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俄罗斯建造的“贝尔哥罗德”号核潜艇正式下水,这艘长达184米的核潜艇比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台风”级核潜艇还长,加上这艘潜艇可以搭载神秘的“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 其下水消息引发外界的热议。“贝尔哥罗德”号是俄罗斯建造的最新型特种核潜艇,不但可以携带“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巨大的艇体还能携带此次发生事故的AC-31艇,执行情报搜集任务。
“贝尔哥罗德”号同样可以携带深水工作站
“贝尔哥罗德”号非常神秘,下水时俄罗斯官方只公布了尾部的照片“库尔斯克”号惨烈事件与参与救援的“抹香鲸”1972年,苏联启动了第一代核动力深水工作站研发项目,最初该项目包括1910型和1851型两个项目,前者绰号是 “抹香鲸”,这种大型鲸鱼常常潜入普通潜艇无法到达的千米深海底捕食大型乌贼,用其命名可算是名至其归。1851型绰号则是“大比目鱼”,也表明其主要在深海活动。1976年10月,按照时任海军司令员戈尔什科夫的命令,苏联海军开始组建第一批核动力深海工作站成员组。选拔条件包括至少在苏军潜艇部队服役5年以上且必须是苏共党员,身体素质方面则按照宇航员标准进行筛选,可见其都是苏军中的绝对精英。成员组组建工作选在了位于列宁格勒的第39潜艇旅旅部所在地并以此为掩护,1979年,前两批艇员开始进入培训,服役对象为第一艘1910型АС-13,同年6月,专为这些核动力深海工作站编成的第29独立潜艇旅在北方舰队成立,驻地为摩尔曼斯克的奥兰亚湾。由于严格保密,至今仍不清楚1910型的具体特征,只能判断其首艇大概于1977年开始在列宁格勒的海军部造船厂建造, 1982年11月才下水,1983年进行了工厂试验,到1988年12月才交付苏联海军。能够确认的是1910型只有АС-13/14两艘。相比第一代特种潜艇1840型,1910型完全是现代潜艇的水滴形构造,长69米,宽7米,水下排水量约2000吨。该艇采用双壳体艇体,钛合金制成的耐压壳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是生活、工作舱与动力舱。该艇的工作深度超过700米。除了传统的位于中轴线上的主推进螺旋桨,1910型还将艇体表面布置的桨舵推进器增加到6台,水下机动性能更强。由于工作深度大大超过人类生理极限,1910型也成为苏联第一种装备水下机械臂的特种潜艇,艇体上还装有电视/激光摄像机,探照灯,声呐等设备,此外还判断该艇装有至少6个可以伸缩的支架方便潜艇坐底作业。1988年秋,АС-13转移到北方舰队,然后其服役记录就消失了,直到1994年,一艘1910型在巴伦支海南部进行了一次航程约500海里的航行,考虑到该艇极低的水下航速,这次任务的时间可能不太短。1910型的再一次亮相就是惨烈的“库尔斯克”号事件。根据俄官方公布,执行任务的是АС-15。正是АС-15于2000年8月15日11时上报的消息,最终确定了К-141“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准确位置。需要指出的是,根据现有资料,1910型并没有任何水下救援设备,其在“库尔斯克”号事件中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完善的水下探测与抓取能力为调查事故原因提供支持,同时提前移走包含敏感信息的潜艇碎片,为国际救援扫清国家安全方面的障碍。
2000年8月,“库尔斯克”号救援期间出现的АС-15,该艇在此次事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不是直接救援尽管有资料认为所有1910系列都在2005年前退役,但到2009年北方舰队公布的现役舰艇名单上仍有3艘1910型。2005年3月2日,俄国防部与“小星星”造船厂签订协议维修和升级АС-15,2009年的2份合同金额超过4亿卢布,可见这些“抹香鲸”仍活跃在海洋中。
AS-15的第一批机组人员合影神秘的“大比目鱼”与深潜母舰与吨位庞大具备相当自航能力的“抹香鲸”不同,1851型“大比目鱼”长度仅44米,水下排水量约520吨,需要由母艇配合才能正常运作,其母舰最初为一艘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舰种和型号也相应也变更为судно-носитель АГС"。由于675型过于老旧,第二代母舰在深水核动力工作站项目开始之初便已开始研发,这就是09774型 ,这艘艇原本是一艘667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1983年开始改装,拆空了艇体中部的导弹舱,在艇体下部增加两个延伸的护翼,以将1851型系列半埋入自己腹部,导弹舱内增设潜水舱和对接舱室,可供两艇艇员以“干”状态在水下出入。1998年,该艇被正式命名为“奥伦堡”号,战术编号БС-411。2004年退役时该艇已经服役了34年,但“奥伦堡”号艇体并没有完全废弃,有照片显示其特种设备舱被切除并有可能用在了БС-136艇上,后者便是新一代的“奥伦堡”号09786型,项目代号“土壤-1” 。
俄罗斯网友制作的同比例示意图,从上到下分别是09787型母舰,和10831型,18510型,18511型,1910型四种深水工作站回到1851型核动力深水工作站 ,北约将其称为“X射线”级,从时间上看,1851型才是苏联第一种深水核动力工作站,其第一批乘员组于1978年就开始培训,1981年开工,1986年完成了第一次水下对接测试后于同年加入北方舰队第29独立潜艇旅,作为测试对象的675Н随即功成身退,“奥伦堡”号接替。二号艇和三号艇是1851型为量产型号,在1995年前完成,长度增加到55米,排水量也超过700吨。“大比目鱼”系列仍是钛合金艇体,但其保密程度甚至超过后面提到的1083型核动力深水工作站,外界至今不清楚其大概构造,尤其是其极小的排水量,如何布置核反应堆是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据猜测,1910型和1851型虽然都是核动力,但都只是装有宇航级核动力电池而已,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潜用核反应堆。这种电池通常用在人造卫星或无人探测器上,结构简单,在深空中不需要太过考虑其发射性危害。核动力相比常规动力持续而且稳定且高效,能支持更多设备持续稳定工作,这是美苏特种潜艇均已核动力为主的主要原因,但相比常规的核反应堆,核动力电池也有功率较低的缺点,因而载艇的水下航速都相当低。目前状态最好的AC-35在2017年结束了长达数年的修理和升级,是俄罗斯海军最主要的核动力深潜工作站之一,母舰则变更为更新的09787型深水工作站母舰。这是俄罗斯第一种自行研制的深水工作站母舰,前身是1989年服役的667БДРМ型战略导弹核潜艇的三号艇“莫斯科地区”号,2015年后,09787型深水工作站母舰的情况较为复杂,由于资金问题,该艇的施工经费据称部分来自于俄石油公司的援助,所以其活动也或多或少带有更多商业色彩,然而这也给了俄军以商业科考行动为掩护进行深海秘密行动的机会。相对于667БДРМ战略导弹核潜艇巨大的导弹舱,09787型深水工作站母舰仍旧保留了龟背构造,但非常低矮而且流线型,显然是参考了955型战略导弹核潜艇的设计,长度更是从166米增加到174米。 2017年12月,该艇进行了1083KM项目的深海测试。鉴于667БДРМ仍是俄海军水下核反击力量的主力之一,09787型深水工作站母舰自然也是各类核动力深水工作站母舰中最为强大的,该艇下水时进行了公开报道,但包含关键信息的深潜舱位置仍不予示人,但其艇体表面极为优良的工艺可以证明俄军对其的重视程度。今年4月下水的“贝尔哥罗德”号是俄罗斯目前建造的最新型深潜母舰,该艇由945A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的12号艇改装而来,为了携带深水工作站,艇体进行了加长,满载排水量超过3万吨。
俄罗斯网友制作的同比例示意图,从上到下分别是09787型母舰和10831型,18510型,18511型,1910型四种深水工作站资料链接:早期探索1840型潜艇1840型是根据苏联部长会议第872-285号决议发展的特种潜艇,除了“波浪”设计局外,苏联海军国家研究所也参与了开发。这种潜艇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取而代之的是特殊的推进系统,其动力来源虽然也是常规的柴电,但装有4个可以收放的桨舵推进器,通过电动调节可以使其与艇体中轴线形成45°夹角,配合两个3吨级深水锚装置,可以使该艇在水下300米深处抛锚或者以各种姿态进行水下垂直与水平运动或悬浮,具有极强的水下低速机动和定位能力,最大水下航速8节。
孔雀石设计局官方文献中出现的1840型潜水舱系统示意图,该系统过于复杂而且工作能力低下,使苏联决定发展新一代机械工作系统1840型的工作方式主要靠潜水员出舱活动,因此在艇体中部设置了两个上下堆叠的潜水舱。潜水员出舱后可以完成深水打捞、救援和实验等任务。1840型由高强度钢焊接而成,完工后曾进行了极限375米的深潜测试,据称曾有记录进行300米深度的潜水员出舱测试,能支持潜水员在300米深度进行长达2小时40分钟的连续出舱作业,该艇于1990年在列宁格勒退出现役时,舰龄只有10年。以现在的眼光看,1840型的实际工作能力非常有限,但却为苏/俄后续的特殊工作潜艇奠定了基础。
1.《深海贝尔 技术派|神秘的存在 :俄深海科研事故背后的特种潜艇(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深海贝尔 技术派|神秘的存在 :俄深海科研事故背后的特种潜艇(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7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