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网记者走进武昌医院重症病房,体验抗疫一线工作高强度
■中国军网记者 高辉
1月28日中午12时30分,正在武汉报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军网记者,跟随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西京医院重症医疗组7名医护人员从驻地出发,前往武昌医院重症监护室。
带队的副组长宋立强医生在途中向分队成员强调自身防护注意事项。
车行约10分钟,我们即到达武昌医院。这所由综合医院临时改为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医院,医患分入制度和防护缓冲区规划已经建立,救治转运秩序井然,各项基本防护设施仍在进一步完善、加强。进入医院后,记者随同所有分队成员紧张而有序地做着防护准备。防护装备有N95口罩、护目镜、帽子、内防护服、内鞋套、外鞋套、外防护服、手套及面屏等,穿戴先后顺序都有规范的流程,容不得半点马虎。
胡世颉医生正在防护服上做标记。
因为穿上防护服后彼此之间很难辨认,通常大家会在最外层衣服上用记号笔写下自己的单位和姓名,也会写上“加油”等相互鼓劲的话语。
宋立强副组长帮助记者穿上严丝合缝的防护装备,确保绝对安全。胡世颉 摄
经过两道缓冲区后,大家来到重症监护室门前,医护人员在做最后的互检互查。
“武汉加油!”成为队员们的共同心声。
13时,宋立强副组长带领医护团队接班后,迅速投入对患者的监测、诊治及护理中。
武昌医院重症监护室里共有14张病床,患者病情各不相同。医护团队巡视了患者的整体病情,掌握了护理组提供的监护指标和动态变化,并针对5名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呼吸机模式与参数及最新外周血指标,进行认真分析与判断,在病程记录中做了具体描述。
医生仔细询问患者的主观症状。
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接触不到外面的亲友,给他们心灵上的慰藉也至关重要。解答患者问题、消除患者疑虑、降低患者焦虑、增强患者信心,是每个医护人员必做的功课。在现场,记者从病患的角度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春风化雨、细致入微”。医生在解答一名患者关于食欲不振的问题时,从生理到心理再到常理,像拉家常那样入情入理分析,既科学严谨又通俗易懂,给了患者“我很快就会康复”的希望。
护士精心辅助患者进食。
军地医护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重症患者的病情虽没有难倒临床经验丰富的宋立强医生,但湖北当地土话却让他犯了难,有时全凭身边的地方医生当“翻译”。已连轴转了近30天的武昌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徐亮,遇有新患者进住,必在第一时间与军队专家组会诊讨论,共同制定救治方案。
地方护理组为军队护理组讲解仪器操作规程。
军地医生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疫魔”。
徐亮主任与宋立强副组长讨论患者病情。
军地专家共同会诊制定诊疗方案。
早上新出院的两名患者腾出床位后,下午很快就住进了新的病人,查床、会诊、制定救治方案、下医嘱……这边还没忙完,普通病区的重症患者会诊电话就已经催了几次,医疗队的专家马不停蹄地询问病史、了解主观症状,在呼吸支持或床旁透析等方面提出详细建议。
医疗队专家赶往普通病区会诊。
不知不觉中4个多小时过去了。由于带有采访装备,入科前曾被反复警告不要触碰接触任何地方的记者,实在累得不行了,只好坐在医生办公室的椅子上歇上一会儿。真不敢想象,抗疫一线竟是这样的工作强度,而这已经是这个医护团队4天里第5次轮班了!
经过严格的脱衣程序及消杀清洁处理,记者走出了医院大楼,有一种如释重负、重获新生的感觉。没有切身体会就无法感知医护人员的艰辛,他们从进重症监护室的那一刻起就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救治工作当中,根本没有时间考虑恐惧,也来不及体会苦累,因为他们的思维全部投入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的战斗中。防护眼镜上不断出现的雾气,显示医护人员在持续付出着精力和体力。他们也不能懈怠,因为稍有懈怠也许就会在岗位上倒下。
望着华灯初上的武汉街头,记者感慨万千。“武汉加油”的巨大荧光屏也映照着同车医护人员坚毅的眼神。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级政府的精准施策,有全国人民的支援助力,有军地医务人员并肩作战,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1.《武昌医院 军网记者走进武昌医院重症病房,体验抗疫一线工作高强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武昌医院 军网记者走进武昌医院重症病房,体验抗疫一线工作高强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4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