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曲是湖北省地方戏之一,属于湖南古画戏。是湖北省桐城县、崇阳县人民最亲切的家乡戏。小提琴演奏的名字来源于它的主要伴奏乐器“奥姆琴”,又叫“小提琴”,所以得名“小提琴演奏”。它起源于湖南临湘古画戏,以岳阳古画戏“秦腔”为主要题材,融合了湖南古画戏的部分曲调和曲调以及桐城、崇阳的地方民歌、夜曲和民间道教音乐。小提琴是一种用蛇皮、竹筒、梨木做成的民族乐器,类似于二胡,但上面两根弦分别安装在琴杆两侧,下面一根与琴筒固定。演奏者用虎口夹住琴杆,将琴管压在腰上,站着就能拉。
2008年6月7日,小提琴演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提琴演奏的钢琴曲分为正调和小调两部分。正调包括“正调”、“一字调”、“阴调”、“拖调”、“西湖调”、“反调”,都是由上下乐句组成。小提琴演奏乐队不同于民用和军用领域。本来是由“入门”、“捏手”、“鼓手”、“小锣”四个人组成的。“入门”是主要伴奏任务,弹第一钢琴,弹唢呐;“夹手”辅助伴奏,拉二钢琴,打锣打鼓;“鼓手”手握鼓板,演奏除锣以外的所有打击乐器;“小锣”由一个徒弟伺候,徒弟负责打小锣,检查院子。
小提琴演奏初期,角色互换主要有老笙、萧声、奈生、郑丹、花旦、桂门旦、破旦、丑角,被称为“三生、四旦、丑角”,其中丑角既演摇旦又演清角,民间称“七紧身衣、八宽松”。传统的小提琴剧目有一百二十多种,家庭剧目较多,唱戏较多,武戏较少。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如《七姐妹下凡》、《母女讨饭》、《母亲的眼泪》、《三儿争父》、《捉春桃》、《双黄连》、《张光达上寿》、《卖毛郎》、《二姐下凡》、《朱麦城卖柴》、《柴进元》、《韩祥子》等。
提琴是中国戏曲园中一朵独特的奇葩,在地方戏史、民间音乐等方面都有研究价值。从1994年至今,崇阳县连续举办了六届小提琴戏剧艺术节,得到了省市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小提琴戏剧发展基金会”。自2000年以来,县财政拨款2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小提琴戏班的培训、保护和发展。
1.《提琴戏 戏曲·提琴戏 | 中国戏曲苑囿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提琴戏 戏曲·提琴戏 | 中国戏曲苑囿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79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