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写几首诗,包括博客和微博上的很多。然后,真正懂得诗词格律的人很少,大部分只是字数合适,其他的,比如平罗的押韵,都是错的。很多人不想看书,或者看了很久不知名的所以,觉得书太复杂。所以,这里是之前的讲座,现在稍微整理了一下,重新印发。目的是为了零起点的人,用最简单的方式教给大家诗歌写作的基本规律。诗歌的节奏看似很难,其实很简单。如果你一直看这篇文章,不到十分钟就能搞定,哪怕你之前没有任何基础。
一个层次:从成语开始
什么是水平?我们都学过汉语拼音,好像是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有四个声调:第一个声调是平,第二个声调是平,第三个声调是上,第四个声调是关。那么大致来说,“平”是第一声(尹平)和第二声(杨平),“一”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也就是说四个音简化为两个音。为什么说这只是粗略的划分?后面我们会说,其实诗歌中每个字的层次,并不是按照现代汉语的阴阳四声来划分的,而是按照一种特殊的韵书叫做平水韵来划分的。除法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些区别。我们可以不管它。现在按现代四声。
现在先来看成语。有一次,在一所大学的讲座上,要求学生随便说一个四个字的成语,就是说哪个成语先想到。同学们聊了很多,比如,虎背熊腰,绝对忠诚,马平川,苍劲草,井井有条,等等。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是什么?
当我们看它的第二个和第四个字时,会发现第二个和第四个字的水平是相反的:虎背熊腰赤胆忠马平川疾风当时学生报了20多个成语,但有两个不符合这个规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大多数成语都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两个或四个是截然不同的,即第二个和第四个词是相反的。如果打开成语词典,会发现大部分成语都符合“二四分明”的规律。比例有多高我没有统计过,但按感觉应该是七八成,当天学生举报的比例更高。当时有20多个同学举报成语,但只有两个不符合这个规律,比例达到90%以上。这说明了以下问题:
首先说明汉语中有一种平仄。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节奏,如果纯粹靠概率,这种“二四分明”的现象就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比例。
第二,说明这种平行、斜调规律的成语更容易记忆。因为如果纯粹基于概率的话,学生报的成语应该和成语词典里的一致,也就是70%到80%,现在已经达到90%以上了。说明有这个规律的成语更有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让人脱口而出。
我们知道,成语大多起源于唐代之前,早在商周时期,这说明汉语旋律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为强加或捏造的。这种交替的节奏,就像舞步的鼓点一样,有规律,有节奏,充满变化,能达到悦耳的效果。所以说汉语是形声美和谐的文本,汉语格律诗是形声意合一的完美结晶。四声、平声虽然是汉语中潜伏已久的规律,但直到南朝周青、沈约才明确提出四声的概念,沈约将这一概念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提出了“四声八病”的理论。“四声八病”说可以说是现代诗歌的前身。现代诗歌的风格在唐代成熟。或者换句话说,现代诗歌(也叫格律诗)形成于唐代。
我们会听到格律诗有好几个名字:现代诗、现代诗、旧体诗。近体诗和近体诗之所以被唐人命名,是因为格律诗起源于唐代。与早期的古体诗相比,唐代人称格律诗为近体诗,也有人称近体诗。“旧体诗”这个名字是五四以后从事新文化运动的人命名的,因为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那就是白话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新诗”。因为“新诗”,所以原诗被称为“旧诗”、“旧体诗”。但也有人对“旧体诗”这个名称不满,认为它暗含着“过时”的贬义。对了,有些写新诗的人说中国传统诗词古风,这是不对的。古体和现代体是两种不同的诗歌体裁。
两首公制诗的公制
我们今天写格律诗,不用考虑“四声八病”,只要符合格律就行。让我们谈谈格律诗。
既然四个字有层次和层次交替的规律,“二四分明”,那六个字呢?八个字呢?我们自然会想,这个规则可以延伸吗?其实可以延伸。我们知道,常见的格律诗有两种,一种是五言一句,四句叫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八句叫五律(五言绝句的简称);一个是七言绝句,四句叫七绝,八句叫七律。那么,有没有六字格律诗,一句八字以上的?理论上有可能,但很少见。前人有几部六字一句八字的作品,但很少,或者只有一些游戏诗。
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五大奇迹:
出生在南(平)国
春天会送出几根树枝
祝你(平)收藏更多(易)
这件事是最(平)想的
当我们注意到每个句子中的第二个和第四个单词时,我们会发现,和成语一样,第二个和第四个单词的水平是相反的。如果注意第一第二句和第三第四句偶数位置的单词,会发现层次也是相反的。如果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都”,那么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则是相反的,是平字“来”。我们在这里提出了“对联”的概念。所谓“对联”,就是一首诗每两句就组成一副对联。比如这首诗由两副对联组成,第一、第二句构成一副对联,第三、第四句构成一副对联;每个“对联”的第一句叫句子,后一句叫对仗。这里对联和对联有异同。不同的是,他们不一定要对立。同样的是,偶数位置的单词水平一定是相反的。比如第一句豆子是南(平),第二句有几个是平。一副对联中有一个专有名词描述两句的偶位置,叫做“相对”,也就是说,一副对联中的句子和对仗一定是“相对的”。我们来看看这两种联想的关系。比如这首诗的第一联和第二联,你看错了吗?嗯,有个规律,就是第二联和第一联的层次是相反的。
第一联是:斗南(平)
来(甚至)几个
第二联是:君(平)蔡(易)
物质(物质)相(平面)
因为第二联和第一联的层次是相反的,那么,也就是说,第二联的输出句和第一联的对句是一样的。对于这首诗,第三句和第二句是一样的。这种关系还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相互粘连”。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格律诗第二句和第一句相对;第三句和第二句连贯;第四句和第三句相对;第五句和第四句连贯。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对;第七句和第六句连贯;第八句和第七句相对...这个规则理论上可以无限延伸。
看完这五大奇观,我们再来看一个七大奇观。
寒冷的夜晚
枫叶河,渔灯,和永恒的黑暗睡眠
城墙之外,寒山寺
午夜收费,客船的到来
前面说的五大奇观,七大奇观要延期了。我们知道五个必须是“二四分明”,所以七个必须是“二四六分明”。事情就是这样。
月落(失)和五帝(平)和霜满(失)天
江风(平)渔火(易)愁眠(平)
姑苏(平)外寒山寺
半夜,钟声(乒)抵达客轮
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偶数位置的字是平的,交替的。
第二,符合附着定律。即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连贯,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对。
十分钟学会诗词规则(转载)
很多不懂诗歌格律的朋友总觉得格律很复杂,被认为是危险的。有的人在写课本的时候还把规则写的很难,很古,让人相互回避。其实学格律诗并不难。只是一层够用的纸,戳一下就破了。半个小时就能用心掌握。这个简单解释一下。
先说平罗
众所周知,汉字的声调可以分为平调。按照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划分,一、二声调是平的,三、四声调是平的。古代有入声的文字,入声也是暧昧的。比如“一”“一”是平音,“一”“一”是傩音,“一”是入声字,属于傩韵。
入声字都是读音较快的字,如“急”、“竹”、“族”、“追”、“读”、“俗”、“楚”、“觉”、“局”、“节”、“舌”、“石”、“敌”、“缺”
现代汉语衍生出来的平音有很多,但在格律诗中应该作为无声。这是当代格律诗人最头疼的事。但这样的入声词数量有限,常用词也有300多个,掌握起来并不难。
律诗往往包括七言五语,分为七节、七节、五节、五节。那些在长诗中通篇使用律诗句式的,叫格律诗,六言诗则少见。
学习格律诗,只需要理解七种节奏,其余可以类比。
七言律诗有“无论一三五,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一句话有七个字,第七个字押韵或不押韵,押韵为平,但不押韵为暧昧。第一个、第三个和第五个单词可以留空;第二、四、六个字严谨清晰。有规则要掌握。
以鲁迅《七律》为例,看其规律:
你想要什么样的盖华交通工具?它又平又平
不敢翻身,遇见了。徐平徐平
破帽子覆盖了闹市区,又平又平
漏船载酒中流。很平。它是平的
冷眼看着千千万万根手指,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俯首甘为孺子牛。徐平徐平
躲在小楼里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又平又平
无论冬夏春秋。崇高,甚至,甚至
两句是对联,第一联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第一句押韵的话,是平的;第二句必须押韵,平仄;然后每隔一句押韵。押韵的字是平的,不押韵的字是暧昧的。
去掉第一个、第三个、第五个可以平衡的字,去掉第七个已经平衡的字,剩下的第二个、第四个、第六个字如下:
平错平
许
许
平错平
平错平
许
许
平错平
这样调平的规律就很明显了。
第一个特点是每句话总是两级夹一级,或者两级夹一级,这叫交替;
第二个特点是每个环节始终是平的、相对的,上环节是平的,下环节必须是平的、平的;或者说,上链接是水平的,下链接必须是水平的。这叫相对。
第三个特点是接头和接头是一样的,叫做相互粘连。
如果你准备写第一节,决定押韵,只要第一节第二个字的水平固定,全诗的水平就可以依次类推。
当然,所谓“一三五不管”也不是绝对不管,所以要避免“寂寞平”(一句话只有一个字是平的)、三连平、三连平(每句话最后三个字是平的或平的)等诗词病。当然对于当代人来说,一般掌握格律就够了,有了好的句子,也有可能走出格律。偶尔一句还可以,但每句话都不合格,只能说明作者对格律一无所知。
如果你懂了七大定律,五大定律就好办了。如果去掉七律的前两个字,就是五律的格律模式。
七大定律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是七大奇观的规则;五规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是五绝的规矩。
再说对抗
对抗可以体现出汉语独特的语言魅力,对联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七律五律一般要求中间对联是对句。
上下句对抗需要名词转名词、动词转动词、形容词转形容词、副词转副词、量词转量词代词、虚词转虚词...严格来说,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字对数字,位置对位置,颜色对颜色,季节对季节,器具对器具,人员
对仗的知识很深,包括作品对仗、流水对仗、反义词、这句话的自对、反义词等。对抗的程度代表了诗人运用语言的水平。
三句谚语和押韵
唐人使用的韵书是隋鲁法言写的《切韵》,也是以后所有韵书的鼻祖。阿津学者王文玉主编的《平水韵》,不仅反映了唐人的用韵规律,也成为后世诗人的用韵规律。
平水韵分为上平音和下平音两部分:
高音有:一栋,二栋,三江,四枝,五微,六鱼,七宇,八气,九甲,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冷,十五删
低平音有: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咸
可以看出,平水的押韵和现代汉语的很不一样。今天“东”“冬”押韵,但写格律诗不能通用;“来”和“回”今天不押韵,但在平水韵中属于同一个韵。我初中的时候学过课本上的《石壕吏》。前四句是:“黄昏投石壕寨,当官抓人。老人走过墙,老太太出去看。”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课本上有个错误,应该是‘老奶奶出门看门’,这样押韵。”其实在平水韵中,“村”、“人”、“看”属于同一个“十三元”,属于一个韵部。平水韵里,最麻烦的是“13元”和“10灰”。现在很多看起来不押韵的词都在同一个韵里,可能是古今不同的读音造成的。格律诗改革,我认为先改革韵部,韵部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读音重新划分。没必要搞得像平仄一样复杂。
四个字和歌词
词,名歌,曲调,曲调词。也叫诗,长短句。写歌词就是按照谱子填词。乐谱被称为“词曲”或“词牌”,但词牌的乐谱已基本失传。宋代以后,文人只用词牌的形式写词。
前人根据每个音的字数称之为“小令”、“中音”或“长音”。大部分音调分为两节,甚至三节、四节,分别称为“双音”、“三叠”、“四叠”。每一段都叫“骈”或“阙”。“片”的意思是“次”,意思是音乐已经播放过一次;“阕”本来是要幸福的。
其实填词写诗都很难,用词水平比格律诗还要严格。在一些警句中,每个词的水平都有一个确定的公式,不允许乱填。很少有人能记住各种警句的规则,只能按照警句的层次和句子格式来填写。四字、五字、七字句式比较常见,其水平简牍有规律可循。五字七字的水平简牍就像近五字七字的水平简牍一样。四个字里有两种形式:“平柔”“柔柔”。韵脚比格律诗要宽得多,比如十四寒,十五删,平水韵一首。《白象词谱》和《林茨·郑云》可以借鉴。
●●●END●●●
涞源通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1.《五言律诗格律 【方法】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五言律诗格律 【方法】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859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