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获授权
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内向的东北人。
东北人都能说很多。
说话自古以来就是东北的文化传统。就像吃喝耶戈一样,这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东北人最愿意关注这件事。有“拉小腿”、“刮瞎”、“打断”、“抬杠”等十几种对话,都很细。
这么说吧,在东北,连咀嚼都不会的人是没有前途的,基本上什么都做不了,到处碰壁。
研究东北旧式文化的起源,要从这里的气候入手。
01
天气冷,不想工作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最北部,冬季平均气温零下20度,北风5-6级。出门要捂眼睛,不戴帽子也能敲出来。
冬天雪关着门,没有那么多保暖措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怎么办?猫冬。本来就没有手机电脑这种东西。不找人倾诉怎么办?
康头是东北很多人的年轻记忆(来源:ifeng.com)
康是东北人说话的终极场所。
在康上问候大家是东北人的最高礼遇。烧一根好柴火给土炕加热,热炕从尾根到头发都是温热的,特别能激发内心的抱怨欲望。于是一群人盘腿坐在热炕上。
在这项技能上,东北人非常热衷于攀比,从小就开始竞争。哪个东北宝宝是看着奶奶阿姨一边吃瓜子一边你什么都跟我说才长大的?
不要小看吃瓜子这项运动,这是东北人练嘴的基本功。“干果”、“蜜饯”、“卤菜”在“瓜子”面前没有份量。
众所周知,相声演员练的是“唇齿”。吃瓜子的一系列动作是锻炼嘴唇、牙齿、舌头、牙齿四个部位的力量和柔韧性。
牙齿张开
舌头粘粘的
咀嚼牙齿
最后一个动作是最关键的:
聚丹田之气,胸腹呼吸。
结合唇部肌肉群,气流由内向外,由下而上变化。
刹那间,喷了出来——“呸”!
努力做到“落地”
东北人从小到大吃瓜子可以绕地球两圈。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他们的口语技能达到了顶峰。
和东北人说话就像一股火的洪流,总感觉像在打仗。嘴巴是一方面,口音是另一方面。
东北人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口音,不同于全国各地的口音。它是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形成的,每句话都能听懂,在一起说话也能被说出来。
事实上,大多数东北人都听不出他们的口音。
比如黑龙江,除了声音大,基本都是普通话。没办法。地广人稀,全是吼。东北人很少有小声的。
而辽宁,存在感更强。辽宁人说话的语气很独特。
比如一般的普通话,平仄的字,大连人说的时候往往会变成四声。
比较有名的就是网上很流行的“老司机举报”。
而在锦州方言中,恰恰相反,所有的音都是两个声调。
教你学锦州话
和一个辽宁人聊天,语气很容易被他带走。当你无意识地说话时,你的说话速度会加快,你的语气会提高,当你谈到兴奋时,你的身体动作会让你认为下一秒你会吵架或打架。
我的朋友,国庆辽宁7天游。去过鞍山、海城、锦州、鲅鱼圈、宽甸等地区,基本不会说话。
据他所说,其实他到了锦州就不会说话了,锦州奇怪的提问口音让他对生活产生了极度的怀疑。
至于“辽宁口音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当地人听到了很多说法,因为辽宁沿海风大,所以一定要说大声一点。风一吹,音调就不响了,于是就有了奇怪的音调。
02
地广人稀,人爱攀亲。
如果说嘴巴、口音等基本功是天生的,那么和任何人聊天、认识的习惯肯定是培养出来的。
中国是人类社会,东北是最注重“情”的地方。
不像南方人口密集,资源密集。东北地广人稀,受日照、风力、降水、土壤等条件影响,村落分布极不均匀。在很远的两个村子里,人们感到非常孤独,因为他们要在空荒芜的黑土地上开几天几夜的驴车。
东北的冬天真的可以用冻四塞来形容(来源:163.com)
天寒地冻,大雪纷飞,遇到豺狼虎豹的概率甚至大于遇到人的概率。这导致人们在遇到人的时候,彼此特别亲近。三言两语就像“大哥”“大姐”“大哥”“大姐”“大叔”“老大叔”一样叫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顿时亲密了许多。
记得上学的时候,我站在学校门口当罚站。天冷了,我就开始和老门卫聊天。没过多久,舅舅请我进屋看电视,让阿姨站在门口帮我看风~一节课老了舒服~
还有一次,没赶上火车,改签站票。通过和一个陌生的大哥聊天,很难让座。周围的同学都惊呆了。
“酒桌”是东北人互相聊天的圣地。
在东北,没有什么是一杯不能解决的。如果有,就只有两杯。
无论是高档餐厅还是路边烧烤摊,哈尔滨啤酒和老雪都是东北人可以聊的绝密武器。
“被爱着和我喝一杯”和“不喝,就是看不起我”是东北人在酒桌上聊天的两大法宝。
如果你面对不了,喝了,恭喜你,十有八九。真正的东北人,徜徉在白山和黑水之间的游牧民族,不会因为自己的种族天赋和buff而喝多。
一个组织有序的东北酒局,至少需要三个角色:吸毒最多的东北老大哥+说什么都是对的忠厚小弟+能看透不说神秘微笑的聪明人。这三个角色都是戏。
东北大哥在酒桌上话很多。弟弟和聪明人听了,就知道他说的是哪些话,吹的是哪些话了。但如果有南方人在场,他们会认为东北人爱吹牛。
例如:
如果一个东北人在一桌吃饭,服务员问:你今天想吃什么?
大哥:满汉全席,生吃海鲜~
南方人听了会觉得大哥吹牛太厉害,买得起~
但是东北人一听就知道这是敲竹杠,就回复“这个没有。”。小爷鸡能炖蘑菇吗?
大哥:中间!快点!
那你就啃吧~
东北人的喋喋不休中的“情绪”,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小动物之间。
我们特别喜欢带小动物,比如狍子、驴、小牛等等。
最常用的是“杜梓”。小腿的意思也指孩子。
过去,在东北农村地区,离家出走的妇女必须找到一个单身外国人来帮助养家糊口(同居)。如果他们的老人回来了,外国人必须离开。这个时候家里有儿子就留下来,有两个外国人就带一个,这叫“断犊子”。出现意见分歧时,需要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帮忙解决。这叫“拉小腿”。
后来有人撒谎露齿而笑,他说他是在“拉脚”。
除了拉,还有“滚犊”“平犊”“龟犊”等用法…
03
多民族融合不遵循规则
东北人能说敢说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豪爽性格。
东北本地人是女真族、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的融合体,这些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胆率直。
东北的民族分布也比中原丰富(来源:china.com.cn)
像传统的汉族家庭或宗氏,受祖坟和宗祠的限制,礼仪严格,儒家文化的“君、臣、父、子、子”、“三纲五常”、“老幼有序”的规矩在东北几乎都有。
在东北,为什么说这个人这么“敢造”?“造”字是东北人的快乐性格,什么话都敢说,什么都不在乎。
比如娱乐圈的东北明星,爱谈“自信”。
自称的孙,总是担心自己长得这么帅,但也让人活下去。
林更新给了自己一个拥有9亿女孩网名的梦想。一点也不丢人。
雷佳音吹雪,他的胡子皱皱的,他说他比刘浩然年轻
比如你和一个喜欢告密的东北人吃饭,你试图纠正他的时候,对方通常会选择热情地和你聊他为什么要挤。现场没有酸脸这回事。
东北人讲究的是霸气幽默的谈话中的技巧。
这几乎是东北人谈论的铁律,他们必须是残酷的,形象的,感性的。
创意东北人的造字能力令人信服。
“正”是一个万能动词,是东北人的文学眼睛,能驱散一切高不可攀的东西。
东北人福原爱在微博上宣布结婚。
“谢谢你丈夫为我们的爱做了这枚戒指。”
本来挺感动的。“整体”这个词一出来,就绷不住了...所有人都是吃全谷物长大的。你为什么要做这一切?
东北人在说话的过程中也创造了许多拟声词,如巴巴、皮娅、卡卡。伴随着强烈的胸部共鸣,听起来像是小偷。
想象东北人特别擅长使用场景,让你瞬间被带入对话。
曾经在沈阳街头看到一男一女吵架。女子用比喻:“骑驴牵猴,可以借鉴!”意思是男的太慢了,当不了男的。
比如两个东北人打架“要不要BB我给你电炮信?”意思是揍你。
情感型东北人喜欢用四字“成语”来表达动作。你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但它们却莫名其妙,历历在目:
随河淌(无精打采)、毛冷三光(做事不稳)、急(心急)、破马张飞(大阵势)。
太有想象力了,太生动了。光听就能想到行动。听多了普通话单调。
如果普通话是“——”,那么有了这些字,东北人说话就是“~ ~ ~ ~ ~”带几个“////”。
跌宕起伏,跌宕起伏,充满强烈的感情。东北人跟你说话,不是说话,是跳舞。
要在一次谈话中占据主导地位,光吸引人是不够的,关键时刻还能反驳别人。
要知道东北的夜总是比其他地方的夜长。为了省钱,人们晚上不点灯。
黑暗在不经意间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民主氛围,有点像网友发言时穿上马甲,没有任何思想包袱,于是“打断”、“扯皮”等唠叨方式应运而生。
在东北,人们喜欢严肃的废话。但它的逻辑强大到让你的思维跟着他一起小跑。
有一次部门开会,正在讨论“生活的噪音”,一个东北妹子突然插了句话,对,你知道,宝宝晚上总会哭,就是为了不让父母再生!于是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的转到了“啪啪啪”的事情上……
短时间内,东北人打断,比你更容易理清思路,表达速度更快,是一种独特的方式。
还有扯皮。东北人都是杠精,是在母亲子宫里带出来的。其他地方的人比不上。
每个东北人从小就被妈妈培养:
妈妈,我想要一辆自行车。
我认为你看起来像一辆自行车。
妈妈,我想要一个电子游戏。
-你觉得我像电子游戏吗?
妈妈给我买了一双鞋。
我给你买个6。
受过训练的东北人,在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熟练运用“偷换概念”的方法,瞬间告诉你。
毕竟东北人天生爱说话。
出了山海关,茫茫荒野,各种天灾人祸,虎豹豺狼,很难生存。对“说话”这种简单的语言形式产生乐趣和心理满足感,和每个人的声音是一样的。
警惕找你谈话的东北人。他们聊五分钟,活一小时。
参考文献:
1.为什么东北人那么爱知乎
2.东北方言和东北方言豆瓣
3.为什么东北人对《世界华人周刊》这么幽默
4.为什么东北人在新大陆总是让你开心
-结束-
1.《爱攀 一个真理:没有一个内向的东北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爱攀 一个真理:没有一个内向的东北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86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