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布拉顿和巴丁在研究晶体管时,采用了肖克利提出的场效应概念。场效应假设是人们提出的固态放大器的第一个具体方案。根据这个方案,他们模仿真空三极管的原理,试图用外电场控制半导体中的电子运动。然而,实验一再失败。人们得到的效果比预期的要小得多。
人很迷茫。为什么理论和实践总是相互矛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过许多不眠之夜的苦苦思索,巴丁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表面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表面现象会引起信号放大效应。随着表面态概念的引入,人们对半导体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有了很大的进步。布莱顿等人追求胜利,精心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他们意外地发现,当样品和参比电极放在电解质中时,半导体表面内部的电荷层和电力发生了变化。这不正是肖克利曾经预言的场效应吗?
这个发现让大家都很兴奋。在极度兴奋中,他们利用场效应加快了研究和重复实验的步伐。看,一个完全不同的效果突然出现在持续的实验中。这种新情况大大超出了实验者的预期。人们的思维被打断了,原来制作实用装置的计划不得不改变,越来越清晰的局面变得扑朔迷离。
然而,肖克利集团并没有退缩。他们在茫茫迷雾中紧紧跟随一丝曙光,改变思维,继续探索。经过多次分析、计算和实验,1947年12月23日,人们终于得到了期待已久的“宝贝”。这一天,Bardeen和bratton在锗半导体晶片表面放了两根接触线。当两根接触线非常接近时,放大发生。世界上第一个固态放大器晶体管诞生了。
在这个欢庆的时刻,布拉顿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仍然在实验笔记中一丝不苟地写道:“电压增益100,功率增益40,电流损耗1/2.5...亲眼目睹和听到音频的人有吉布尼、摩尔、巴丁、皮尔森、肖克利、弗莱彻和鲍文。”在布莱顿的笔记中,皮尔森、摩尔和肖克利分别在日期和他们的名字上签了名。
Bardeen和bratton成功测试的晶体管是金属接触线和半导体之间的点接触,因此被称为点接触晶体管。这个晶体管可以放大电流和电压。
从此,晶体管在技术上逐渐成熟,因体积小、价格低、可靠性高而成为电子器件界的一代天骄。巴丁、肖克利和布拉金获得了1956年的物理学奖。
1.《晶体管是谁发明的 世界第一只晶体管 晶体管的发明过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晶体管是谁发明的 世界第一只晶体管 晶体管的发明过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792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