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中国知识界,关于希特勒对中国人民的爱有各种各样的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由几个基本情节组成:希特勒落魄时得到中国人的帮助;他发了财后,对中国人有很大的感情。他恨侵略中国的日本人。
图片:中国网络上流传的“希特勒爱中国”的故事
它的常见表达是:
“希特勒多次入侵苏联时说过,即使我们打败了苏联,也绝不能碰中国。
根据希特勒的自传,希特勒出生在奥匈帝国的一个海关职员家庭。他的父亲希望希特勒接管自己的阶级,成为一名公务员。然而,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希特勒想成为一名画家,所以他和他的父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所以希特勒没有好好学习,连高中毕业证都没拿到。
希特勒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只能靠少量的积蓄和养老金养活他和妹妹,过着非常尴尬的生活。
幸运的是,希特勒年轻时得到了一个中国人的宽慰。希特勒只记得谁姓张,一个遇到希特勒贫穷的中国人。他不仅在青年时代为希特勒交过学费,还经常邀请希特勒在家吃饭。当他得知希特勒年轻时有很好的绘画天赋时,中国人也主动帮助希特勒联系了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希望能帮助他在那里学习。正是因为这个中国人在希特勒最落魄的时候对他的帮助,他对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好感。甚至在后来,他过于自大,成为一个极端的种族仇恨者,他一直认为那些“远东伟大文明古国”的人是善良无私的。
在希特勒的著作《我的奋斗》中,也记载了他年轻时得到中国人的帮助。当时他不喜欢日本人,因为两个日本青年弄坏了他的车。"
军事家也分析过,希特勒不愿意进攻中国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德两国因为地理问题距离太远。就希特勒的战略布局而言,至少在当时,他不会贸然跨越这么远的距离去远征。虽然中国的陆地面积确实很大,但同样的东西南北跨度也很宽。催中国可能无法从国内打仗的中国人身上得到任何好处。虽然是一块肥肉,但是时间短。
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只提到过中国人一次,他的话里充满了歧视。
希特勒说。
“有一个不可思议的认知错误:我认为一个黑人或中国人能成为德国人,是因为他学过德语,将来愿意说德语,甚至投票给德国政党。我们的资产阶级永远也看不清楚这种“去德意志”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去德意志”。...这个过程不是‘德国式的’,而是在摧毁德国的活力。”①
也就是说,在希特勒看来,中国人永远不会实现他所期待的“德意志化”,永远不会成为他所认同的德国人。相反,制造中国的德国人会“破坏德国的活力”。
图片:1938年在英国出版的《我的斗争》中希特勒对中国人的歧视性表述
这种歧视与希特勒的种族观念直接相关。
他把人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文化的创造者”,即雅利安人;第二层是“文化的占有者”,可以依靠雅利安人创造的文化获得成功;第三层是“文化的破坏者”,它的存在会毁灭雅利安文化,必须被驱逐和毁灭。
《我的奋斗》中这段话的实质是把中国人和黑人看作最后一层的“文化破坏者”,否认中国人可以进入第二层,成为“文化拥有者”。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言论引起了中国驻德大使刘崇杰的不满和抗议。德国政府曾承诺删除转载中的这一段,但最终未能落实。②
日本人是希特勒眼中的第二种族。他认为日本人比雅利安人低,“就种族而言,他们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日本的科技成就应该归功于雅利安种族的创造。如果失去了雅利安种族给予的外部影响,日本文化就会逐渐僵化,失去生命力——比如19世纪以前,日本人长期沉睡,直到雅利安人来到东方,把他们唤醒。③
综上所述,希特勒歧视所有东亚人,但程度不同,对中国人的歧视很深,对日本人的歧视很轻微。正如美国学者温伯格总结的那样:
“首先没有问题,他对东亚人有些芥蒂;这种恶感是在提到‘黄祸’时表达出来的;……第二,希特勒不赞成中国热;在他的时代,中国热在德国非常流行,作为对抗“黄祸”的抵消力量。第三,他对日本的感情略善良。”④
先说一下《我的奋斗》的出版和被禁历史。
截至1945年,《我的奋斗》已被翻译成16种语言,并出版了1000多万册原版和译本。
二战结束后,由于希特勒的住所和出版社都在慕尼黑,美军决定将希特勒的遗产包括《我的奋斗》的版权转让给巴伐利亚管理。
这本书从此被禁止出版。巴伐利亚州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来处理该书的盗版和翻译,以防止其传播。
这种控制只能持续到2015年——根据法律规定,作者作品的版权在他死后70年自然失效。针对这一现实,巴伐利亚州政府于2016年推出了《我的奋斗》(Mein Kampf)学者注释版,“添加大量注释,并放入当时的历史背景”,反驳了希特勒的言论——根据民意调查,当时接受采访的德国人有一半以上认为重印此书没有问题。
此外,希特勒在去世前已经出售了这本书的部分世界版权——例如,美国版权卖给了霍顿·米夫林,英国版权卖给了哈金斯出版社——所以这本书的出版在德国以外从未中断过。在过去的20年里,《我的奋斗》一度成为印度、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的畅销书。⑤
《我的奋斗》在中国的流行始于民国。最早的中文译本由上海明出版公司于1934年出版,由美国米夫林出版公司的英文缩略本翻译而来。最重要的中文译本是1935年由教育部下属的国家编译所翻译出版的——德国迅速从一战的战败国重新崛起为欧洲强国,其“经验”对当时正在奋力救国的中国人极具吸引力。⑥
图片:上海黎明明出版社193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第一个中文译本的封面和扉页
1949年后,《我的奋斗》在中国被禁。
在1979年上映的电影《小花》中,由葛存壮饰演的国民党将领丁书恒,在办公桌前看希特勒的《我的奋斗》的特写镜头。当时要拿到书是极其困难的。“北京图书馆不肯去查,上街买就更难了。”剧组不得不找关系,以宋庆龄的名义求助借。宋很愿意帮忙,但告诫借款人:
“你可以把它借给电影摄制组,但我现在必须说明,没有人能看到它。不能先看。借了直接拿给摄制组。从头到尾都要由你保管。不能转手给别人。拍完你马上去北图……”⑦
20世纪90年代,西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一度畅销,但未经巴伐利亚州政府授权。
如果《我的奋斗》被禁,能否保证希特勒的“种族歧视”不会蔓延?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禁书可以屏蔽一些错误信息的传播,但同时也会“神秘化”禁书,增强其感染力。试想一下,如果《我的奋斗》对中国人的歧视广为流传,“希特勒爱中国”这句话自然很难在中国知识界广为流传。
给…作注解
①http://www.hitler.org/writings/Mein_Kampf/mkv2ch02.html
②柯《,德意志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P191-1920。
③王扬,《1894-1938年德国对华政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P98。
④葛哈德·温伯格/,何强、张冰洁译,《希特勒的德国外交政策》,商务印书馆,1992年,。
⑤董定山,《新闻自由与希特勒的思想——关于《我的斗争》的思考》,1998年第11期;胡睿,翻开20世纪最危险的一本书,看历史,2012年第9期。
⑥陈瑜,《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中文版为例》,收录于《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3辑,2013年。
⑦朱九林,《宋庆龄与电影的不解之缘》,《世纪》2013年第1期。
1.《希特勒为什么帮中国 希特勒为何说征服了苏联也不会碰中国?原来他对中国人的评价是这样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希特勒为什么帮中国 希特勒为何说征服了苏联也不会碰中国?原来他对中国人的评价是这样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259445.html