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诞辰确实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崔东壁在《洙泗考信录》中曾做过考证,据《春秋谷梁传》定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为今之8月21日;《孔庭纂要》说是8月27日。此外还有10月9日、10月3日,等等。中国古代祭孔,都以每年农历8月27日作为孔子诞辰。民国期间,政府曾定夏历8月27日作为教师节,后又把它换算为公元的9月28日。

唐代司马贞曾在《史记索隐》中感叹:“《经》、《传》生年不定,致使孔子寿数不明。”本世纪则出现几种观点各持一端的局面。目前比较流行的孔子生年,是依据《史记·孔子世家》中“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得出,即公元前551年。但这一结果与《史记》下文叙述孔子卒年的说法并不吻合。此外也没有孔子出生的确切月、日记载。

徐锡祺:公历日期为9月28日是怎么算出来的?

(人物介绍:徐锡祺,北京教育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

经史学家与历法学家研究认定,孔子是生干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要算出它的公历、农历日期,当前我们可以求助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张培瑜先生的专著《中国先秦史历表》。从《中国先秦史历表》可以杳到鲁襄公立十二年(周灵王二十一年,)十月朔(即十月初一)是甲戊,公历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根据六十甲子的排列次序,从“甲戌”数到“庚子”是27。这就是悦.孔子生丁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从此可以推出公历日期是公元前551年10月4日(9月8日加26天即是)。

但问题还没完。因为鲁国当时用的历法是建子,以含“冬至”的子月(十一月)为“正月”。公历在1582年以前用的是“儒略历”。而我们现在用的农历相传是夏朝的明法,日含“雨水”的寅月为正月”史称“寅正”。公万是“格雷高利历”。这就需要作出进一步换算。

就农历讲,鲁国历法是“子正”,我们现在是“寅正”这中间就是相差两个月(见下表)

故会历的十月二十七日,就是我们现个农历的八月二十七日。

而公历,公元1582年10月4日前用的是儒略历。孺略历并不是精确的历法,它差不多128年就与地球浇太阳一周的时间(叫回归年)相差1天,400年就相差3天多。于是罗马教皇格雷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宣布改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公历。由于“儒略历”和“格雷历”之间有差异,故“孺略历”化成“格雷历”就要改正。公元前601年3月7日不公元前501年3月5日,儒略历日期减去6天就是“格雷历刀的日期。故10月4日减去6夭就是9月28日。《人民日报》宣布的日期就是这样得来的。

恨据上面讲的道理,同样我们就可算阳孔子逝世的日期。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年七十三,以会哀公十六年四月己社卒”。查《中国先秦史历表》,鲁哀公十六年(周敬公四十一年)四月朔庚辰,公历是公元前479年2月28日(按王韬《春秋朔闰表》巨月月朔己卯,公历是479年2月27日)。由此推算,从“庚辰”数到“巳丑”是10天,公历为公元前479年3月9日。就是锐孔子浙世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初十(按王韬记为四月十一日),应为公元前479年3月9日(儒略历)。

经换算孔子逝世农历日期即今天农历的二月初十。公历“儒略历”公元前501年3月6日至前301年3月4日要化成“格雷历”只需减去5天。9-5=4,孔子逝世于公历3月4日。

注:读《眷秋》、《左传》时,最好还有一部《春秋朔闰表》,因鲁国历法并不都用“子正”,其中也有“日正”、“寅正”和“亥正”。另外在换算公历时一定要搞清是“儒略历”还是“格雷历”,这样算出来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节选自《孔子诞辰日期是怎样算出来的》,徐锡祺,《历史教学》,1989年08期。更多详细内容请检索全文。)

江晓原:用天文学方法推算 孔子诞辰应为公元前552年10月9日

(人物简介: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导师,现任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江晓原在查阅《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等古代文献时发现,孔子出生当年都有庚成日食的记载。江晓原认为,现代天文学提供了确定历史年代的一种科学手段。在此之前,他采用考证天象和回推年份的方法,重现“武王伐纣”的确切日程表,为确定我国古代商周年代设立了至关重要的标点。

“很多现代人推算孔子生在哪一年,首先要知道孔子诞生的时代,他所在的鲁国是用什么历法。但历史文献没有留下这类记载,也不知道鲁国当时使用的历法的详细参数。我完全绕过鲁国历法的障碍,因为我在天文台工作过15年,对天文界比较熟悉,孔子诞生前50天发生过一次日食,我只要知道日食发生的时间,就可以知道孔子的诞辰。推算日食的时间不需要依赖古代历法,运用现代天体力学的方法就可以推算。到了今天,公元前后3000年,共6000年间的所有日食、月食、八大行星在任何时候的位置,天体力学都可以非常精确地算出来,很简单。”

(节选自《江晓原:用天文学方法推算“孔子诞辰”》,郑州晚报。更多详细内容请检索全文。)

徐文新:用格里历(格雷历)推算 孔子诞辰应定为公元前552年10月3日

(人物简介:徐文新,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现就职于南昌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1999年,江晓原先生根据《谷梁传》的记载,提出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2年10月9日,《科技日报》1999年9月6日以《揭开孔子诞辰之谜》为题作了报道,江先生此说也见于《世界科学》2000年5期的《天文历史年代学初论》一文。值得质疑的是,江先生的推算采用的是儒略历,而不是格里历。

另一方面,传统的祭孔日期定在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据说出自孔氏家谱。孔氏家谱这一日期应该是来自是《史记》,而《史记》不及《谷梁传》可靠。不过,国民政府曾据此定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作为教师节,后来又邀请历法及考据专家把孔子诞辰换算为公历9月28日,并以这天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政府所邀请的历法专家得出9月28日,是采用格里历推算的。

我认为在没有发现更多史料的情况下,孔子诞辰应以《谷梁传》为依据,而运用格里历推算,那么孔子诞辰合理的日期应该是公元前552年10月3日。

据报道,江晓原先生为了确定这次庚戌日食的公历日期,采用了“儒略日”。公元前552年发生日食的那个庚戌日的儒略日为1520037。而《谷梁传》中说庚子日孔子生,从庚戌到庚子是50天,儒略日1520037加上50天,即1520087,江先生换算后认为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2年10月9日。

但是,问题就在这里,此处的公元前552年8月20日和10月9日均是儒略历日期,而不是格里历日期,而儒略历是有相当误差的。

我国古代用干支纪日,今人读古籍时总想知道是几月几日。儒略日也不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所以儒略日也存在一个转换为通用日历的问题。通用历日与儒略日的转换公式[iv]是:

a = (14- month)/12

y = year + 4800 - a

m = month + 12a - 3

格里历的日期转换公式:

JD = day + (153m+2)/5 + 365y + y/4 –y/100 + y/400 –32045

儒略历的日期转换公式:

JD = day + (153m+2)/5 + 365y + y/4 – 32083

注:1.公元纪元以前的年份要改为负数,如:10 BC = -9.

2. 所有除法均为整除法,余数舍去。

我们把前552年8月20日分别代入上面公式,如果是格里历则JD=1520043,如果是儒略历则 JD=1520037.

我们把前552年10月9日分别代入上面公式,如果是格里历则JD=1520093,如果是儒略历则 JD=1520087。

足以说明,江先生的前552年8月20日、前552年10月9日均是儒略历日期。如上所述,儒略历有较大误差。如果我们要纪念孔子诞辰若干周年,应该采用更精确的格里历来计算,那么孔子诞辰的儒略日1520087换算成格里历是公元前552年10月3日。

从回归年的长度来看,格里历1999年10月3日的儒略日是2451455,格里历1999年10月9日的儒略日是2451461

{1999―(―551)}*365.2422=2550*365.2422=931367.61

2451455-1520087=931368

2451461-1520087=931374

可以看出,格里历即公历1999年10月3日与孔子诞辰的儒略日1520087(格里历公元前552年10月3日,即儒略历公元前552年10月9日),相差931368天,与2550个回归年的值931367.61天相近,而格里历1999年10月9日与那一天相差931374天,比2550个回归年多出6天。那么1999年10月9日,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是有误了。

从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来看也是如此,取曲阜地区的平均经度117°02'、纬度35°49'计算:

儒略历公元前552年10月9日12时即格里历是公元前552年10月3日12时,儒略日1520086.67,太阳在黄经189°52'47"。

格里历公元1999年10月3日12时,儒略日2451454.67,太阳在黄经189°30'53"。

格里历公元1999年10月9日12时,儒略日2451460.67,太阳在黄经195°25'47"。

显然10月3日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更接近189°52'47"。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江先生认为的牧野之战日期公元前1044年1月9日,同样是儒略历的日期,如果用格里历来计算,应该是公元前1045年12月30日,日干甲子。

1.《孔子的生日是怎么推算出来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孔子的生日是怎么推算出来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