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郑浩时,郑浩就羞涩地表示,他并不是传言中“14岁上大学”的神童:五岁入学,小学读了五年,初中、高中和大学本科基本都是按部就班地上学,唯一不同的是,在大四那年通过了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直博考试。就这样,郑浩成为2015年厦大最小博士新生。

成长历程:我有个最美的妈妈

  郑浩成长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父亲是一名海员,母亲是中学老师。由于工作的原因,郑浩的父亲经常出海不在家,因而照顾郑浩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身上。对母亲的付出,郑浩记在心里,相比同龄孩子,郑浩更显听话懂事,极少与母亲顶嘴。而郑浩的母亲即使再苦再累也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无形中也促成郑浩坚强乐观性格的养成。

  郑浩五岁时,母亲觉察到郑浩可以适应小学学习任务时,果断让他提前一年入学。五年级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又让郑浩跳了一级。这样,从初中开始,郑浩就比同班同学至少小了两岁。年龄虽小的他,学习上却从没落后,这离不开母亲的悉心教导。

  和说教相比,郑浩母亲更重视言传身教。让郑浩印象很深的是,为了鼓励他看书,妈妈经常陪他一起读名著。每次他想要放弃时,看到妈妈还在专心看书,就觉得有股力量推动他坚持阅读,每每这时候,他就觉得“妈妈是世上最美的妈妈。”

本科生活:也有不自信的时候

  2011年,年仅16岁的郑浩以653分超出厦大分数线14分的成绩进入厦大化学系,并通过选拔考试进入化学系人才培养基地“卢嘉锡化学班”,开启了在厦大的本科生涯。

  低年龄,高学历,名校生。在一般人眼中郑浩应该是个非常自信的人,然而郑浩却觉得“自信于我时有时无”。一进大学,郑浩就深切感受到和同学的距离,而化学班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也让第一次离家求学的郑浩无所适从。然而郑浩没有气馁,而是暗暗下定决心,通过四年的努力来弥补差距。本科四年,除了上课,郑浩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最常干的事情就是听讲座。

  经过不懈努力,郑浩成绩很快就提升了,在考试中经常名列前茅。不过郑浩觉得和周围参加国际比赛拿国奖的大牛比起来,自己仍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郑浩特别提到了一件小事,他的舍友去美国比赛,获得了国际金奖,回来后没有丝毫放松又投入到学习中。这给郑浩很大的震撼,也鼓舞他去尝试原本“不敢想”的直博考试,并通过层层选拔成为2015级博士新生一员。

博士伊始:带着使命感学习

  直博生五年学习时间,前半年要上专业课打基础,后四年半研究课题。而和别人相比郑浩更是自加压力,毫不松懈。为了打好专业基础,郑浩第一学期就修了十门课程。

  在谈到喜欢的博士课程时,郑浩的回答令人意外,他说自己最喜欢上思政课。提及此,郑浩说自己本科时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听政治课,直到一次看到一篇关于中国大学生不听政治课、缺乏公共意识的文章有所触动,才开始认真审视政治课,并逐渐爱上听思政课。在一次讲座上,江云宝院长一段关于不能局限于自己过上好日子的论述让郑浩热血沸腾,并在心中打下了一个使命感的烙印:要站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要带着一份使命感去学习。

  而和年龄普遍比自己大的博士同学一起,郑浩觉得没有“代沟”,相反很融洽,他们既是自己的老师,也是朋友。导师会给新进实验室的同学安排师兄师姐带着做实验,“师兄经常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掰碎了讲给我听。”此外,郑浩还积极向身边同学学习,跟着师兄早来晚归混实验室;跟着同学选很多其他方向的课拓宽视野……“能和那么多优秀的人一起,我感到特别幸运。”

课余生活:喜欢读史,想当一名演员

  课余之时,郑浩爱打乒乓球,大二至今仍是乒乓球社团的一员;喜欢唱歌,曾连续两年参加化学化工学院合唱队;酷爱文学,尤其喜欢读历史读物,最爱《明朝那些事儿》、《别笑,这是大清正史》。这些“看着就笑到喷饭”历史读物不仅能调节紧张的学习,还能引发郑浩很多感悟:在阅读过程中,郑浩经常会思考历史人物处在自己这个情景下如何抉择,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多启发。此外,郑浩表示自小还有一个“演员梦”。

  虽然现在的专业和“演员梦”相差甚远,郑浩还是念念不忘。在大三时得知中文系小火柴剧场面向全校招募演员时,曾一度跃跃欲试,但由于大四课题压力而作罢。不久前厦门电视台的一次采访拍摄纪实片,虽然是“演自己”,但也是过了一把演员瘾。

  而今,郑浩正在尝试新事物的道路上努力前行,谦虚好学,敢梦敢当,郑浩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

  年少不怕志高!

  来源:微信公众号厦门大学

1.《最小博士 厦大最小博士年仅20岁 最喜欢思政课想当演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最小博士 厦大最小博士年仅20岁 最喜欢思政课想当演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07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