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焦虑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当然,放轻松不是让孩子去,而是在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同时,强化内心,保持节奏。
与其担心孩子以后的学习成绩,不如从学前启蒙开始,让孩子脚踏实地的看完每一本书,专心做游戏,懂得分享,有规则感。这些都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不可重复的财富。
本文从家长普遍担心的“初三现象”入手,探究问题的根源,并给出一些建议。相信你看了会有收获的。
文,,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家特级教师
去年,我朋友的孩子毫无征兆地离家出走了。
孩子在杭城某私立中学初二,整年成绩还不错。
我从没想过离家出走会落到我头上。父母急得不知所措,无能为力,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们一定是走投无路了,不然他们绝不会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告诉我所谓的“脏衣服”——凌晨三点把我从梦中叫醒。
我知道这孩子的气质。当然,我也知道父母的脾性。我告诉他们,谁也不要找,哪儿也不要找,老老实实回家呆着,怎么办。
孩子们呢?
等气消了,我自然回家了。
果然,孩子第二天一早就回来了。
今年高三毕业模拟考,孩子一跃进入前20。
见豹,落叶知秋。其实这个孩子离家出走,几乎是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寓言。
问题多种多样,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在家庭教育中,我本能地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子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不幸的是,在当代中国,坚定地相信这种观念,能够知行合一的家长不只是少数,至少是少数。
01
什么是「初三现象」?
“初三现象”谈了很多年,但我看到大部分的讨论都只谈“现象”,现象是从现象到现象。最后,这种“初三现象”年复一年成了很多家长的噩梦。
为什么二年级经常考100分的人突然就降到80分了?我们曾经很听话。现在怎么敢顶嘴?以前爱看书,现在懒得看课外书了。别人家的孩子都提前离校了。为什么我的孩子被要求写作业?……
列举一下初三孩子犯下的各种“滔天罪行”是很有必要的,就像长江洪水泛滥,黄河洪水失控一样。
至于“三级现象”,各行各业的专家纷纷出手,或看脉搏,或痛苦地批评建议。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些专家认为,学前时期的“高等教育”是“三年级现象”所有罪恶的根源。提前学习拼音、汉字、英语、数学,久而久之厌倦、麻木不仁,“初三现象”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有专家认为,“课程安排难”是“初三现象”的罪魁祸首。一、二年级的课程,无论语言还是数学,阅读、数数、背记、背记,几乎没有什么思维内容,孩子很容易就能拿金银;但是初三简直就是我学习生涯中一条陡峭的山路,布满荆棘和陷阱。
有专家认为,“身心转折期”是“初三现象”的罪魁祸首。初三是一道坎,是孩子成长为少年的过渡期。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但本质是一个冲突时期。儿童的被动与青少年的主动开始冲突,儿童的依赖与青少年的独立开始冲突,儿童的游戏导向与青少年的学习导向冲突加剧且无路可退,儿童的直觉感性思维与青少年的逻辑理性思维在混沌中寻求秩序。
总之,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进入青少年不知道悲伤滋味的困惑和焦虑,坚持为分配新词而说悲伤。
所谓“初三现象”,不过是身心内在冲突的外在投射。如果不是基于滑坡的内因,怎么会有外因突变呢?
专家的分析有道理,但根本原因可能更复杂简单。
02
“初三现象”简单而复杂
“三年级现象”的复杂性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在学前时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儿童没有遇到所谓的“三年级现象”。相反,这些孩子还是有明显的优势和充分的潜力的。
“难课程安排”不是针对某一个孩子或者某一类孩子,而是针对所有孩子。然而,只有少数儿童感染了名为“三年级现象”的病毒。
“身心转折期”说有一定道理,但经不起考验。如果说身心过渡一定会导致“初三现象”,那么人的一生还是有很多身心过渡的,比如从六个月左右的婴儿过渡到孩子,从三岁左右的孩子过渡到孩子,从十二岁左右的少年过渡到青年,必然会导致明显的两极分化?事实是负面的。
所以“初三现象”不太可能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更有可能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很多家长“三不”变色。
“三年级现象”的简单性我们可以逆向思考。即有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孩子对“初三现象”有很强的免疫力。
很简单,三个特点:第一,效率;第二,习惯;第三,专注。
这三个特征看似与智商无关,实则对智商有着深刻的影响;不仅影响智商,还影响情商;不仅影响智商和情商,还影响逆境商;不仅影响智商、情商、逆境商,还影响心理商。
如果孩子有其中一种特质,“三年级现象”一定要和他绝缘;具备这两个素质,学好了一定是P的常态;一旦你具备了这三种品质,你的孩子一定是大师。
简媜在《下午茶》中写道,“有时候,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目的,只有活着的简单想法。”其实,当进一步研究初三现象的时候,真的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根源。要说合同可以简化为“集中”——重在质量。
03
“专注”是最重要的习惯
“三级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集中”
效率和习惯当然重要。
1978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法国巴黎。有记者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kapitza这个问题:你在哪个大学和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令人惊讶的是,白发书生答道:“是在幼儿园。”
记者又问:“你在幼儿园学了什么?”
老人像几件珍宝一样说:“把自己的东西一半给朋友,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把东西整理好,吃饭前洗手,认错道歉,午饭后休息,学习的时候多思考,认真观察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都是这些。”
Kapitza的回答代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聚会上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他们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父母和老师在他们年轻时教给他们的好习惯。
在所有的习惯中,“专注”真的是学习最重要的一个。我们甚至可以说,反过来说,所有的习惯都必须伴随着不专注、执着的专注。没有专门的陪护,就无法养成习惯。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荀子把这个道理讲得很透彻:
“坚忍不拔,朽木不可雕也;坚持不懈,石头是可以雕刻的。地龙作为棋子没有优势,但是筋骨强健。它一边吃埃及的土壤,一边喝黄水。螃蟹是六蹲二螯,非蛇蟑螂没有寄托。”
那么,在现实中,中国孩子的专注力是什么素质呢?看看下面令人震惊的调查数据,足以让每一位家长和老师担心。
《2006年中国青少年注意力调查报告》显示,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是中国首次进行大规模的注意力调查。
2007年,济南市公安局心理训练中心进行了一项连续多年的犯罪心理调查,结果显示,75%以上的青少年犯罪与注意力不集中有关。
201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注意力问题占学习成绩差的儿童的65%。虽然有些孩子的注意力问题会在青春期有所改善,但30%的孩子的问题会终身坚持,影响他们未来的工作、社会生活,甚至爱情、婚姻、家庭。
任何一个在初三学习中明显退步,跌入谷底的人,一定是注意力不集中。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认为,“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学习一旦失去兴趣和专注,就必须转化为压力;如果压力继续发酵,肯定会变成厌学;厌学发展到极致,必然转化为对生活的厌恶、厌倦和排斥。
请问这是父母想要的最后结局吗?
04
关注问题,病在孩子身上,根往往在父母身上
其实任何正常的孩子都有专注力的天赋。有的可能落在数理逻辑上,有的可能落在口头表达上,有的可能落在空之间的想象上,有的可能落在身体运动上,有的可能落在音乐表达上,有的可能落在人际交往上。......
某一方面的天赋必须表现为对某一方面的专注。换句话说,某一方面的注意力通常表现为某一方面的天赋。问题是父母往往看不到孩子的注意力:
第一个表现就是忽略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注意力。出版了《进化论》的达尔文,在决定放弃行医的时候被父亲训斥了一顿:“你不要干正经事,整天抓来抓去就是了,以后干什么?”我父亲显然忽视了达尔文对自然探索的献身精神。
第二种表现是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吴清源是一代围棋大师,他年轻时喜欢下棋,但家里很穷,生活经常不稳定。大叔让他学个技能,他不做。大叔很生气:象棋可以当饭吃吗?这是对吴清源在数理逻辑方面的非凡天赋的干预。
其实孩子天生就有专注的品质。作为父母,没有必要干涉和评判。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看清它的本来面目。任何额外的干预和判断,聚焦在孩子身上都是一种污染和伤害。
为什么那么多家长看不到孩子的注意力?常见的原因来自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新奇的实验:
首先,让10个人穿过一个黑暗的房子。在指导下,10人全部成功。然后,开灯。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到了房间里的一切,都出了一身冷汗。原来地面是一个很大的水池,里面有十几只鳄鱼,水池上方建了一座狭窄的木桥。刚才,他们走过这座木桥。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谁愿意再穿过这座房子?”没有答案。良久,三个勇敢的人站了起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的走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很多;另一个摇摇摆摆地走在小木桥上,走了一半,爬上了桥;第三个刚走了几步就躺下了,再也不敢动了。
心理学家打开其他几盏灯,让房间看起来像白天。这时,人们看到了安装在木桥下的安全网,但他们刚才没有看到,因为网线的颜色很浅。
“现在,谁愿意跨过这座木桥?”心理医生问。这次又来了五个人。为什么剩下两个不愿意?他们一起担心——“这个网强吗?”
快看!正是焦虑和恐惧决定了人的行为反应和行动品质。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到孩子盯着蚂蚁爬行时的专注;由于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到孩子拆卸玩具时的沉思;由于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到孩子扮演角色时的确定性;由于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到孩子静静地看着蓝天时的恍惚...
为什么父母的焦虑和恐惧会产生?亲爱的。
因为我爱他,所以很期待;因为期待,担心失望;因为失望,焦虑就诞生了;积累焦虑,最终变成恐惧。
真正的家庭教育是从认识自己开始,最后走向自我实现。了解你的焦虑、恐惧、依赖、冲动和欲望...
孩子既不是你梦想的替代品,也不是你失败的替罪羊,更不是你人生哲学的替代品。
要看到孩子的注意力,就要清除他们的恐惧和焦虑,降低甚至放弃他们的期望。放弃期望不是放弃爱,而是用道去爱。
总之,平常心是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第一缕曙光。
-结束-
本文授权转载自王崧舟微信官方号
1.《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样的孩子会出现“三年级滑坡”?全国特级教师说出真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样的孩子会出现“三年级滑坡”?全国特级教师说出真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800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