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心理学听起来很高,其实很简单。那么,这27种经典的心理效应你知道多少?回避这些理财心理,你怕投资赚不到钱吗?
1.瓦拉克效应
奥托·瓦拉克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的成功是传奇。当瓦拉克开始上中学时,他的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道路。没想到,过了一个学期,老师给他写了这样一段评语:“瓦拉克学习很努力。但是,创作文学素材太死板了。”
之后他爸妈又让他去学油画,但是瓦拉克作文不好,波兰语也不好,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这样一个“笨手笨脚”的学生,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他没有成为天才的希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自己做事一丝不苟,有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瓦拉克智慧的火花突然被点燃,最终获得成功。
瓦拉克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他们都有智力的长处和短处。一旦他们找到了发挥智力的最佳点,他们就能取得惊人的成绩。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瓦拉克效应”。
2.阈值效应
所谓门槛效应,就是一个人在接受了更低层次的要求之后,在适当的引导下,会逐渐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这种效应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里斯于1966年在“无压力屈服:门到门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一种现象: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看起来矮小单调,而与许多相似的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蒂固,生机勃勃。人们把植物界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有一种“共生效应”。
从1901年到1982年,英国“卡迪尔万实验室”共有25位诺贝尔奖得主,这是“共生效应”的一个突出例子。
4.刻板印象效应
根据社会心理学,用老眼看待人的影响,叫做“刻板印象效应”。是一种固定的、笼统的人类观,产生了刻板印象。
这种现象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往往会在那些天赋异禀、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脸上露出慈爱的神色,受到重视和青睐。然而,天赋愚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受到歧视。老师表现出不耐烦和厌烦,令人沮丧的话经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被这样对待的学生,会感觉到冷水灌进身体,失去学习的信心,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甚至有颓废的情绪。
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是指知觉对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具体来说,当你第一次接触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时候,你会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产生一种带有情感因素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会影响你以后对那个人或者那个事的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影响不利于分析决策中收集的正确信息。第一印象是好是坏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了解和分析。
第一印象的效果叫做第一因果。根据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来评价他,往往是有失偏颇的。如果在参加招聘考试、考核员工表现时,只靠第一印象,会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双眼。
招聘过程中的第一因果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以貌取人。长得好看又风度翩翩的考生很容易赢得考官的好感。其次,那些口才好,回答流利的人,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不仅要听他们的话,观察他们的外表,还要观察他们的行为,检验他们的成绩。
6.新近效应
新近效应是指某人或某物最近的表现在头脑中具有优势,从而改变了对那个人或事物的一致看法。新近效应和初级效应是两种相对应的效应。第一因果一般在不熟悉的情况下起作用,而最近效应一般在熟悉的情况下起作用。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理解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7.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物因其突出的特征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忽略了其他心理和行为品质。
有时会产生“正晕”,有时会产生“负晕”,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光环效应,必须坚持客观,不能混主观成分。
8.蝴蝶效应
1960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在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她用一组简化的数据在计算机上模拟天气演变,原本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然而,与预期相反,许多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将导致错误的结论。
心理情绪也是如此。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被单位领导骂了,心里很生气。回家后他对妻子发脾气,妻子无缘无故被骂,她生气了,就摔门走了。走在街上,一只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地叫着,妻子更生气了,就踢它。狗被踢了一脚,从一个老人身边跑过,把老人吓了一跳。偏偏老人心脏病发作,被突然冲出来的狗吓坏了。他当场心脏病发作死亡。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造成的巨大反差。她用形象比喻来表达这一发现。一只小蝴蝶在巴西空振翅,被它搅动的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会在一个月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风暴——这就是混沌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能灵活运用人事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下属或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从而达到最佳的工作效率。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考察了一所学校,从每一个班级中随机抽取3名学生,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他很认真地说:“这18个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半年后,罗氏再次来到学校,发现这18名学生确实表现异常出色。
罗森塔尔效应是期望心理学中的共振现象。在应用于人事管理时,要求领导把感情、希望和特殊的诱因放在下属身上,让下属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果领导被分配了某项任务,他可能希望对下属说:“我相信你能做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着你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才能在期待中产生。
10.鲶鱼效应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抓沙丁鱼,如果能活着到香港,售价会比死鱼高几倍,但只有一艘渔船能把活鱼带回香港。
后来发现这艘船的鱼缸里只有一条鲶鱼。本来鲶鱼装上鱼缸,会因为不熟悉的环境而游来游去,而沙丁鱼发现这个“外星人”后会因为紧张而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就能延长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利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在群体中发挥竞争作用,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政府机构和单位开展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例子。这种方法能让人产生危机感,更好的工作。
11.潮汐效应
海水由于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大引力导致大潮,小引力导致小潮。这就是潮汐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如此。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产生。
对于一个单位来说,为了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需要调整人才的待遇,从而增加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如今,许多知名企业都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12.责任的分散
1964年3月13日下午3点20分,在纽约郊外的一间公寓前,一位名叫Juno Bibi的年轻女子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在一家酒吧被暗杀。当她绝望地叫道:“有人要杀人了!救命啊!救命!”听到喊声,附近的居民亮了灯,打开窗户,凶手吓走了。一切平静后,凶手回来作案。
她再喊的时候,附近居民又开灯了,凶手又跑了。当她以为什么都没发生,回到家里上楼的时候,凶手又出现在她面前,在楼梯上把她杀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人走到窗前观看,但没有一个人来救她,甚至没有报警。这一事件在纽约社会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和思考。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无数旁观者从毁灭中扩散出来的责任。
心理学家对责任扩散的形成原因做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发现这种现象不仅可以说是人的冷酷无情,也是道德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的援助行为真的不一样。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可以帮助,他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帮助受害者。如果他从毁灭走向毁灭,他会感到内疚和内疚,这将使他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在场的人多了,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会被大家分担,导致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产生“我不救,别人救”的心理,出现“集体莫莫”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重要课题。
13.詹森效应
有一个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很厉害,但是在赛场上屡屡失利。人们借此机会称竞技场中的失败现象是由于缺乏适当的心理素质,这通常是良好的表现,詹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名列前茅,实力雄厚”和“在场上犯错”之间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是过度的失落和自信造成的。有些人平时“有很多成就”,很突出,众星捧月,产生了一个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球场的特殊性和社会、国家、家庭的厚望,他们患得患失的心理愈演愈烈,心理负担太重。他们如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另一方面,缺乏自信导致怯场,制约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如何走出“詹森效应”这个怪圈?首先要认清“球场”的目的,克服恐惧。体育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时正式一些。
其次,要从容走出患得患失的狭隘阴影,不要贪图成功,而只是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场是高水平的较量,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当你以一种狭隘的方式相遇时,勇者获胜."只要树立自信,努力就会有收获。最终会给出满意的答案。
14.“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就是说努力得不到的就是“酸”,这样不好。这种方法可以减轻我们的一些压力。比如别人有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得不到。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利用“酸葡萄”的心理,试着发现自己内心不好的地方,对那个东西说“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要求。
“甜柠檬”的心理是指自己的柠檬是甜的,“甜柠檬”是指自己所拥有而又无法摆脱的东西是好的,所以要学会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优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轻易说这样不好,不如人。尝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己,逐步增强自信。
15.“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经写过一个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更厉害,看谁能给行人脱下外衣。首先是北风吹来的冷风。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袭击,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徐徐吹来,顿时阳光明媚。行人因为觉得暖和,开始解开扣子,然后脱下外套。结果很明显南风赢了。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由来。
“南风效应”的启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北风和南风都是让行人脱大衣,但由于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比如有的同学和大家在一起很凶很壮。有一两次,你可能很凶,想让别人强大起来,占上风,但很快你就会发现,你失去了朋友。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我们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不会互相让步。最终,我们往往会失去双方。想想如果学学“南风”,心平气和的谈一谈,结果会不会好很多。
16.皮戈效应
在一些电视节目中,有人做过所谓的奇怪记忆表演。一般在舞台上设置一块黑板,然后观众可以说一些单词、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然后按顺序写在黑板上。表演者在这个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可以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说出任何一个内容,甚至可以背诵所有的内容。
这种表现看似惊艳,实际上只是佩格记忆手法的运用,产生了“佩格效应”。其实这个方法并不难,就是创建一套记忆代码,比如(1)-帽子,(2)-眼镜,(3)-围巾,(4)-衣服,(5)-腰带,(6)-裤子...并熟练地写下来,然后通过联想把它与要记忆的材料联系起来。例如,你需要记住以下单词:(1)大象,(2)加油打气,(3)洗澡,(4)电风扇,(5)自行车,(6)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和第一顶有固定代码的帽子联系起来,并把它和大象鼻子上的帽子联系起来。当你想记住第六个单词“水”时,把它和裤子联系起来——水弄湿了裤子。
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不难记住。因为当我们联想的时候,我们有意识的放大了关联的东西,外观清晰而陌生。比如要记住第四个字——电风扇和衣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如果外观是电风扇把衣服吹走的话是很常见的,但是如果想象电风扇穿羽绒服的话就很奇怪了,这样更容易记住这个物体。
佩格的记忆手法有很多种固定的编码,比如根据他身体的各个部位上下编号,根据他进门后所看到的东西进行编码,根据他亲友的名字进行编号等等。
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枯燥单调的记忆,使之变得有趣。当然,掌握这种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求我们定期锻炼,尽可能让我们的联想变得陌生而引人注目。
17.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一词是由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他总结了这样一个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荣誉被授予那些因其贡献而享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而那些尚未成名的人拒绝承认他们的成就。
18.桶效应
木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所以在一个团队或群体中,劣等者是极其有害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桶效应”。
19、上升效应
这是一种正效应,与破落效应的含义相反:大的挫折后,失意者不仅不灰心,而且激起改变现状、努力上进的意志,从而产生迅速成功的心理效应,即上升效应。
20、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Ciganik曾经做过一个有意义的实验:他把志愿者分成两组,让他们完成20项任务。
在此期间,Ciganik干预了一组受试者,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未能完成任务,而另一组则使他们成功完成了所有工作。
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被试在接受任务时都表现出一种紧张的状态,但当他们成功完成任务时,紧张感消失了;而未能完成任务的人则处于不断的紧张状态,思想总是被未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紧张很难消失。这种由工作压力引起的心理紧张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21.霍布森的选择性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在卖马时,放出马匹供顾客选择,但只允许选离门最近的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其实等于拒绝选择。后人嘲讽这种没有选择的所谓“选择”为“霍布森的选择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有人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创造性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原因很简单:好与坏,好与坏,都是在比较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节目,才有可能做出合理的比较选择和判断。如果一个判决只需要说“是”或“不是”,是否可以视为判决?只有研究很多反感来比较,并且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判断,才能判断。所以,没有选择就是扼杀创造。
22、固定效应
刻板印象效应是一种固定的态度。比如在小品《配角》中,朱世茂说陈佩斯:“你第一眼看上去就像个反派……”然后他自己说:“看我穿这身衣服,至少我是个地下工作者……”这就是长相产生的刻板印象效应。这也是“疑人偷斧”的道理,是逻辑推理得到的一种集合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避免刻板印象效应,从发展和辩证的角度看待人。对于一个犯过错误或者不被重视的人来说,要想改变别人的刻板印象效应,就要适当宣传自己的成就或者善行,在别人的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良好的刻板印象效应。
23.得寸进尺的效果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拜访一些家庭主妇,并要求受访者承诺在窗户上挂一个小招牌,他们同意了。
半个月后,实验者又来到门口,要求在院子里放一个大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好看。同时,实验者对以前从未放下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结果,55%的前者同意,不到17%的后者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得寸进尺效应”。
24.破窗效应
在教育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个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者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被贴上“差生”或者“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戴上有色眼镜去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误,他就会抓住不放,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东西,让他多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意思是一样的。
25、触摸的心理效应
心理学家富尔德每天对早产儿做一个45分钟的触摸实验。一般认为早产儿应该生活在一个孤立的、类似子宫的环境中,触摸只会给他们一种压力感,会阻碍他们的成长。
然而,他每天三次抚摸20个早产儿,每次15分钟。10天内,被触摸的婴儿平均体重比没有被触摸的婴儿平均体重高47%,睡眠和敏感性大大提高。到第8个月底,他们的体质和智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最值得注意的是,被触摸的婴儿平均比其他婴儿提前6天离开保育箱。富尔德说:“触摸可以有规律地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消化吸收。”
26、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给一所大学的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介绍了一位国外学校的德国老师,说这位德国老师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在实验中,“化学家”拿出一个装满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一种新发现的有一些气味的化学物质。在座的同学闻到请举手。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举手了。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因为觉得蒸馏水有气味而举手?
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说如果说话者地位高,威望高,受人尊敬,他说的话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相信其正确性,即“人说的比别人少,人说的比别人多”。
27、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意思是同一事物的价值与其满足的需求成正比,这也是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感人的原因。
1.《金融心理学 令人叫绝的27个经典金融心理学效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金融心理学 令人叫绝的27个经典金融心理学效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70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