边方便看戏的这个票反而便宜。一楼最后面就没有桌子了,只有一排高凳。原来当时的茶园设计不够科学,整个园子就是一个平地。所以最后一排,就设计了高凳,以求视线不被前排观众遮挡。这个位置叫“背大墙的”,价格是最便宜。您先给点小费,就可以坐了。别看高凳便宜,可还专门有人抢。为什么呢?这个方便给台上叫好。民国以后,高凳完全取消,转而变成弹压席。茶园的楼上还有官座,也叫包厢,坐上四到六个人没问题,是相对高级的享受。
京剧史上大名鼎鼎的同光十三绝,当时便都是在北京茶园里演出。那时北京茶园里的戏曲,可谓是名角荟萃精彩纷呈。但是当时在北京茶园听戏却不买票,进去只给茶钱,同时给伙计小费。价格非常便宜,茶钱是十大枚,小费是两大枚。可以说,北京的茶园是上至达官显贵,下到贩夫走卒都能享受的休闲场所。这也正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当中,客无贵贱爱茶者珍的思想。
清 沈容圃绘《同光十三绝》
当时北京茶园在门口把门儿的人叫“坎子”。别小瞧这份工作,干好了很不容易。一方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且还得跟这一带地面儿上的人熟识。进了茶园大门,给客人提茶壶的人叫“茶房”。虽然不卖票,但是好的座位茶房都给熟悉的客人占上了。所以要是第一次进去听戏,您也得跟茶房搞好关系或是多给小费才行。北京的茶园里,一直没有实行对号入座。一直到了前门外西柳树井第一舞台开业以后,北京城才慢慢有了对号入座的概念。
在老北京的茶园看戏时,喝茶的品种并不太丰富。当时北京主要流行喝香片,花色品种大致就是茉莉双窨、茉莉小叶、茉莉大方、珠兰香片等几大类。除去喝园子里卖的茶叶,客人也可以自己带茶,交给茶房去冲泡。到时候茶房把茶壶端来,把茶叶的包装纸往壶口一插,就表示证明是您带来的茶叶了。当然,虽然是自己带茶,茶资还是照付。其实自己带茶的人,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追求一种享受和闲情罢了。
1.《(喝茶的座位怎么写)喝茶英语单词怎么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喝茶的座位怎么写)喝茶英语单词怎么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327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