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先生导读:2017年德国月球车搭载火箭升空 飞向阿波罗17号登陆点可从本文找到相关百科知识信息,详情如下:

参加谷歌(微博)月球X大奖的德国私人团队“业余科学家”(Part-Time Scientists)宣布已签署发射合同,将在2017年晚些时候将两辆漫游车送上月球。在2017年底前,送两辆小月球车造访阿波罗17号登月点,这也是阿波罗17号自1972年以来首次有地球来客造访。

总部位于德国柏林的业余科学家团队表示,他们已向美国航天公司Spaceflight Industries签署合同并购买了发射服务,两辆月球车将作为次要载荷搭载火箭升空,但具体使用哪种火箭目前尚未确定。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的Spaceflight Industries公司,与多家火箭发射商合作,为搭载的各种次要载荷担当经纪人的角色。

该团队电子产品负责人卡斯滕•贝克尔(Karsten Becker),在11月29日举行的一场在线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们最有可能使用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发射团队的月球车。他表示:“我们确信这会是一次猎鹰9号的发射任务,只是现在还不最终确定,因为Spaceflight还需要和他们的其他客户,以及SpaceX公司进行确认。”

前苏联、美国、中国、德国四国月球车大小对比

业余科学家以及其他参与谷歌月球X大奖赛的团队,需在今年12月31日前向X Prize基金会递交发射合同,在基金会确认发射合同有效后,各团队方可继续参与这场竞赛。到目前为止,基金会仅核实确认了16支参赛队伍中3家的发射合同,分别是:美国的月球快递队(Moon Express),以色列的SpaceIL,以及跨国的Synergy Moon团队。

贝克尔表示业余科学家团队与Spaceflight公司已向X Prize基金会递交发射合同,合同核实流程正在进行。他表示:“我们与X Prize基金会进行了很好的交流,我们有信心在年底前通过他们的审核。”

在最初的时候,业余科学家团队成员都是志愿者,他们在自己业余时间参与任务,这也是该团队名称以此命名的缘由。现在这一努力已经变成一次更专业更具冒险的尝试,该团队目前已有12名全职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德国汽车制造商奥迪公司是业余科学家团队的主要赞助商,并为该团队月球车的改进提供支持,该团队月球车现在也被称为“奥迪月球四驱车”。此外,该团队也有其他的合作伙伴。

1972年阿波罗17号宇航员驾驶的月球车,德国两辆小月球车将在着陆后驶抵这辆载人月球车旁边。

两辆月球车将同时造访阿波罗17号登陆点

业余科学家团队的首要任务是赢得谷歌月球X大奖赛一等奖的2000万美元奖金,并利用导航模块实现着陆器自主着陆,着陆地点位于1972登陆月球的阿波罗17号附近,该地区被称为陶拉斯-利特罗山谷。着陆器在登陆后将释放两辆小型月球车,小月球车将驶抵阿波罗17号着陆点,最终抵达阿波罗17号任务留下的载人月球车旁边。因为阿波罗17号是人类迄今最后一次载人登月任务,这种做法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业余科学家团队的月球着陆器被命名为“爱丽娜”(ALINA),除了两辆小月球车外,它还将携带其他几件载荷前往月球,包括一个月球植物生长实验装置,一份维基在线百科全书。该团队也对外出售着陆器上的有效载荷空间,售价达每公斤80万美元。

贝克尔称业余科学家团队对未来的任务有更多抱负,包括拥有永夜坑和永昼峰的月球南极地区,永夜坑被认为是月球上最有可能存在水冰的地方。贝克尔表示他们估计一个月球着陆器如果携带100公斤的载荷,需花费4250万美元,这是有利可图的,他们可以在未来任务中出售大部分有效载荷空间。

业余科学家团队对超越月球以外的探索任务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火星两颗小卫星中较大的那一颗“福波斯”,俗称火卫一,它是业余科学家团队未来长远的目标。“火卫一是非常棒的火星前哨站,这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愿景。”贝克尔说到。

相关推荐

月球表面频繁遭太空陨石撞击 每隔8万年“变脸”一次

不可思议!大地震或与月球引力有关

科学家:月球神秘光晕中的“纳米灰尘”或源于陨星碰撞

震惊!月球正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离开地球

月球表面为什么凹凸不平 或因太阳粒子为土壤充电

月球或是地球水资源的源头

月球为什么不会发光:缺少氢燃料是关键因素之一

月亮为什么是红色的 红月亮是什么意思

1.《2017年德国月球车搭载火箭升空 飞向阿波罗17号登陆点 阿波罗17号登月视频是真的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7年德国月球车搭载火箭升空 飞向阿波罗17号登陆点 阿波罗17号登月视频是真的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23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