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8日,最近一个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非常流行。视频中,孩子们正坐在体育馆周围,突然一条巨大的鲸鱼从地下冒出来,这是一个视觉奇观。据说这个视频的发布者是一个叫Magic Leap的公司,展示了AR技术的最新成果。所谓的“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无缝集成现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的技术。它可以通过科技将视觉等在现实世界中某段时间内难以体验到的,在空范围内的感官信息,通过模拟后应用到现实世界中,被人类感官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这种超越现实的体验其实自古就有。大约在公元1425-1428年,画家马萨乔在佛罗伦萨的一个小教堂里画了一幅湿壁画。主题是当时流行的三位一体。图中圣母和圣约翰站在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下,一个商人和作为供养者的妻子跪在门外。然而,在艺术领域一个前所未有的发现——透视法在技术上的应用。
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中写道,“虽然希腊人知道缩短法,希腊化时期的画家擅长创造景深的幻觉,但他们甚至不知道物体离开我们时似乎会收缩的数学规则是什么。”这幅马萨乔的湿壁画是根据那些数学规则绘制的第一批作品之一。贡布里希评论说,马萨乔一定是一个非凡的天才,因为他死时还不到二十八岁,但他已经彻底改造了他的绘画。他进一步说,马萨乔的改革不仅仅在于透视的技术手段,透视本身在刚出现的时候肯定是相当惊人的。
贡布里希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当壁画揭幕时,似乎在墙上挖了一个洞,人们可以通过这个洞窥视一个新的葬礼教堂。他进一步评论说,面对这一幕,近六百年前的佛罗伦萨是多么的惊愕。但是这座新建筑所塑造的人物简单而壮观,这可能让他们更加震惊。马萨乔通过透视框架来放置人物,这使得观众感觉几乎能够触摸到他们,这使得他们和他们的意义更接近观众。最后,贡布里希指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看来,艺术上的新方法和新发现从来都不是最终目的,他们总是用那些方法和新发现来使题材的意义更贴近我们的内心。”
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习惯于透视的人来说,贡布里希的结论似乎变得可疑了——透视的运用真的能让题材的意义更贴近人心吗?
下面举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北京宣武门有一个南堂,由利玛窦于1605年创建,汤若望于1650年扩建。1775年,南塘毁于大火。为此,乾隆皇帝赐银一万两,命人按原貌起兵重修。可以想象,改建后的南堂必须采用西方通行的透视法。
五年后的1780年,乾隆七十寿辰,李王朝派出了生日庆祝团。访问团成员朴池源写了一篇游记《热河日记》,记录了他从北京回来后对中国的印象。在书的“洋画”一节,朴次元描述了他访问南塘时的感受。
他说:“在今天的天主教堂里,在墙壁和沉箱之间,画的云形可以用非精神的思想来衡量,也不能用语言来描述。”饶是如此,朴池源还是写了南塘,“左右壁上,云翳堆积,……遥望之,则绵淼深无穷。”至于云里出没的鬼神,“忽使近者远,浅者深,隐者露,各立相隔,皆凭己力空。至于透视法,被后人誉为朝鲜半岛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的朴次元显然不熟悉。他对这种视觉奇观的解读只有一句话:“把云遮住,让它们分开。"
最有意思的是,在“洋画”一节的最后,朴次元叙说“抬头看沉箱时,无数婴儿会在彩云中跳跃,垂下空,皮肤会发热,手腕胫骨关节会肥胖扭曲,会突然让观者感到震惊和目瞪口呆,举起手来承受坠落。”
我觉得,无论古今,东海和西海的人都有着相同的心理。面对同样的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视频里的孩子,看视频的我们,200多年前的池源公园,近600年前的佛罗伦萨人,都有着同样的心理震撼和惊愕。
如果目睹马萨乔湿壁画揭幕的佛罗伦萨人能够欣赏增强现实技术,心理上的震惊本质上不会改变。但是作为接班人,我们在震惊和目瞪口呆之后渐渐成了一种习惯,于是不断追求新的东西。从1895年琉米爱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到里程碑式的3D版《阿凡达》,假以时日,ar技术可能会超越电影,直接介入我们的生活。
只是技术的快速进化让一切都习惯了。熟悉的人恐怕不会再像《火车进站》的第一批观众那样起身逃离,更不会像朴池源笔下的观众那样“举起手来承受自己的没落”。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的《道德经》已经做出了“五色皆盲;五音不全;五味提神;驰骋狩猎让人疯狂;稀有商品令人讨厌;不是为了取贤者为腹,所以去取了。”
本文
1.《超越真实 超越现实古已有之 网友:科技改变生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超越真实 超越现实古已有之 网友:科技改变生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840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