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条《从背背佳到小罐茶,你还要被收多少“智商税”?》的新闻,又把小罐茶这个品牌提到了风口浪尖上。撇开营销手段不说,单从制茶的专业性上,小罐茶究竟值不值那么多钱呢?我们看看多杰老师怎么说~
文/杨多杰
“小罐茶”,火了有一阵了。
为什么说它火了?因为最近一段时间,连它的山寨版都出现了。也就是说,“小罐茶”从某个层面讲,带起来一股茶界“风向”。已经开始被模仿,至于超越没超越,那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让我谈,对于“小罐茶”的直观感受,那就是一个字——贵!
(表格中商品价格来源于某品牌旗舰店)
当然,中国茶叶卖的贵,也不是新鲜事。
我们只是要探究一下,“小罐茶”到底凭什么这么贵!
◆◆
“小罐茶”的三个“亮点”?
◆◆
“小罐茶”对于广告,投入真的很大。央视黄金时段,一个广告片就是3分钟。不知道,还以为茶叶纪录片呢!在漫长的广告中,我剥离出了三个主要卖点:大师牛、选料精、包装棒。
首先,卖大师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股风气最早起于紫砂壶,名家壶被炒的很贵,所谓也更具收藏价值。后来这个手法,被茶叶广泛“借鉴”。
“小罐茶”打造八位大师制茶的概念,不算是新招了!
可是这八位大师,也都上了年纪,外加上代言活动繁忙,哪有时间亲自作茶呢?那如果不是这八位亲自做的,又把老先生们的大照片贴的满处都是,这又是几个意思呢?
再说选料精,也不是什么新玩法。当年金骏眉起家,打的就是选料精良的牌。长久以来,红茶都是用叶子或是一芽一叶。人家金骏眉,用纯芽头制作红茶,一举成名。
“小罐茶”的宣传中,说黄山毛峰一人一天采茶二三两。显然,这是夸大的宣传。是您选料太精,还是您请的工人太笨呢?“选料精良”的概念,本也算一张好牌。但“小罐茶”,没吃透,也没打好。
当然,它宣传真正的立足点,还在于“包装棒”。产品名字里就带出来了——用小罐子装茶。这一点,才是“小罐茶”所谓的“核心精神”
“小罐茶”的这种包装形式,也正是本文主要需要讨论的部分。
“小罐茶”产品中心负责人于进江先生认为:“好的茶叶,每一次打开让它接触空气,它其实都是对茶的一种伤害”(摘录自广告)。于是乎,“小罐茶”就采取了“高大上”的真空充氮技术,彻底让茶叶与世隔绝。
这种包装形式,就是“小罐茶”的主要卖点。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种包装形式,反映了“小罐茶”设计团队的“茶叶储存观”。
◆◆
神秘的充氮技术?
◆◆
先说说“小罐茶”这种充氮的包装形式,真算不上高级。幸亏杨老师是理科生出身,这点化学知识还是有的。下面,让我来讲给大家听。
首先,氮气虽不属于惰性气体,但确实很稳定。两个氮原子之间是三键,键能是九百多千焦/摩尔。由于它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和其他物质反应,所以被广泛运用到了食物保鲜环节之中。
按照“小罐茶”的说法,与空气的接触,对于茶叶是一种伤害。那将包装中充入氮气,就可以将空气排出,从而避免茶叶被“伤害”。其次,包装内充满了氮气,还能保护食品外观而不易挤压变形。
有人要问,那什么不用氦氖氩氪氙氡这样的惰性气体呢?那岂不是更稳定,茶叶更不容易“受伤”么?当然可以用惰性气体,但是成本会很高!氮气空气中就很多,稳定性不错,价格还极低。
◆◆
茶叶充氮就会贵?
◆◆
解决了原理,咱们再来看技术层面。充氮的技术的推广,已经有很多年了。但不是在茶叶领域,而是在薯片或是杏仁粉的保存。
油炸的薯片或是炒熟的杏仁粉里,都含有大量的油脂。时间一久,自然容易变味。所以厂家,就利用充氮技术予以保持鲜味。我们现在买到的薯片都是包装鼓鼓的,其实里面充的就是氮气。
换句话说,“小罐茶”所谓高级的充氮技术,其实就是薯片保鲜的技术。
将充氮技术运用到茶叶上,大体是台湾茶界先做的尝试。时间也不久,大致5年前开始试验。机器多是从日本进口,价格在新台币1000万左右(折合人民币200余万元)。由于日本是为粉末状的抹茶充氮,所以与中国茶的条索还不完全相同。所以,我这次到台湾也见到了改良版的茶叶充氮机。
在台湾,茶行一般不会自己购买这种机器。因为有专门的加工厂,可以帮忙给茶叶充氮。一般要求每次加工量,不低于15台斤(台湾计量单位600g/斤)。
不要以为沾上高科技就会很贵,其实茶叶充氮加工价格非常低廉。
以8g一包为例,一斤茶可以分成75包(台湾计量单位600g/斤)。每包的包装袋加包装工资共为1.8新台币。也就是说,茶叶的充氮加工为135新台币/斤,折合人民币大致在不到40元/斤。
由此可见,充氮技术既不神秘也不昂贵。
想想也是,连薯片都敢用的技术,想必也贵不到哪里去。
毕竟,人家薯片不是大师作,也不敢卖那么贵。
◆◆
茶叶需要充氮么?
◆◆
下面一个问题,我们来讨论一下,茶叶到底是不是需要用“小罐”来保护。
按照“小罐茶”江先生的话说,茶叶与空气接触就是一种伤害。那在茶叶充氮技术出现之前,茶叶是不是已经被伤害了好几千年了呢?
按“小罐茶”的逻辑说到这里,真是不禁要心疼一下苦命的中国茶了!
茶叶与薯片不同,里面没有那么多易氧化的物质。相反,与空气的适当接触,有利于茶叶的进一步转化。
在台湾,一般焙火乌龙茶或红茶制作出来后,都会存半年左右再销售。老辈传下来的经验认为,适当存放转化过的茶叶滋味更为醇厚。
有人会反问,那绿茶或是轻发酵的乌龙呢?不是应该真空或是冷藏保存吗?其实,也根本不用。
首先,作为喝茶之人,我不建议您大量屯绿茶或是轻发酵乌龙。一次买个四两半斤,就能喝很久呢。换句话说,您买绿茶时算一下量,刚好够半年左右喝的就可以了。
在这半年期间,茶叶只要在避光防潮隔绝异味的容器中,就可以很好地保存。适当漏进来的空气,其实反倒可以使茶叶中的一些物质适当转化,口感更为醇厚。
我有一位好朋友,自己种植太平猴魁。绿茶,好像是越新越值钱。可她自己,却偏要把新茶放置两三个月再喝。问其原因,只是说新茶放放,喝着舒服。她,不愧是位了解茶性之人。
其实不管是抽真空、冷藏或是充氮技术,都是厂家或是商家保存大批量货物时用的办法。人家一次就做了好几吨茶叶,自然不可能一下子销完。有时候,销售周期甚至长达一年。那么,他们自然要想一些保鲜的办法,这无可厚非。
但和终端消费者谈充氮技术,其实意义不大。
“小罐茶”,是一定要将茶叶当成薯片对待。不管红绿青白黑,一律充氮。
那么它是在抬高中国茶?亦是在轻视中国茶呢?
可是像它所售卖的熟普洱、白茶、滇红等,也需要与空气隔绝么?
没有了空气,茶叶无法与氧气和水分接触,那就谈不到后期的转化和陈化了。
看文章的都是懂茶人,白茶、黑茶的基本知识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小罐茶”,偷换了一个概念。他们认为:无氧既正确!
事实上,茶叶顶级的储存环境,并不应该是无氧的环境。
◆◆
小结
◆◆
至于“小罐茶”不管什么茶,一律4g一泡的包装方法,我也是无力吐槽了。
中国茶,其魅力就在于品种多样,口感丰富。冲泡方法与保存方式,也是因茶而异。
“小罐茶”的包装,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茶的个性。
“小罐茶”,没有读懂中国茶。
成功的存茶,不仅仅是防止茶叶变质。
成功的存茶,更不是要茶与空气隔绝。
成功的存茶,是要将茶“转化”的更好。
古人,没有那么蠢笨。
今人,没有那么聪明。
“小罐茶”的设计团队,不妨先读读《茶经》。
本文作者:杨多杰
历史文献硕士 茶文化讲师 研究方向为茶文献、中国茶文化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多聊茶(ID:duoliaocha)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 吃喝玩乐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 北京文艺广播FM87.6
商务合作电话:
1.《[小罐茶怎么饮用]小罐茶怎么没有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罐茶怎么饮用]小罐茶怎么没有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328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