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陕西省省会,西北五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经国务院批复,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作为申报国家级城市群西北仅入围一座城市。虽然西安实力有点欠佳但是毕竟也是西北王,是带动西部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
西安是国家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布局建设的工业基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名噪一时,生产了大量优质产品,创造出很多著名品牌。
回顾30年前的“西安制造”,会发现很多名噪一时的产品并不在装备制造领域,比如“黄河”彩电、“海燕”彩电、“中华”肥皂、“蝴蝶”手表、“骆驼”搪瓷、“太阳”食品等等,正是这些已经消失的产品确立了当时“西安制造”的全国影响力。
从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西安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中依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我们以内陆5大中心城市数据进行比较,西安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增速方面都比较弱,与郑州也有差距。
2017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西安是重庆的36%,成都的55%,与差距最小的郑州,还相差736亿元。基数小,增速慢,使得西安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以下我们就西安工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一、西安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制造业水平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没有坚实的制造业做支撑,任何繁荣的经济都只是昙花一现。因此,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西安制造”的愿景更多在于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经济实力。
1、西安产业结构情况:
从内陆5大中心城市数据对比中不难发现,我们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制造业。2016年西安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3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1%。
从产业结构上看,西安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第二产业偏弱,第三产业偏强,轻工业偏轻,西安重工业占全市比重的78.3%。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矿业等。五城市,四城市占比超过40%,最高为郑州,占比46.89%;西安最低,只有32.3%,以至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1%。
从各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深圳的产业结构三产占比也超过60%,但分析不难看出北京、上海、深圳金融、信息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大,广州、杭州信息、科技服务占比较大,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第三产业支撑。而西安除旅游业著称外,其他均都不能称雄。
2017年上半年,西安第三产业,占比达到64.5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0.38个百分点。西安的第三产业犹如一匹经济“黑马”,拉动着经济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0.6%。西安市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一路高歌猛进——第三产业增速的持续发力,成为西安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优势。但从经济学角度讲第三产业的占比快速提高,意味着经济脱实向虚,是实体经济弱化的一个结果。
2017年上半年,西安第二产业增速为5.4%,远远低于GDP增速7.8%,而同期,成都的第二产业增速为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西安为5.5%,成都为8.7%。2017年上半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仅仅只有0.3%,其中:轻工业增速为-7%,小型工业企业增速为-4.1%。
2、西安上市公司情况:
截止2016年底A股统计
截止2016年底A股,西安A股上市公司数量偏少。西安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许多已属于外地企业。截止2016年西安新三板挂牌企业为122家,而成都挂牌企业为215家。从调研的情况看,西安的资本市场不发达,资本的活跃度不够,企业的观念比较落后,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
3、西安规模以上工业情况:
从最新公布的世界500强中国110家企业来看,西安占有2席为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和陕煤化工集团,这两家企业均为资源型企业;武汉1席为东风汽车集团,为制造型企业。尽管我们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们占2席,而其他内陆中心城市即便是没有世界500强企业,但其经济总量仍将西安甩在后面。终其原因,西安工业经济总量偏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西安1153家。成都3486家,武汉2545家,西安是重庆的19.4%,是郑州的36.6%。与我们最接近的郑州规模以上工业排前5位的行业合计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60%,而西安规模以上工业前5位的行业合计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46%。工业的不强不大是制约西安经济发展的“核心短板”。
2016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最大的是汽车和计算机通讯设备,涉及113家企业,仅占全市国有企业比重的9.8%。郑州的工业支柱行业规模较大,产业集中,西安分布较为分散,规模小,集约化不高,从各区县开发区的行业分布情况就可以看出各区域产业定位不明确,形成同质化竞争。招商引资成为各区县考核政绩的首要标准,放进篮里都是菜的招商模式,没有形成全市一盘棋,同时偏重招商而忽略培育、注重国企、央企忽略民企的思想也影响西安当地企业的发展。
2017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8.5亿元,装备制造业353.65亿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8%,装备制造业占据了西安工业“半壁江山”。这与国家早期的工业项目布局密切相关,目前西安的工业基础优势也大多来自装备制造领域。这一方面导致西安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在面对技术更新、市场波动、需求不足等情况时,容易出现转型困难。另一方面,导致其他制造业领域发展不足,成为“工业短板”。
2016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中产值超过14%的产业仅有汽车制造业,年产值822.83亿元;而同期武汉的汽车制造业年产值3053.08亿元,西安的主导产业不仅少,而且规模较小。
我们曾走访陕汽集团,其净利润较低,出乎意料,由于周边配套企业的缺乏,使得产品的零部件的采购成本较高。在西安很难看到依靠龙头企业为依托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是西安生产企业的一个缩影。西安的各工业园区没有自己独特的专业化产业优势,几乎都是同质化竞争的产业杂烩。
4、西安民营经济生存状况:
在西安除有大型国企和央企外,民营企业中无论规模化生产型企业还是建筑房地产企业,都没有可圈可点的行业龙头。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政府的考核机制决定了其工作导向。有幸走访了浙江丽水一家新材料公司,这个曾经因债务危机险些倒闭公司,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与扶持下渡过难关,如今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在西安曾经有一家年纳税额3000-4000万的企业,一夜之间没有了税收,我们的政府服务没有服务意识给予帮助和扶持,使得这个完全可以成为百亿企业的公司濒临破产。而我们的官员解答不给予帮助的原因竟然因这是家族民营企业。其实在中国乃至世界民营企业中有几个不是家族企业?号称中国外资第一家的正大集团就是标准的家族企业。
政府极力示好的阿里也好,京东也好,都是标准的民营企业,这两家企业如果放在西安绝不可能成就今日的辉煌。其实在西安也有相当优质的民营企业,但在西安的土壤环境中很难生根壮大。西安开米,曾经洗涤产品全国前三的企业,2006年迁往上海;西安利安,一个曾经比阿里、京东理念还要超前的O2O企业,2016年迁往深圳。
从西安的产业结构就不难看出西安的轻工业比重偏低,2017年上半年轻工业总产值增速为-7%。从全国范围看,轻工业产品多为民营企业生产,西安的轻工业不发达,反映出民营经济的不发达,经济的活跃度不高,2017年上半年西安小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速为-4.1%。反观制造业最为活跃繁荣的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其主体力量都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消费品生产业态,形成以五金、家电、陶瓷、小商品、、服装、精密零件加工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消费品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虽小,可一旦形成集群规模,对提升“西安制造”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将不亚于装备制造业。激发民营制造的活力,是弥补“西安制造”的“体制短板”、提升创新能力的快捷途径。
5、“西安制造”品牌发展状况:
“西安制造”在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纺织服装、文化制造、家具制造等领域,都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动能。曾经的“太阳食品”、“杨森制药”、“骆驼搪瓷”、“开米涤王”等等都是引领行业的品牌。轻工业领域应纳入西安市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通过加快补齐制造业“短板”,拓展“西安制造”的增量空间。
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的产业环境与几十年前已完全不同。西安原来依靠国家计划布局而拥有的技术、人才、装备、市场等近乎垄断性的先天优势已趋于弱化;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西安坊间流传的“黄河断流、海燕折翅、如意不如意”,这些西安曾经的辉煌因企业转为地方,在竞争中消失。这不能归因为陕西人的保守不思进取造成的。西安的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利税等指标明显低于沿海新兴工业地区,而资产负债水平却高于这些地区。
从西安近期工业生产增加乏力的情况可以看出,依靠资源生存的产业已经面临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在优势消减、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西安要实现五年迈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十年达到全国中上水平的“西安制造”发展目标,不仅仅是需立足实际条件和现实需求,重构对于制造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作风的改变及跳出注重招商引资忽视培育发展的思路。
从西安制造业的实际情况看,实现“质”的提升,重点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具有相对技术优势的领域,着力培育发展高端制造,依靠资源优势加快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在汽车制造、通用设备、电子设备等通用技术成熟的领域加快培育规模和品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而推动“量”的扩张,还要鼓励和发展民营经济,做大做强轻工业,西安不必羡慕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有着深厚底蕴的西安,完全有能力在轻工业上赶超。
6、西安工业投资情况:
数据显示,西安的存贷比2017年上半年较2016年年底增加4%,但西安的工业投资却连续三年下滑,2015年为-5.8%,2016年为-12%,2017年上半年为-21%,工业投资的持续下滑对西安的工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西安在招商引资中以招大招强,瞄准世界500强、民营经济500强为目标。以政绩为导向的短平快的招商模式,却忽略了本土企业的培育与壮大。
7、西安科技情况:
西安的技术输出成交额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最高,但西安的技术输出并没有多少在西安落地。西安已变成科技大市,经济小市。这与地方政府体系不无关系。
当初国家在启动大飞机项目的时候,国务院选了两个地方来做国产大飞机的总装制造中心,上海和西安,而大部分零件和设计都是西飞制造,国家后来却选择了上海。这一安排尽管是国家战略,但更深层次原因,还是西安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陕西曾经制作了一个电视节目《科技大省的悲哀》,就讲述了西安几个院士出走西安的悲凉。
在创新创业的培育上,不能以处罚为目的,而更重要的服务与引导,在调研中发现,个别税务部门对初创企业的服务意识较弱,回应的是我们没有义务和责任辅导企业如何办理纳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西安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个回国创业企业出走西安就是典型例子。
8、西安常驻人口情况:
决定人口增减的主因并不是自然增长,而是收入、机会、上升空间、教育、安全、便利等等。人口的增长也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2011年-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从全国内陆5大中心城市5年常住人口增量数据对比,西安最弱,其他城市增量均超过70万人,只有西安,常住人口增长没有突破40万,只增加36.43万。
我们从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较看,武汉、成都、郑州均超过15%。而西安常年在6%徘徊。
能否容纳足够的移民,不仅是一个城市开放度和包容度的体现,更是其有无强大的社会自我更新能力的体现。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博大,是否具有包容性,人口结构是最直观的维度,特别是能否容纳外地人、广纳四方豪杰,是判断城市包容能力的最核心标准。有城市被选择,自然就有城市被抛弃。
根据规划,到2020年,西安至周边省会城市高铁基本建成。形成以大西安为核心的1小时城市群通勤圈,2~3小时到达周边省会城市的城际交通圈,4~6小时到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区交通圈。米字形高铁网络的建设也将加速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使得资金、人才等资源是否会向西安集聚,还是被其他地区虹吸,是非常值得西安思考的。
二、对西安工业经济短板的建议(供参考)
1、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机制。新的科技浪潮一直主导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并不断涌现出新的产业,促进社会进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是“十三五”规划的灵魂,其中创新是核心,创新包括的涵义很广,就经济增长的动力而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商用化,形成新的增长点。西安最需要将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发挥其竞争优势。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重点扶持科技领先的创新项目落地西安。在科技小巨人项目评审中,需要充分调研论证,而不是凭关系申请。充分与资本对接,扶持真正的科研领先的项目落地西安。
2、建立以装备、飞机、军工、汽车制造业中的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制造业产业链。扶持某项产业西安的核心技术优势,对接资本市场,对接国家战略、对接国际市场,形成以核心技术为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西安的产业与科研、人才优势,西安完全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千亿级的产业。
3、建立以云计算、大数据、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利用国际港务区的优势,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重塑西安在世界贸易的经济地位,建立以贸易为核心的世界级的大数据与期货交易中心及网络贸易中心,打造一个国际标准的产业集散基地。
4、建立招商引资的正确方向。在招商引资中,各区县与开发区不仅仅看项目的大小,而需要注重区域支柱产业的优势,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合作招商,对境内的企业给予务实的关注与扶持,而不是以招商为目的的政策导向。
5、加强软环境的建设。店小二的五星级服务,不是只落实在窗口部门,而是切实落实在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政府的贴心服务直接关系的项目的落地与投资的实现。秉承“重商、亲商、安商、扶商”的理念,优化西安软环境。
6、建立扶持已有产业的良好意识。招大商固然重要,但培养已有的企业做大做强是我们的目标,反观中国500强民营企业,都是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一路壮大的,并不是天生的强大,改变西安的企业墙内开花墙外香,只看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而忽略的自家孩子的特长。
7、盘活全市知识产权。找准抓手,稳步提升发明专利质量。落实已有的政策措施的全面引导和推动,有效激发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梳理创新优势,发现科技亮点,制定专利推进计划,以科技金融合作为试点,使全市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快速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西安特色的知识产权道路。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机制。
1.《(原创)西安工业发展短板问题研究与探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原创)西安工业发展短板问题研究与探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