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板斧#实战案例分析系列。
许鲜这个公司还活着,但是这一次创新却死了。
悄无声息!
很惋惜的是,许鲜其实本来有机会活下来的。
如果时光能够重来一次,许鲜应该如何做?
正文:
等了大半年,眼睁睁看着附近的一个许鲜水果自提点,还没开起来就关了。这还不是个案,陆陆续续的,许鲜在各个城市的店面纷纷退缩了,从曾经的风口,又退回到北京高校内寥寥几个自提店了。
许鲜2014年在北京大学创立,学生们在APP上预付款订购水果,次日在校园内自提点取货。此后走出校园扩大到社区、写字楼等。2015年获得了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曾经高峰期,短短两年之间,就在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四个城市,拥有超过300家直营及联营门店,注册用户已超过150万。但随着2016年生鲜电商风口的过去,街边水果店雨后春笋冒出来,以及各路生鲜配送模式的竞争,例如京东到家、闪电购等当日达、一小时达,许鲜模式无法维继。我们可以回头看一下,许鲜的兴起与衰退的启示与教训。
首先要问,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是生鲜吗?
No!用户当然对生鲜有生理需要(食色性也),但是从创新的角度看,用户的需求(最终需要)是,以更低的代价获取到商品(生鲜),所以代价(是否简单、方便和便宜)才是核心和关键。
许鲜的第一波崛起,从校园起步做生鲜中的水果,应该是非常聚焦的,既在于品类聚焦(没有做水果之外的生鲜),又在于用户群和场景聚焦。因为我们知道,校园的用户群特质高度一致,并且地理位置非常集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水果吃货。而在校园方寸之地内,水果店却是受到控制的,不是想租个门面就可以开店的,水果的价格比起城市居民区的价格更贵。那么如果有一种模式能够,让校园用户们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同样甚至更加新鲜的水果,是否可以撬开市场(把用户抢过来)?
可以!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损失了即时性,不再一手交钱一手能够交货,而要提前下单预约,然后隔日才能提货。这对于一部分即兴消费者来说是不方便的,他们会说No,但是对于例行消费者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一种便利损失,毕竟很多时候也没事干,那就掏出手机在app预约下单吧(安排一下明天吃啥)。更重要的是,取货点非常的近(学生们住的非常集中),上下课或吃饭路途中都可以顺路取回来,所以其实方便性没有损失更多。
而且,所购买的水果,相比之下价格是非常的有诱惑力,尤其是一些高档一些的水果。我们知道,越是高档的水果,背后的供应链损耗转化为销售的价格也就越可观,加上毛利诉求也越高,那么对用户来说,花出去的钱就更多,相应的,用户的需求受到压抑的程度越大。如果针对高档水果,能够降低损耗(预定预购模式),提高了供应链的效能,让用户付出少许的便利性损失或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带来了更大幅度的价格优惠,结果自然可以激发用户更多的消费出来,这就具备了在这个市场内(特定的用户群和场景),有了消除三座大山、体验到三更的价值、进而能够释放压抑的刚需的创新特质了。(#创新三板斧#的基本逻辑!)
当然这一切,需要许鲜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持之以恒的坚持“聚焦高端、稳固校园市场”的基本战略不动摇,直到做透做强。全国校园之多、用户群的数量之大(3000w以上在校生),哪怕是占据1%的重度刚需用户,每天的业务量也是非常巨大的。这就是单点突破、形成爆款之后,再图迂回的基本路径。从重度刚需用户(吃货),过渡到实用主义用户阶段(也会慢慢增加一些消费,毕竟性价比高了嘛!)
然而,可惜的是,许鲜在第一步、第二步没有做大做强做透,就趁着风口(或者说被风口裹挟着),在拿了资金后,涌到校园之外的市场来了。校园外,用户群的特质更加发散、聚合程度更加分散,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场地租金也更贵,品类也从单纯水果扩展到了生鲜便利店(胃口真是一下子跳跃式增大了)。许鲜一下子让自己的商业基因(RPV),从擅长的无人蓝海,进入了红海市场。
消耗......拖累......N家门店开张了......M家随后慢慢关闭了。
一切回归原点。同时也丧失了一条可能的成功路径,也即,紧紧盘踞在校园内,走高端水果大幅度降价+预约下单+自提的模式,把重度刚需用户群牢牢抓住服务好!再图其他!
这条路就是当年饿了么的成功路径。在饿了么之前,已经有数个针对白领的网上订餐的先锋,不聚焦,存量市场内的同质化竞争太激烈(网上订餐与线下几步远的餐馆pk),消耗不起成了先烈。而以校园作为根据地,饿了么的商业体RPV就能支撑起来。
这条路也是后来小黄车窝在校园内,成了爆款也姗姗来迟、不敢迈出校园的原因。因为校园之外的场景和用户群更加分散,尚没有智能锁的小黄车很容易淹没在各式各样素质的茫茫人海。直到摩拜单车通过真正的智能锁和铁疙瘩硬件打开了城市市场,让用户接受了第一波的教育,小黄车才随后大规模杀入。即便如此,在初期,小黄车也是遇到了之前早就预料到的不文明现象,好在此时各方面的注意力和资源都集中过来了,资本加持、舆论压力和社会管理者的执法,让不文明现象受到了压制。
共享单车们一起水漫金山式的跨越过了临界点,类似于把煤球点燃需要的额外燃料,星星之火终于燎原了。否则就是冷启动遭遇的冷场效应。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领域的创新,巨头可以冷启动(例如线下手机支付),而小型创业公司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滚雪球的过程,也就是需要在更加的边缘和冷门的地方,慢慢呆着吧。如果小黄车在几个校园内成功之后,就草草进入城市市场,那么陆陆续续投放的小黄车很容易就成为沧海一粟,不战而败。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多么重要!
话题再回到许鲜和水果市场。客观来说,现在的城市居民和白领,这两年确实消费了越来越多的水果,周围越来越多可见的水果店和网上快递就是明证,各自瓜分了市场。从这个方面来说,水果市场本来就是一个自然增长的存量市场,之前的街边店、便利店与商超,已经让用户的需求满足的差不多了。如果在这样的市场内,后来者还能迂回逆袭的话,务必、务必、务必要能找到一个独特的点,可以单点突破,并且撕开一条独特的迂回路径。否则的话,就是存量市场的自然增长,适合传统的(之前的)玩家继续扩大与延伸,即便是阿里、京东这样的巨头所加持的玩家,也是只能分一杯羹而已。
因为回到创新的本质规律来说,用户需要的是,更低的代价来消费到这些常见的产品。在产品无差异的情况下,代价也总体上没什么差异化,更不用说有10倍的差异了,那么创新的力道就使不出来、体现不出来。有的创新呢,方便了,有的创新呢,价格稍便宜一些,有的创新呢,品类独特一些。但都是锦上添花,做不到雪中送炭。
绝大多数用户消费的绝大多数品类,都是最常见的、时节性的瓜果梨桃,从田地的源头,到用户的嘴边,在整个过程中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的所谓创新环节之外,我们还能发现什么特别的三座大山与压抑的刚需吗?
有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即从国外的田地产出的进口水果,到我们中国人的嘴边,跋山涉水后,价格翻了数倍,这里面是大有文章可为的。这也是本文一开始讨论的,许鲜本应该定位聚焦的环节,即国内外的高端水果,让它们的价格平民化(平价奢侈品),就可以完成一次推翻三座大山的创新。
够便利、够便宜,商品好,用户获得的效用自然就更大。但不是越便宜越好,到了一定程度,效用感受就没什么差异了。一斤苹果是3元还是5元,一斤葡萄是5元还是7元,差异不大,个体用户真的不敏感的,最后还是哪里方便就在哪里买了。所以品类,用户群和场景,三更的体验代价,有没有三座大山被推翻,都是根本的问题。
推而广之,前几年热一下的上门收取衣物+集中洗涤后+再快递回用户的创新模式,比如说e袋洗,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与街边干洗店相比,对用户来说,街边店已经够方便、够便宜了,而且洗涤的频次也低,那么基于互联网与快递业的e袋洗,对大部分用户来说,效用并没有显著提高。所以,业务拓展和维持就比较困难,经营也就越来越困难了。这也是存量市场内通过创新替换,但是替换不动、难以为继的典型例子。
青年菜君等净菜服务商,对用户来说,貌似需求是存在的,但是商业上也经营不下去了,其中的道理也是基本上类似的。
聚焦、聚焦、再聚焦,单点突破、形成爆款,再图迂回,三座大山、三更、压抑的刚需......都是核心创新词汇。
欢迎加入钱致远老师主持的创新圈子“创新钱言阵地”,一个知识星球(原小密圈)上的专业创新圈子,每天升级你的创新认知!
1.《许鲜之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许鲜之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