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上发表了不少关于核武器的言论,其中一段是:
“中国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将核弹头数量扩大到千枚的水平,包括至少要有100枚东风-41战略导弹。我们热爱和平,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但我们需要有更大的核武库来抑制美国的战略野心和对华冲动。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需要有很强大的意志来应对挑战,而那样的意志离不开东风和巨浪家族的支撑。”
环球时报的胡老师此言一出便引发热议。
无论真理属于哪一边,无可否认的是,核武器虽然有可能给世界带来灾难,但它确实是保家卫国的有力工具。
1967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当时就震惊了世界,扬了国威。
或许有许多人不了解,为了这颗氢弹,有无数人倾注心血,过程充满艰辛曲折。
今天想跟大家说说中国第一颗氢弹从制造到爆炸的过程,到底有多不容易。
01、氢弹只会从脑子里钻出来
1952年,美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1953年,苏联也宣布氢弹试验成功。
核威胁的阴影,笼罩着当时的世界,当然也笼罩着中国。
如果没有核武器力量的支撑,那么,中国在其它国家的核讹诈面前,将会撑不起腰杆,好不容易赢来的和平局面将会变得脆弱。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的中央专委会上,周总理提到了氢弹,他说:“我们得加快氢弹的研制嘛!”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图源·人民日报
可是那时候的中国,没有掌握研制氢弹的尖端技术。
苏联专家在帮中国建造核反应堆以及传授技术时,未提供氢弹的知识。
虽然早在1960年,原子能所的人员就预先对氢弹理论进行研究,但研制氢弹比研制原子弹更为复杂,研究虽有几年但没有取得多么大的进展。
氢弹,成为当时中国核科学家面前的一座很难攀登的高峰。
为了尽快研制出氢弹,二机部将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黄祖洽、于敏等31人被调到核武器研究院,两支队伍会汇合在一起,并肩为氢弹研制奋斗。
于敏
一开始,他们用尽办法去找美国研制氢弹的蛛丝马迹,包括翻遍1945年以来的《纽约时报》、美国审查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时公开的证词资料,却一无所获。
此后,他们将精力放在“闭门造车”上,因为意识到,氢弹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会从脑子里“钻出来”。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02、专家饿着肚子也要搞研究
氢弹理论研究的最初阶段时,我们国家的经济还没发展起来,物质经济基础比较差。
即便是研究专家,也不能享受到什么好待遇,一样难逃时常饿肚子的折磨。
他们那时候都未找到头绪,像迷失在森林的孩童一般,四周充斥着危险,却要因为保守秘密而与外界隔绝开。
工作压力相当的大,工作内容也相当的繁重,忙到深夜是经常性发生的事,但是只能靠啃一些馒头,和喝一点菜汤生存下去。
1.《中国核弹头数量 中国有必要把核弹头数量增加到1000枚,胡锡进的言论,刺痛了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核弹头数量 中国有必要把核弹头数量增加到1000枚,胡锡进的言论,刺痛了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66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