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得知消息后,路遥打电话给他的弟弟王天乐(《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就是以王天乐为原型的),告诉他获奖并排名第一的消息。同时,路遥请弟弟想办法借钱,因为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一百套《平凡的世界》送人,但他没有钱。
3月25日,路遥乘火车去北京,临行前,王天乐将借来的5000元交到他手里,并央求哥哥:“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路遥只说了一句:“日他妈的文学!”
那是他最后一次去北京领奖……
路遥如果活到今天,也不过70岁,但他的生命终止于43岁。他生前总说,作家写作,主要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但他最终没有看到,他的作品如何被几代青年强烈推崇,如何激励他们在奋斗的道路上坚韧不拔、执着追求。
著名企业家马云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路遥。是路遥的作品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蹬三轮车呢。”
1
1949年12月2日,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县王家堡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窑洞里。他原名王卫国,是家中长子,下面还有四个弟弟、三个妹妹。贫穷的现实、众多的儿女,让这个家庭仅仅能维持基本生存。
路遥四五岁就开始帮助家里干活,包括照看弟弟妹妹、寻猪草、砍柴等。《平凡的世界》里描写孙少安五六岁开始给家里砍柴,母亲舍不得烧他砍的柴,时间长了在院子里堆起来规模不小的一垛,村里人到他家串门都夸他。其实这也是路遥自己的经历。
他有一次去大山里砍柴,一不小心从悬崖上滑落到了深沟里,正好跌在一个草窝里,才幸免于难。
路遥出生的窑洞
路遥的家里太贫困了,十几口人,没有吃的穿的,甚至只有一床被子,完全是叫花子状态。正因为这样,1957年秋天,路遥被过继给家住延川县郭家沟村的大伯做养子(大伯没有儿女)。一个年仅七岁的儿童,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去寻找生存的道路。
幸运的是,养父养母对他很好,供他上学。但养父家本身也很困难,无法让他吃饱穿暖。
饥饿是他求学时代最大的感受。他后来回忆,中学时期一月只能吃十几斤粗粮,整个童年吃过的好饭几乎能一顿不落记起来。
路遥曾和同学说,他很讨厌睡觉后在被窝里吃“干馍片”的人,因为他们总发出“咯嘣嘣”的响声,让饥肠辘辘的他半夜睡不着觉。
《平凡的世界》开篇写的就是孙少平在学校排队吃饭,不但没有菜吃,主食吃的也是最差的黑高粱面馍。路遥描写孙少平的心理时写到——
但是对孙少平来说,这些也许都还能忍受。他现在感到最痛苦的是由于贫困而给自尊心所带来的伤害。他已经十七岁了,胸腔里跳动着一颗敏感而羞怯的心。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裳站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能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这不仅是为了嘴馋,而是为了活得尊严。他并不奢望有城里学生那样优越的条件,只是希望能像大部分乡里来的学生一样就心满意足了。
路遥在这里写的不仅是孙少平,也是他自己。
在那艰难的日子里,路遥只能靠努力读书来找回自己的尊严。只有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
少年时代的路遥
2
1966年,路遥参加中专考试,被陕西石油化工学校录取。但命运总是无情地捉弄着这个饱受饥饿折磨又志向远大的农家子弟。就在他怀着摆脱农门的喜悦准备远行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大专院校停止了招生,他只得回到学校参加运动。
心怀悲愤的路遥积极投身到“文革”的大潮中,一度成为造反派的领导。就在他志得意满之时,中央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按照政策,他也得返乡务农。
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一心想跳出农门的路遥,再一次被打回原形。回到村里后,他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靠努力劳动来麻痹自己。
之后,他干过很多临时工作,包括民办老师、县革委会通讯组成员、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员等。
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爱上文学创作,开始是写诗,后来也写散文、小说。在他发表《车过南京桥》这首诗的时候,开始用笔名“路遥”。
从此,路遥开始用写作这个武器,来完成人生的救赎。
1973年,经过推荐选拔,路遥成为延安大学中文系学生,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大学生活。
大学期间,他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贪婪地阅读各种文学刊物和文学著作。同时,发表了不少诗歌、散文和小说。还曾借调到《陕西文艺》当见习编辑。
青年时代的路遥
3
1976年8月,路遥大学毕业后,成为《陕西文艺》编辑部的文学编辑。27岁的他,终于实现了跳出农门的梦想。
这时候的路遥,在陕西文坛已经有一定的名气了。但看到贾平凹、陈忠实他们在全国获奖后,紧迫感使他更加努力地创作,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
当他满怀希望在全国大型刊物上投稿时,却屡屡受挫,两年间几乎投了当时所有的大型刊物,全部失败。最后他托朋友转给最后一家大型刊物《当代》,并说如果《当代》再退稿,就不必寄回稿子,直接烧掉。
幸运的是,《当代》主编秦兆阳看上了他的稿子,不但刊发了,还力争让这部小说获得了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路遥说:“在中国当代老一辈作家中,我最敬爱的是两位:一位是已故的柳青,一位是健在的秦兆阳。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称他们为我的文学‘教父’。”
1980年代初,路遥与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青年作家在一起
4
如果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让路遥在全国文坛崭露头角,那让路遥蜚声文坛的无疑是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人生》。
1981年夏天,路遥在陕西甘泉县招待所,每天工作18个小时,用21天时间,完成了《人生》。在那段日子里,他分不清黑夜和白天,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通畅,甚至深更半夜在招待所转圈圈行走,被人怀疑精神错乱……
《人生》发表后,先后被改编为广播、电影,并获得了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著名作家、《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当时读到后很震惊,他后来在文章中写到——
我读了《人生》之后,就一下子从自信中又跌入自卑,因为路遥的《人生》在我感觉来(路遥比我年轻七八岁),一下子就把他和我的距离拉得很远。因为路遥离我太近了,路遥的《人生》对我的冲击远远超过了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对我的冲击,因为这个人就在你的面前呀!就那个胖乎乎的,整天和你一起说闲话,还说他跟哪个女的好过……就这么生动的一个人,一部《人生》一下子就把你拉得很远……《人生》一发表,我就感觉到了什么是表层的艺术,什么是深层的艺术,在这一点上我感觉路遥《人生》上的突破,不是路遥个人的突破,而是文学回归文学的本身,摆脱强加给文学要承载而承载不了的东西。所以,这种突破,路遥显然就获得了一种很大的自信。
《人生》火了,路遥也成为了名人,站在聚光灯下,他感到兴奋,他说:“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馨。”
路遥与陈忠实、贾平凹等在一起
5
小说《人生》火遍全国,一些人认为《人生》是路遥不可逾越的高峰。但路遥坚信,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正是因为这样,他开始了长达6年的艰辛跋涉,最终创作出了长达百万字、感动亿万人的巨著——《平凡的世界》。
开始动笔之前,他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准备工作,做了大量的笔记——
一是阅读了中外长篇小说近百部。
二是阅读了大量杂书,包括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农业、工业、商业、科技等各个方面,细致到养鱼、养蜂、施肥、UFO等各方面。
三是逐年逐月逐日查阅了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陕西日报》《延安报》的合订本。
四是深入生活,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
路遥与莫言
6
1985年秋天,路遥在陈家山煤矿的医院里,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创作。之所以选择在煤矿,是因为第三部要写到煤矿,在这里创作可以感受生活气息,为第三部创作做准备。
开始动笔后,路遥写了撕、撕了写、写了再撕,竟然三天没写出一个字来。
经过冷静的思考,他发现三天的失败主要在于思想太勇猛,以致一开始就想吼雷打闪。考虑到大师们一开始叙述都比较平静,尤其是想起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最终他决定写一个平静的开头——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之后他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在与老鼠为伴的环境里,强迫自己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连散步的功夫都没有,终于完成小说第一部的创作。
路遥在煤矿
7
路遥对《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寄予厚望。他想投给《当代》,没想到被青年编辑周昌义拒稿,又联系了另一家出版社,再次被拒。
最终好不容易被《花城》发布,并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结果普遍评价不高,一些评论家甚至不敢相信《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自《人生》的作者之手。
当时中国文联公司出版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只印刷了3000册,基本无人问津。
自己费尽心血创作的作品,反响如此平平,当时路遥悲凉的心境可想而知。他让弟弟陪他去了柳青墓,在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碑前,放声大哭……
路遥在柳青墓前
8
但路遥没有放弃,他吸取了批评家的一些意见,投入了第二部、第三部的创作。
第二部创作完成后,他生了一场大病。医生建议他休息一两年再工作,但他想到了没有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想到了在病床上让医生延续寿命、以便完成《创业史》的柳青,他觉得不能等了,只要能完成《平凡的世界》,即使永远倒下不再起来,也可以安然闭目了。谁知道一语成谶!
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路遥真的是用生命在写作!他后来说——
现在我已全然明白,像我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错一步或错过一次机会,就可能一钱不值地被黄土埋盖;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潮中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生活拯救了我,就要知恩而报,不辜负它的厚爱。要格外珍视自己的工作和劳动。你一无所有走到今天,为了生活慷慨的馈赠,即使在努力中随时倒下也义无反顾。
1988年5月25日,写完《平凡的世界》最后一个字,路遥从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中的那支圆珠笔从窗户扔了出去。
那一刻,他泪流满面……
那一刻,他像个孩子一样放声大哭……
那一刻,他想起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几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路遥和柏杨
9
1988年3月27日,《平凡的世界》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向全国听众播送,之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数千封听众来信飞进电视台,带动小说开始畅销。
《平凡的世界》火了,并且这种火热一直持续到今天……
这部书影响了马云、影响了潘石屹、影响了曹可凡、影响了郎永淳……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第一次给清华新生推荐书的时候,推荐的就是《平凡的世界》。
各大高校这些年发布的图书借阅排行榜上,《平凡的世界》常常雄踞榜首。比如,在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借阅排行中,《平凡的世界》以超出第二名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绝对优势占据四年榜首……
可是这些,路遥都看不到了。1992年11月17日,因为肝硬化腹水,路遥离开了这个他深深爱着的世界……
病危期间,路遥还念念不忘中学时在饥饿的折磨下偷吃西红柿的情景。去世前三四天,他对去看望他的人说:“我这十几年,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去世前一两天,他抓着朋友的手,殷切地说:“生活太残酷了,我一定要站起来……”
可是病魔没有再给他机会,最后的时刻,路遥痛苦地在病床上缩成一团,呼喊着他的亲人们:“爸爸妈妈还是离不得,爸妈……最亲……”
我想,在弥留之际,他一定想到了自己走过的艰难历程;想到了他曾经的飞扬与落寞,追求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亲情与爱情;想到了他已有的成就、未竟的事业、年幼的女儿……
路遥和医院实习生的最后合影
《平凡的世界》得到广大读者热爱的同时,长时间得不到文学界的承认。但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当代文学史著作认可了《平凡的世界》。
一开始拒稿《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周昌义(当年《当代》的青年编辑,现在已经是副主编了),现在也承认《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经典名著,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一部经典名著(指《平凡的世界》),作家呕心沥血成稿之后,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没看完,就草率退稿,然后开始在文坛边缘颠沛流离。好不容易获得茅盾文学奖,还被传说是活动的结果。好不容易畅销,又被认为是死亡效应。等到它终于被文学史认可,作家本人早在黄泉路上了。
今天,我们重读路遥,会更加深刻地懂得努力奋斗的意义。重读路遥,我们会看到一个底层青年拼搏向上的艰辛历程,他的每一步都饱含着改变卑微命运的倔强。重读路遥,我们会看到,在改变命运的艰难行进中,他是如何克服伤痛、迷茫和孤独,一步步去完成人生的救赎。
更多教育资讯关注索科教育
(本文图片文章摘抄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ufo工矿灯】路很长,用生命写作的那个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ufo工矿灯】路很长,用生命写作的那个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240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