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
向对方解释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很多时间,但对方无法理解;
明明觉得自己说清楚了,对方却理解为另一种意思;
就是想在讨论中提出不同意见,却让对方觉得你是针对他的;
我心里想关心对方,但是他们对你说的话感到不舒服。
人们在交流中几乎总是会遇到相互的不理解。今天我们来看看如何在日常的沟通过程中,更高效地理解别人的想法,正确地向别人传达自己的反对意见,从而节省沟通成本,让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
01
沟通、逻辑和决策的交集
公司推出了新产品,在早期的小规模消费者试用中基本达到了预定的功能假设,但也有很多bug,导致产品体验差。
“是按原计划正常上市,还是推迟上市时间,把产品打磨得更好?”在产品上市前的研讨会上,有一个很大的分歧...
类似的差异每天都在每个公司上演。
没有分歧的讨论是不正常的讨论,但是分歧之后,如何达成统一的意见呢?
讨论有时候是方法和态度的问题。一开始他们总是抱着求同存异的心,但不知道怎么回事。渐渐地,讨论变成了辩论,辩论变成了辩论,最后变成了人身攻击,变成了“站队”的立场问题。
讨论有时是逻辑问题。有的人用混沌逻辑圈住自己,有的人用精心设计的逻辑谬误误导别人的判断,不利于问题的讨论。
当然,对于决策者来说,讨论越充分,决策质量越高,但如何防止讨论变成“辩论大赛”,则是另一个决策方法问题。
02
讨论中的因果性和制约性
在讨论中,我们特别喜欢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来表达我们的观点:
“因为产品核心功能已经通过测试,所以应该上市。”
这个没有错。其实所有的混沌逻辑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和小学语文老师客串一下:请把上面的“因果关系句”改成“条件关系句”。
只要产品核心功能通过测试,就应该上市。(充分条件)
只有产品核心功能通过测试,才应该上市。(必要条件)
当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产生的概念。如果你已经还给老师了,没关系。我再去和中学数学老师客串一下。
什么是“充分条件”?在“只是”的句式中...只是……”,“核心功能”是“足够的”,可以列出来。
什么是“必要条件”?在“只有……只有……”的句式中,“核心功能”只是列举的“必要”基本条件,但还不够。
经过这样的改变,你会发现这两件事之间有两种逻辑关系。我们最喜欢的句式“因为所以”隐藏了这两种不同的选择,模糊了讨论的焦点,这才是讨论陷入僵局的罪魁祸首。
什么时候可以用“因为这样”?请理解下面这句话:
因为第一代mobike已经具备了单车共享的核心功能(fact A),可以尽快抢占空白色市场(fact B),进而推出优化版,不断提升骑行体验。
(突出显示)“因果关系”不是“从零开始”的逻辑推导过程,而是用来建立两个事实之间的关系。
比较开头一句话:
“因为我们产品的核心功能已经通过测试,所以我们的产品应该上市。”
这是不对的。“应该列”是一个需要证明的判断。这没有发生,也不是事实。所以这句话导致了逻辑混乱的论调。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极其严谨的科学家和逻辑学家,那么上述待证明的判断就不应该用“因为如此”,而应该只用上面提到的两个“条件关系”中的一个。
第一种方法是用“充分”条件证明“只要产品核心功能通过测试,就应该上市”。
“充分”条件是“易攻难守”的一种证据。对手一找到反例就能反驳你。
如果你觉得这个理由不那么“充分”,那么你就得采用第二种方法——找到更多的“必要”条件,把研讨会变成“未来会发生什么”的预演。
这看起来可能是一个愚蠢的方法,但是不要忘记,如果“寻找必要条件”是讨论规则,那么对手有义务帮助你找到它。
这就是这种方法的独创性。
03
“塔防游戏”开始,你防守,对手进攻
回头看“寻找必要条件”的方法:当讨论陷入僵局时,决策者要求大家不要只说“因为这样”,而要充分说明“只有在什么情况下你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在前面的示例中:
“一款体验一般的产品,为了抓住市场机会,选择立即上市”的做法应该满足哪些必要条件(如果已经列出“具备基本功能”,就不讨论了),哪个是正确的?
这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你(利弊)在一起考虑同样的事情——试图为“马上上市”的想法找到“必要条件”。例如:
只有“基本功能”充分差异化,消费者才能忍受糟糕的用户体验,给你一个“小白鼠”;
只有当“体验差”不足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核心功能的使用时,...
只有市场上的其他竞争对手,当推出同类产品的速度不足以弥补你的先行者之间的差距时,…
但你的方向正好相反,就像“塔防游戏”——你防守,对方进攻。
对方的规则是,只要没有找到一个“必要条件”,你的观点就站不住脚。
例如,十年前的对手通常会说:
如果腾讯这么做你会怎么做?(上面第三条的复制品)
看似反对相对宽松,其实不一定。反对派首先要逐一找到那些“必要条件”,而这些正是你应该做的,谢谢农...
当然,你有很多东西。一旦反对派发现“必要条件”存在严重缺陷,你必须立即行动,或者证明反对派发现的“必要条件”根本不是“必要的”(腾讯不会这么做);或者证明这个条件目前已经满足(这件事一旦被抢占,就有足够的护墙,腾讯也做不到)。
这是一个“建设性”的讨论。
首先,这个讨论是一个非常良性的过程,让我们的视野跳出几个已知的条件,充分考虑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其次,它颠倒了“反对派”的角色,从破坏性的敌对势力变成了中立的“建设性伙伴”。
最后,可能有人会说,即使这样改,问题也没有解决,只是从“是否立即上市”的问题变成了“腾讯来了怎么办”等一堆问题。
但在我看来,问题已经在这一点上“解决”了。
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在你我之间犯错误,而是为了给决策者展示足够的进化可能性,提前做好危机预案。
04
质疑公共讨论的“必要条件”
在公共事件的讨论中,这个“必要条件”的质疑同样重要。
举个例子,如果我支持“要求幼儿园安装监控,并向每一位家长的手机播放”的想法,你不能只是反复强调“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安全”,因为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
你必须列出这一主张成立的各种“必要条件”,如:
我们可以保证其他家长能够保护孩子的隐私,不要发到网上;
这种做法不会引起教师恐慌,导致幼师流失更严重;
这种做法不会大幅增加幼儿园的管理成本,导致学费上涨,导致中低收入家长在完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被迫将孩子送到“黑花园”;
……
支持者必须证明这些条件没有必要或者已经存在。
作为父母,我们当然希望加强管理,但只有在充分讨论了更多的“必要条件”后,新的管理手段才能真正实施。
05
是时候集中注意力了
本文涉及到非常抽象的形式逻辑,所以需要给大家画一个重点。
“因为所以”的因果关系只能陈述两个事实之间的关系。这并不是一种严格的“从零开始”的逻辑推理关系,所以争论双方都能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穷人则搁置争议,而穷人则导致了自古以来讨论的僵局。
在讨论中,如果要证明自己的观点,不能用“因果关系”,只能用“条件关系”。
有两种条件关系。“只要……”的“充分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反驳,而且通常需要找到足够的“必要条件”的“只有……”支持自己的观点。
“寻找必要条件”的讨论方法要求对立一方和正方形共同寻找必要条件。然后,对方攻漏洞,方防守。
“寻找必要条件”是一种良性的讨论,既鼓励双方充分考虑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又将“对立一方”的角色转变为“建设性伙伴”。
06
暗示性讨论角色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有一天,一对年轻夫妇厌倦了乳酸,讨论“赢了五百万怎么花”的问题。但一方拒绝接受另一方,大吵一架后直接离婚。
除了解释“不能讨论一切的人都会崩溃”,这个消息也是因为五百万太少了,一个人有两百五十。当然有必要闹一闹。不如放下思绪,讨论一下“赢了五千万怎么花”。也许你们不会吵架。
请注意,这不是开玩笑。
以前有个词叫“建设性讨论”。什么是建设性?我们假设它必须达到最好的效果,必须满足哪些“必要条件”。
然后一个个讨论,难度是什么,能不能解决,怎么解决,解决不了怎么降低目标——与其只讨论“5000万”,不如从“5000万”讨论到“500万”。
那么,在小组讨论中,你是提出“必要条件”的建设性角色吗?
▼
1.《建设性意见是什么意思 如何更有建设性地提出反对意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建设性意见是什么意思 如何更有建设性地提出反对意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169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