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说花美,会有人说‘也有不美的花’”。

“预想到会有这种抱怨,于是写道,‘有美丽的花,也有不美的花’”。

“这基本是废话,让所有人都认同的文字当然称不上表达“。

铃木光司的这段话,能让所有文字工作者都有所共鸣。

什么时候,表达竟成了一种需要勇气的事物?

提笔忘字——

怕纠纷,怕不全面,怕意见理念不合……

故而,落笔之前,瞻前顾后;踌躇满志,却不敢落笔成文。

村姑陈也有过这种时候。

好在,当时有大大咧咧的李麻花插科打诨。

泡茶过程中实践出真知的惊喜,也让“表达”的底气更加充足。

“表达理念”,不再成为村姑陈惧怕的事情。

撸起袖子,又是挥斥方遒。

今日要说起的,便是那些在茶圈呼风唤雨已久的理念定义——

它们,究竟是不是真理?

《2》

“不苦不涩不是茶”?

苦、涩,这两个字和茶的纠葛,可谓生生世世,由来已久。

“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就连文人墨客笔下的茶,也要拉着“苦”味做文章。

好端端地喝一杯茶,若是没有苦涩滋味,甚至都不能说是喝茶似的!

然而,苦和涩,当真是茶的必要“调味品”?

解答这个问题前,先得看看茶叶中的滋味构成者——

水浸出物。

在茶叶的700多种内物质当中,水浸出物的存在,是茶汤滋味的主要来源。

其中,涩味来自水浸出物中的多酚类物质。

多酚类物质,包括儿茶素,酚酸,缩酚酸等物质。

儿茶素,是影响茶汤苦涩的重要来源。

这一味物质,在嫩芽叶中的含量较高,老叶片的含量中较低。

因此,在白茶的采摘中,嫩芽嫩叶的白牡丹和白毫银针,儿茶素的含量比寿眉高。

但,这却不意味着白牡丹和白毫银针便会“涩”味惊人。

儿茶素的含量,还取决于树种,茶叶的品级,光照的存在。

挚爱抹茶的日本人,为了抵御这一味“涩”,在种植绿茶的时候采用遮阴的手段。

如此,茶叶中的茶多酚形成便会降低。

而对于这种理论,曾有学者研究过——

遮阴后的茶树,茶多酚和粗纤维的含量都会降低,嫩度增加,香气较好。

因此,品质好的白茶——高山白茶。

它们的成长,有云雾遮掩阳光,周围的竹林形成遮阴。

因此,高山白茶的叶片中,茶多酚的含量便会较低。

白茶中的涩味,很显然,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定量。

不同的茶,不同的工艺,诞生了不同程度的“苦”。

如此,不同的茶类,苦味各有不同。

茶叶中的苦味,常常来自于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青素等物质。

苦,往往与涩相伴而生。

不涩的茶,苦味自然也会单薄些。

而苦的茶,往往便带了一股涩味。

既然有涩味较低的茶,与此同时,它的苦味也较低。

此时,鲜嫩程度较高的茶叶,苦味也会跟着重些。

“不苦不涩不是茶”,意指不苦不涩的茶,便不是好茶。

这样的说法,着实太过片面。

尤其是在白茶的世界中——

老白茶,甘润圆满,滋味甜润,怎是苦涩能够描摹的滋味?

而优质的老白茶,难道便不是好茶?

茶,不止六大茶类,“不苦不涩不是茶”,早已落伍!

《3》

白茶性寒?

食物,它们的“性子”常常与色彩相关。

辣椒,红艳艳,暖色调的外型,揭露了它燥热的内在。

一杯绿茶,叶片鲜绿,茶汤淡雅,寒凉的茶性,不言而喻。

因此,白茶常有“寒”的误会,是它的外型留给人错误的第一印象。

尤其是春白茶,白毫的白和叶子的绿相间——

绿白交织,仿佛自带“寒”意。

再加上古籍的证词:

“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

白茶性寒,似乎该盖棺定论了!

然而,果真如此?

非也,这一结论,太过狭隘!

说起性寒,得先理解“性寒”的真正意义。

寒性食物,是从中医养生理念而来的,中医,将食物分为“四性”——

寒、凉、温、热。

其中,寒性的食物,适用于发热、口渴、烦躁的现象,有助于清热解毒。

而将这一要素定义到白茶的身上,不难发现,新、老白茶,大有不同!

新茶时期的白茶,从采摘到制作成茶,时间不到一年。

在这个时候,茶叶中的各种内物质正处于最活泼,内物质含量最高的阶段。

因此,新白茶,绝对是夏季清凉的一把好手。

然而,新白茶的清心降燥,却不表明它性寒——

清凉和寒凉,一字之差,却是茶性的巨大差别。

新白茶,是一种性清凉的茶类。

很多人将其归到寒性的食物中,是因为他们喝完新白茶的体验——

胃承受能力较弱的茶友,对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存在最为敏感。

对于他们而言,晨起、或是空腹喝下一杯新白茶,很容易造成胃部不适。

此时,白茶,便给他们留下了寒凉的错觉。

新白茶清凉,老白茶,则更加远离“性寒”的谣言。

白茶,是一种后期陈化的茶,从新茶到老茶的三年中,内物质不断变化。

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逐年减少,新生黄酮类化合物。

如此,老白茶完成了从性清凉到性温的转化。

茶多酚咖啡碱等较为刺激的内物质减少,茶汤从此更加清润温和。

白茶,一生的茶性,都与“寒”搭不上边。

新白茶时期,它是夏季燥热时的一杯清凉解暑。

陈白茶老白茶时期,它是冬季清冷时的一杯温和暖胃。

“白茶性苦寒”?

错,还是尽快更新对白茶印象的资料库吧!

《4》

没洗过的茶,不能喝?

泡茶,无非是茶叶与清水的交融。

但,茶叶和清水,却各自有各自的讲究。

茶叶本身,除了品质的纠葛,它的干净与否,一直让无数茶友耿耿于怀。

因此,“洗茶”诞生了。

屠隆的《茶说》说:

“凡烹蒸,先以热汤洗,去其尘垢冷气,而烹之则美。”

这一步骤,顾名思义,是指冲泡之前,将茶叶用水清洗——

用沸水快冲茶叶,浸泡一会,再将茶水倒掉。

这,便是最常见的“洗茶”方式。

当然,也有茶友将其称之为润茶、醒茶。

同一步骤,换了个称呼,在这两个称呼下,“洗茶”,是为了更好地激发茶性。

不约而同,无论茶友执着的是洗茶、润茶、还是醒茶,在他们眼中——

没经过“洗茶”这道工序的茶,都不能喝。

然而洗茶,真有其用?

对于求个“干净”的茶友,洗茶的作用其实甚小!

在这一短暂的茶水交接瞬间,茶叶遇水吸水、变得饱胀。

此时,若是茶叶不干净,它身上的灰尘细菌,也难以从茶叶上脱落。

出水的时候,更是被茶叶拦截,并非“顺水而出”。

求个“干净”,倒不如挑选品质优秀的茶。

好茶,在制作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沾染尘埃的机会。

比如高山白茶,产区空气洁净,采茶制茶时处处小心,制好封箱——

如此,根本没有接触灰尘细菌的机会。

选好茶叶,才是干净的第一要义。

对着劣茶“洗茶”,也不过只是洗个心里安慰。

另一方面,试图以洗茶的方式激发茶性,则不能让六大茶类一概而论。

对于工艺简单,内物质丰厚的白茶而言,洗茶,是一种毫无必要的行为。

它的丰厚内质,遇水而溶,内质的释放,几乎快到了极致。

故而冲泡白茶,往往需要快出水。

若是将所谓“润茶”“醒茶”的第一道茶汤倒去,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而绿茶、黄茶、红茶,它们与白茶一般——

在工艺优秀的情况下,用沸水“激发茶性”倒尽,同样浪费。

需要以第一冲沸水激发茶性的茶,往往是陈年黑茶和普洱。

这两种茶,陈放的时间极长。

且在陈化的过程中,水分、温度、霉菌都会帮助陈化。

因此,对于这两种茶,醒茶润茶,能帮助它们的滋味焕然一新,铅华洗尽。

“没洗过的茶不能喝”,不过是想当然的揣测。

六大茶类,个性各有不同——

洗不洗茶,应该从不同的茶性入手,对茶入座!

《5》

“不苦不涩不是茶”——

在这一语境下,鲜香醇爽、香清甘活的美妙,无人知晓。

“白茶性寒”的谣言,更是让无数茶友望茶却步,错过其滋味美妙。

“洗茶”,洗到最后,洗掉了好茶的美妙滋味,却洗不净劣茶自带的尘埃……

片面的定义,让茶的世界越来越窄,也让好茶的表现越来越艰难。

此时此刻,唯有亲身体验,才能知晓谣言背后真相的模样。

身在其中,方之其味。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1.《(什么花茶不苦)什么花茶不苦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花茶不苦)什么花茶不苦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353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