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前党卫军“帝国”装甲师第2装甲团第4连“黑豹”车长恩斯特·巴克曼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哪种敌军坦克最令你畏惧?”这位曾经击毁过80辆敌军坦克并荣获骑士十字勋章的王牌坦克兵当时这样回答:“在东线是斯大林坦克,在西线则是美国飞机!”这个答案的后半段似乎答非所问,却是巴克曼从战场的亲身经历中得出的深切体会。
■ “帝国”师著名“黑豹”王牌巴克曼荣获骑士十字勋章的签名照。
在1944年夏季的诺曼底战场上,当时还是党卫军上士的巴克曼作为“黑豹”坦克车长随“帝国”师开赴前线,抵御英美盟军的进攻。1944年7月27日,巴克曼指挥424号“黑豹”坦克在勒洛雷小镇外的公路拐角处单枪匹马伏击了美军装甲纵队,凭借“黑豹”坦克的优异性能和车组成员的丰富经验,给美军以迎头痛击,先后击毁了9辆“谢尔曼”和大量其他车辆。这次经典的单车阻击战被称为“巴克曼之角”,他本人因此名声大噪,于一个月后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然而,在这次成名之战中,真正对巴克曼构成威胁的并非美军坦克,而是美军飞机!在交战及撤退过程中,巴克曼的坦克曾两度遭到美军战斗轰炸机的袭击,一度令坦克瘫痪,他本人也被炸弹破片击伤。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巴克曼才会在数十年后给出了那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 描绘“巴克曼之角”战斗的画作,注意透过树木枝叶可以看到空中飞翔的美军战斗机。
不仅仅巴克曼本人有这样的感受,实际上在二战后期整个德国陆军对于西线战场上英美盟军的空中优势颇为忌惮,频繁的轰炸扫射迫使德军只能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进行机动,严重影响作战行动的展开。同时,在东线战场上德军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素有“黑死神”之称的苏军伊尔-2强击机的呼啸令德军不寒而栗。然而,时间前推三四年,不论是1940年的西欧战役,还是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德军地面部队都不会为来自空中的威胁而担忧,当时统治战场天空的还是机翼绘有铁十字的“梅塞施密特”,它们与高炮部队一道为狂飙突进的德军装甲部队保驾护航,共同缔造了闪电战的辉煌。时过境迁,到战争后期德国陆军在各个战场上都遭遇了野战防空的危机,那么在战争期间,德军的野战防空作战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就为各位读者做一番梳理。
■ 这幅画作描绘了东线战场上苏军伊尔-2强击机攻击德军车队的场面。在战争中后期,德军在东西两线都遭遇严重的空中威胁。
二战的陆战战场相比一战时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航空兵可以为地面部队提供有力的支援,军用飞机性能的提升和战术的创新使得航空兵能够充分利用机动优势对敌军前沿及纵深实施空中打击,从而为己方地面部队的作战提供帮助,甚至可能扭转地面的战局走向。与之相对,陆军部队在作战时也必须考虑到敌方航空兵的威胁,从而产生了野战防空这一新型的作战形式。
在二战时期,地面部队在野战条件下防御敌方空袭主要依靠三种手段:一、己方战斗机的掩护;二、己方防空部队使用高射炮组织对空火力;三、利用伪装、机动、烟幕、地形、地物等隐蔽自身,规避敌军空袭。第一种属于主动防御,第二、三种为被动防御。从效果上看,第一种最好,夺取制空权,将敌方飞机驱逐出战场,自然不用担心空袭;第二种次之,以地面防空火力阻止或干扰敌方空袭,确保己方行动;第三种最差,东躲西藏,只求自保,将严重影响作战行动。二战德军的野战防空无外乎这三种手段,其中第三种不用讨论,关于战场伪装及利用地形是各国陆军都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不仅仅是为了防空,也是常规作战的需要。下面主要讨论前两种手段。
在二战初期德军的作战体系中,野战防空其实主要是德国空军的职责,夺取战场制空权,支援和掩护己方地面部队是德国空军的主要作战任务。此外,在战争爆发时绝大多数德军高炮部队也都属于空军序列,戈林不仅把所有能飞的都抓在手中,能打飞机的也不放过。在1939年9月开战时,德国空军拥有657个重型高炮连和560个轻型高炮连,而德国陆军仅有8个高炮连。在作战上,德国空军的重型高炮连主要负责要地防空,轻型高炮连则跟随陆军部队行动,执行野战防空任务,不过重型高炮连参与野战行动也很常见,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时任第7装甲师师长的隆美尔首创88炮打坦克,就是从战场附近的一个空军高炮连拉的壮丁。
■ 这幅画作表现了安装在半履带车上的四联装20毫米高射炮在战场上进行对空射击。
然而,无论德国陆军怎样增编防空部队,改进防空武器,面对盟军和苏军的空中优势都是徒劳的,毕竟面对数量众多、来去如风、迅如惊雷的敌方战机,德军高炮部队始终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在战争后期,德军更多地依赖天气条件躲避盟军的空中打击,比如德军在西线的最后攻势——1944年12月的阿登战役就特意选择在盟军飞机难以升空的恶劣天气下发起进攻,然而一旦云开日现,盟国空军大举出击,整个攻势在短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实际上,德国陆军的防空部队在地面战斗中的效能怕要强于防空作战,88毫米高射炮是上打飞机、下打坦克的全能选手,而20毫米、37毫米小口径速射炮是对付步兵密集冲锋的利器。归根到底,野战防空最可靠的保证还是时刻飞在头顶上的己方战斗机。
■ 二战的史实告诉我们,即便最强大的地面力量也只有在头顶飞着己方飞机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如果没有天空中的Bf 109,这幅画上的“老虎”和“谢尔曼”很可能会更换角色。
■ 德国空军高炮部队的炮手们在操纵Flak 37型88毫米高射炮。
■ 德国陆军防空部队装备的车载型Flak 38型20毫米高射炮。
应该说,在1942年之前,德军在野战防空方面基本没有太大的压力,因为德国空军占据着明显的优势,通常在战役初期就掌握了制空权,有效遏制了敌方航空兵的行动,从而为地面部队撑起保护伞,同时空军高炮部队还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这里举一个成功的野战防空战例:1940年5月14日,为了阻止德军主力渡过默兹河,英法空军大举出动,空袭色当前线的德军渡口,结果遭到德军战斗机和高射炮部队的有力阻击。德军JG2、JG53、JG 77联队的Bf 109以及ZG76联队的Bf 110频繁升空拦截,全天出动814架次,宣称击落89架敌机。德军高炮部队同样不甘示弱,守卫渡口的第102高炮团不仅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摧毁法军火力点,在防空作战中也是战果累累,根据该团作战日志记载,当日击落敌机112架,与战斗机部队一道确保了渡口的安全,保证了陆军部队的顺利推进。英法盟军在一天之内损失了60%的轰炸机,空中反击宣告失败。这一天在德军战史上被记载为“战斗机日”和“高射炮日”,充分证明了战争初期德军野战防空作战的卓越效能。
■ 反映1940年法国战役时,德国空军高炮部队掩护渡口、抵御空袭的画作。
然而,德军在野战防空上的优势从1942年开始就逐步丧失了,这首先归因于德国空军经过长期消耗,实力衰退,而盟军和苏军的空中力量不断加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逐渐追平和超越了德国空军,从而掌握了前线的战场制空权;另一方面,从1942年开始,英美空军开始联合对德国及其占领区实施战略轰炸行动,使得德国本土防空压力骤增,德国空军被迫将大量战斗机和高射炮调回本土执行防空任务,从而削弱了前线的野战防空力量,无力为陆军提供有效的空中掩护。在这一背景下,德国陆军只能依靠自身的防空部队承担起抵御空袭的重任,因此从战争中期开始在德国陆军的部队编制内开始大量组建、扩充高炮部队。
■ 这幅画作表现了在战争后期的西线战场上,德军88毫米高射炮与低空攻击的美军P-47战斗机交战。
在战争初期,德国陆军的步兵师、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几乎都没有编入专门的防空单位,多是临时将空军高炮部队或陆军直属高炮部队加强给作战单位。但是,到战争中后期,德军各型作战师的编制中都增加了固定的防空单位,提供一定的野战防空能力。比如1944型步兵师中在师属反坦克营内编有一个防空连,装备12门20毫米高射炮。装甲部队在攻防行动中充当着核心主力的角色,必然会遭到敌方飞机的猛烈攻击,因此其编制内的防空单位实力更强,在师建制内编有一个独立的摩托化防空营,下辖营部连、2个重型高炮连和2个轻型高炮连,此外坦克、步兵单位内也编有防空连或防空排,提供伴随防空火力。按照战争后期的标准建制,德军装甲掷弹兵师装备20毫米高射炮75门、88毫米高射炮8门;陆军装甲师装备20毫米高射炮74门、37毫米高射炮8门、88毫米高射炮8门;党卫军装甲师装备20毫米高射炮114门、37毫米高射炮8门、88毫米高射炮12门。
■ 德军“大德意志”师防空单位装备的四联装20毫米高射炮。
■ 党卫军高炮部队的炮手们在操纵88毫米高射炮进行防空作战。
此外,为了提高野战防空作战的效能,德军还努力推进防空武器的自行化改造,提升野战防空部队的机动能力,加快反应速度,强化作战能力。在战争前期,陆军和空军的高炮部队主要装备拖曳式高射炮,需要预设阵地和放列,反应速度慢,往往跟不上机械化部队的机动节奏,也难于对突发的空袭做出有效应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军在1940年法国战役后尝试将轻型高射炮安装在轮式或半履带式底盘上,改装了一系列自行高射炮,装备到机械化部队当中。到战争中后期,德军更是开发出采用坦克底盘的自行高射炮,进一步提高了战场生存性,比如“家俱搬运车”、“东风”、“旋风”、“球形闪电”等,可以做到即停即打,灵活机动,密切支援,德军甚至计划编成混编各型自行高射炮的特种装甲防空连,为装甲部队提供贴身护卫。
1.《恩斯特巴克曼 德军的野战防空作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恩斯特巴克曼 德军的野战防空作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56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