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8年“3·14”海战后,中国海军发现南海方向缺乏大型舰艇,无法有效维持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以及相关的巡逻执勤等日常任务,因此紧急建造一款大型舰艇。由于此类舰艇所需承担的任务不是很重,主要应对日常任务、配合鱼雷艇和导弹艇发动攻击,不太需要应付高强度现代海战,加之当时中国作战舰艇技术羸弱,已服役多年的053H1映入中国海军视野。
053H1G型于053H1后期型的区别
尽管当时中国海军已有采用全封闭、全空调、长桥楼结构的053H2型护卫舰,但是053H2型并不太成功,直到053H2G型出现方才成为较为成熟的型号。相比之下,053H1型技术更为成熟,通过借鉴053H2的新技术和新设计同样可以满足低强度海战需求。因此,新一批南海型护卫舰采用053H1为模板建造,053H1G型舰将最初的开放顶部的上层建筑改为全封闭结构,使用中央空调和集体防核、生、化系统,适用用于在南海区域高热和潮湿的气侯操作。此外,舰体中部是一个重新设计的烟囱,采用低红外特征设计。这些特征同时包括了成熟设计和新设计,是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兼具实用性和探索性的。
053H1G型558北海舰
053H1G型559佛山舰
053H1G型560东莞舰
053H1G型护卫舰配备有一套英国制造的CTC-1629型战斗数据系统,或其中国仿制的ZKJ-3A型战斗数据系统。该系统具有最基本的指挥和控制功能,不过即便在90年代初的标准来看都相当过时。053H1G装备二套347G型“谷灯”机关炮瞄准雷达和一套360型空中/水面搜索雷达,并配备517型长波雷达用于对空远程搜索。武器系统上,053H1G型采用了2门79式双管100毫米主炮;4门76A型全封闭炮塔双管37毫米高炮;2座“上游-2”型反舰导弹发生装置,备弹4枚;配备二具3200型多管反潜火箭发生装置;64式水雷弹射器2部,并有2具水雷轨,可携带机雷24枚。053H1G型装备相比于053H1型并无实质性提高,反舰火力则不如更早服役的053H2型,但应对低烈度海战已经足够。
053H1G型561汕头舰
053H1G型562江门舰
053H1G型共建造了6艘,均由广州黄埔造船厂建造。首舰558“自贡”舰于1990年12月18日开工,1993年5月服役。同级舰还有559佛山舰、560东莞舰、561汕头舰、562江门舰、563肇庆舰。除首舰曾用自贡命名,后改为北海外,其余5舰均以广东城市命名,最后一艘肇庆舰于1995年服役。从首舰开工建造到最后一舰服役时间用了5年,在当时极为有限的经费预算和不太市场化的建造方运营情况下,这一速度可算较快。
053H1G型563肇庆舰
服役后,这6艘护卫舰均开始大量执行日常巡逻、护渔任务。随着中国海军装备水平的提升,2006年至2007年,这6艘舰艇开始进行改装。改装主要是将老式不可靠的79式双100毫米炮换装为成熟的H/PJ-33A型双管100毫米主炮,也就是俗称“刀削土豆”的隐身外形100毫米主炮。原有“上游”-2型反舰导弹被更换为现代化的鹰击-83型反舰导弹。船电方面改进不大,后桅杆的517型对空警戒雷达更换为一个新的白色球形数据链天线,在前舰楼后及舰尾的甲板两侧加装四座干扰弹发射器。经过改进有,053H1G型作战能力有不少提升,当然,无法与053H3和新锐054A型相比。
经过改进的563肇庆舰
经过改进的563肇庆舰
2012年7月13日,该型护卫舰中的560东莞舰在南沙半月礁附近海域执行例行巡逻任务时意外搁浅,无人员伤亡,后东莞舰自主脱困,舰艏轻微受损。这一事件反映了中国海军对于海洋情报掌握能力的薄弱环节。目前,6艘053H1G型仍然在南海舰队护卫舰第二大队中服役,继续大量执行日常任务。053H1G的活跃也说明,该型护卫舰的性价比很高,最初的设计是成功的。
2014年时的汕头舰
2016年时的江门舰
1.《江门舰 这型中国军舰大部分用广东城市命名,已活跃于海上近25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江门舰 这型中国军舰大部分用广东城市命名,已活跃于海上近25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65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