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麻风村’的出路在于教育,教育是这里的人融入外界的唯一出路。”说这话的人是彭绍贵,云南省凤庆县果大寨乡滕美河村的老师。
1953年,一些麻风病患者集中在山区的这个小山村。1990年腾格里河的麻风病患者全部治愈,但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却难以融入外界。1999年3月,腾庙河小学七年级,第五代课老师走了,学校面临停课危机。彭绍贵得知后,放弃了大城市1700元的工资,回到了山村。他说:“孩子学不会,只能重蹈覆辙,回家放牛。”
彭绍贵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基层教师,从来没有真正上过学,是个麻风病人的后代。他在偏僻的山里度过了童年。七岁时,他开始帮助生产队放牛。在放牛的时候,他经常听到隔壁村子的孩子们在校园里看书的声音。而陪他的,是一头牛。
30多年后,彭绍贵说一个月会做梦好几次,梦见自己在那些山里跑着放牛,醒来后还是冷汗涔涔地追着他。
在这段记忆中,他唯一能接触和交流的外人,就是那些向父亲求医的人。他年轻时萌生了继承父亲医术的想法。如果他继承了他的医疗技能,他就必须记住处方和阅读医学书籍。
没有学校,没有老师,父亲就让人找旧课本自己教儿子。于是彭绍贵白天放牛,晚上看书。大部分时间他背着课本回山里一边放牛一边学习。山里的树桩和石头成了他的书桌。几年后,父亲的视力变得模糊了。彭绍贵和几个朋友拜村里一个有文化的老人当老师。有人用课本,有人用煤油灯。他们每个月还给老师一元钱和一点柴火蔬菜。一年后,其他伙伴纷纷退出,只有他坚持每晚学习。
1996年,彭绍贵离家到外地打工,挑沙尘,搬石头,挖煤。虽然几乎埋在地下两次,但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安全的地方。他去了一个没人知道麻风病人后代身份的地方。当时他的工资已经是1700元了。
1999年3月,腾庙河小学教师因减薪不得不离职。不能聘请老师的学校要停课,村里40多名孩子要回家放牧。彭绍圭的命运会在这些孩子的生活中重演。
这时,彭绍贵义无反顾地接过了代课老师的重任,从早到晚不休息地教着一个四年级四十七个学生的学校。他自己也笑了:“我当时很冲动。我自己从来没有上过学,所以我努力学习和教书。”
1999年9月,彭绍贵会见了一直从事希望小学捐赠工作的清华大学郑永喜教授夫妇。这一年,郑永熙受一位华裔美国人的委托,捐赠了一所希望小学,以纪念马对中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贡献。这所学校是以马的名字命名的。
1.《麻风病村 一个放牛娃的坚守:只为“麻风村”的孩子走出深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麻风病村 一个放牛娃的坚守:只为“麻风村”的孩子走出深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67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